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审计会计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迁必然带来审计模式的巨变,反观我国审计领域由信息技术导致的审计模式变迁,大致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而涌现出各类审计软件,为审计人员获取被审单位财务数据、进行相关财务数据的处理提供了便利。第二次是21世纪初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联网审计,即将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联,审计人员可以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由此可以实现远程监督。第三次则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审计,因互联网才是联接与承载这些信息技术功能的最终载体,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互联网+审计”。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悄然兴起,数据的获取、存储、挖掘、处理、分析和使用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体量正在呈指数上升态势,从GB发展到TB、ZB级别,据IDC预计,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40ZB(ZettaBytes)。海量数据的获取不过触键点击之间,数据的存储更是快捷而方便,数据的挖掘技术日益精准,数据的分析和使用越发切合用户多样化的目标需求。“互联网+审计”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大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审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为审计由抽样回归到全面审计提供可能,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审计的重心由风险导向转向数据导向,一切以数据为依据,对经济活动进行适时适地还原,从而客观修正风险导向审计可能存在的遗漏和系统性缺陷;三是这一审计模式可以通过对审计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利用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客户价值。
二、“互联网+审计”时代审计人才职业胜任力的重构
胜任力理论由戴维?麦克利兰教授(David?McClelland,1973)提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清晰区分优秀与一般的个体特征。审计人才职业胜任力是指在特定的审计组织及其文化氛围中,从事审计工作的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Barnes L R,和Aichinger J(2010)认为雇主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期望为团队合作技能、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独立工作、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Kullberg D 和Gladstone W L(1989)认为从事注册会计师职业应具备的能力应包括交际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在“互联网+审计”模式下,我们对审计人才职业胜任力采用职业道德、智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三个维度来诠释与重构其内涵。
如表1所示,“互联网+审计”模式下??计人才职业胜任力与审计软件与联网审计模式下相比较而言,在智力能力上,要求在掌握审计理论与技术、具备独立的独立的批判性思考与分析能力外,还需要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审计相关信息的应用技术和组织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综合技术,在互联网审计下,完成审计工作的同时,还能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挖掘、分析、再利用,为客户提供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信息资源和有效建议,审计人员的视域不再局限于审计本身,而是拓展为一种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综合性业务活动,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重要。在人际关系能力方面,审计人才应具备更广泛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未来的审计团队可以不再聚集在一起实施审计工作,而是更多通过互联网来开展数据的采集和审计线索的挖掘活动,因此,形式上松散的团队要有效完成工作,需要更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职业道德方面,由于审计本质的转变,除了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职业道德以外,审计人才还应当具备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的工作热忱,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海量、适时大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由此职业胜任力还应当包括为获取到的客户海量商业信息保密的品质。三种职业胜任力中,智力能力是审计人才自身的智力支撑,人际关系能力为其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外援,而职业道德为审计人才提供方向引导,使其不偏离正确的轨道,而是始终朝向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互联网+审计”时代审计人才职业胜任力培养的创新模式
第一,确立以“审计职业胜任力培养”为目标设计审计专业课程
在“互联网+审计”的时代背景下,针对职业胜任能力至少设置以下三大类课程:
第一类为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这些审计专业的保留课程和外语这样的基本交流工具类的课程,同时开设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系列课程。对于定位于提供国际化服务的审计人才来说,外语自然是其必要的交流工具,财政部颁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 2020)》中,强调着力培养造就具备国际业务能力的企业事业单位高级会计人才,具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地方高校纷纷引入ACCA(英国注册会计师)、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IAEP(内部审计)等教学项目,以应对审计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不完善的行业现状。
第二类为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至少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相关的课程,以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通过这些信息手段采集审计信息,监测审计对象,改进审计线索的挖掘方式与方法,这也是“互联网+审计”的核心基础技术。未来将形成大数据产业链,审计数据也是这一产业链中的组成部分。审计人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层次掌握,一是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审计数据采集,掌握包括自行采集,与第三方合作,或者将“线下数据”转变为“线上数据”的数据采集技术,从而形成审计所需要的数据集;二是能够进行数据处理,掌握包括鉴别、整理、归类以及建模分析、挖掘利用等的应用技术;三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设备的运用和软件设计。 第三类为拓展类课程,包括思维的拓展与专业的宽口径拓展。批判性思考是思维拓展的一门必修课程,在美国高校的商科专业中,该课程大多为通识课。审计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由置疑,设问,到收集证据,解决疑问等步骤组成的,批判性思考在审计的每一项业务活动中均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批判性思考久而久之便转换为审计专业判断,这也是审计人才十分重要的胜任力所在。由于“互联网+审计”会对组织从战略层面到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因此,战略与风险管理也是胜任力中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对于综合性高校来说,在专业拓展课程上有独到的优势,可以放开不能跨学院选课的壁垒,允许且鼓励学生跨学院选课,比如审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计算机、工程、房地产、生物工程、生态学、环境学、化工、金融等专业的课程,目的是为未来做具备某一行业专长的审计人员做好智力储备。将“互联网+审计”技术与宽口径的行业专长相结合,为培养具有多行业审计职业胜任力的审计人才提供了可行性。
第二,围绕“审计职业胜任能力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要以“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来改革“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一方面,可通过“行动学习法”来开展理论课堂教学活动,即由小组开展“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展开实际行动” 四位一体的循环学习(李晓慧,2016),尝试自主解决组织发展的重要问题。它重视分享知识和经验,重视培养学生质疑和反思的能力、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行动和沟通能力,而这些均是审计职业胜任力的核心能力。由小组成员分头自主预习,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团队协作解决理论学习中的概念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提出问题,再针对知识疑点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最后再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和陈述。这可让小组成员进行充分地交流与沟通,并变被动地吸收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审计是一种实操性很强的工作,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技能还应当通过加强审计实训课程教学来实现。目前,市场上的审计实训软件也越来越多,“互联网+审计”的实训软件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内容:1.审计案例的设计应当可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从公开渠道获取案例企业或其所在行业的一些相关信息;2.审计案例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或物联网进行获取和处理数据,并且有适当的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3.风险应对过程应鼓励审计实训小组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并且设计便于利用各种风险应对方法的案例;4.可以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实验中,从而实现传统审计实训软件不能实现的功能,如通过物联网获得监控数据的技术,存货、库存现金的盘点,固定资产的实地察看、应收账款的函证等程序。
第三,将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审计人才培养计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研究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和会计“黑名单”制度,将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诚信记录和单位会计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职业道德是审计人才职业胜任力的重要部分,高校的审计人才培养计划十分有必要将诚信和服务意识的培养纳入。大学时期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审计人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未来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贯穿:一是可在审计理论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来展现,并让学生参与分析思考与讨论;二是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通过聘请政府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实务工作者就此专题进行现身说法,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三是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关于诚信、服务意识等为主题的辩论会、演讲比赛、其他公益性社团活动等;四是在审计实训、审计实习评定中,将诚信和服务意识作为一项必要的评价指标,以此通过多种渠道来强化审计人才的诚信与服务意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huijilunwen/shenjihuiji/146782.html上一篇: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