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审计会计
一、引言
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已达到494.7万户,注册资金总额7.5万亿元,从业人员为6395.5万人;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到2576万户,资金总额为6515亿元,从业人员5045万人。民营企业为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繁荣市场以及保持我国经济的连年持续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已初步完成了以迅速扩大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过程,开始进入质的提升阶段。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如:经营规模小、融资能力不足、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等缺陷,迫切感到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因而提出了以“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在法人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必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以健全严密、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为保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必须注重内部审计工作,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不够完善
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损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查)上,目的就是查错防弊,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自身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防范经营、投资风险,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等议题的解决都需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向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转移。此外,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也阻碍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 家族式管理模式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的特点之一。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依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网,靠家族的凝聚力逐渐发展起来的,用管理家族事务的方法管理企业。在企业形成的初期,家族制这种组织形式具有节约代理成本、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及管理机制灵活等优点,使得家族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依靠家族的凝聚力迅速成长。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和经济的全球化,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纯粹的家族企业只能在一些行业、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并不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真正主角。很多家族式企业,由于管理绩效低、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企业相继破产,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中的诸多弊端充分暴露出来,管理制度中过分揉进了亲情的因素,就会削弱企业管理者的制度意识,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也由家族成员构成,在审查时不免顾虑血缘关系,势必阻碍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履行和内部审计作用的真正发挥。
(三)相关的审计法规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分别有自己工作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并拥有独立的审计准则(含具体准则)作为实务操作的指南。有关于内部审计却至今未颁布《内部审计准则》,只有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项部门法规可依,而该项法规的具体规定也只适用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尽管非国有经济组织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参照本项法规的有关条款执行(参见第17条规定),但毕竟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依据,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难以建立高质量的运行机制,查出的经济问题(涉及到刑事犯罪的)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严重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四)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转变,相应也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个体、合作企业发展起来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企业的发起人,家族式管理盛行,内审机构的负责人往往由创始人或他们的亲信担任,多数不懂审计,独立性较差,专业技能偏低,把审计简单视同为查账,这将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内审人员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财务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法律、科技、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内审事业需要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视野开阔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完善和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要更新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民营企业需要内部审计,以加强自我约束机制,实现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需要在民营企业中发展,以完善自身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首先需要在审计方式方法上做出重大调整,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方法,广泛应用复杂风险评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具体而言,一要重视沟通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最好的内部审计效果来自于有效的沟通;二要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宏观思维能力,使审计方法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详细审计,向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主的新的更科学的抽样审计技术方法发展,包括利用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手段以及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以扩大审计范围和提高效率;三要将传统的被动式的事后审计转向参与式的事前控制,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重点开展经营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为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管理咨询和其他相关服务,促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准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在一个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内部人”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至于设置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由民营企业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定。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现状及国际内部审计的通常做法,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不设审计机构或不设专职审计机构,而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承担内部审计工作,即采取内部审计外部化,但企业最好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社会中介机构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这种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模式,既可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又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对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可实行由董事长领导下的审计中心或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这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模式能很好地适应公司制民营企业的特点,并充分体现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顺利的开展工作。
(三)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
为提高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地位,跟上时代发展形势,当下要尽快完成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立法工作,制定一部《内部审计法》,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内部审计的专业法规和各项制度,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明确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义务、职责等,为内部审计工作者提供执法依据。根据制定主体和法律效力的不同,这一规范体系应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内部审计法》和各项法律中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条例》作为实施审计工作的具体依据,严格规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资格和作业标准;国务院其他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中对内部审计的规定。通过健全法律体系来调整内部审计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指导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将民营企业内审工作纳入到统一行业管理之中,使其有法可依,开展得更加规范,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此外,还应加速内部审计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在推行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的同时,逐步实现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逐步走向成熟。
(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
在内部审计职能转变的条件下,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和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的专门性人才,以适应民营企业涉及面广,业务不一的特点,避免单一的家族制下的用人机制。此外,还应全面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在大学教育、职业考试和进修教育中所强调的经济学、统计学、数量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分析推理、沟通的方式方法,具有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管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职业道德,通过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成为既有丰富经验,又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综合性人才,更好地满足工作需要。为此,企业可利用良好的激励制度来吸引留住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结构,更好的服务于民营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正处在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也会遇到许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意在为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绵薄之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huijilunwen/shenjihuiji/146174.html
上一篇:国家治理和社会保障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