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审计会计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建立内控制度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内控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是对于内部控制是一种再控制行为,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完整,运行是否有效,能否及时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规模较大、数量众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国有企业实施内控审计,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2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控制审计建立模式不合理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审计机构在隶属层次上形成两种模式:即受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或受总经理领导模式。这两种模式内部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前者内部审计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受董事会或监事会之托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监督,但会造成经营者对内控审计的误解,从而不同程度引发审计风险;后者审计作为总经理的参谋和助手,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但是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利益的限制,从而引发审计风险。另外,企业内审计部门虽然受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或受总经理领导,但与其他部门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无法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
2.2 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国有企业内控审计的主要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和账目基础审计。具体来说主要有检查相关文件资料、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每个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行业不一,面临的环境和情况却不尽相同,内部控制流程也不尽相同,简单的审计方法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另外,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内控审计是事后审计,这样没有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2.3 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呈现多元化趋势,信息化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得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企业的各项相关业务,熟悉信息化手段等。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的审计人员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生产、信息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2.4 有关法规和内部控制不够健全
我国内控审计起步较晚,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增加了审计人员发现企业经营中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难度,评价也缺乏政策依据,导致差错和舞弊的发生。同时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执行力不到位或力度不强。甚至少数管理层等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等,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数据失真现象严重,有些单位搞真假两套账,这样审计人员就面临不能查清事实真相的风险。
2.5 管理层对内控及内控审计认知度不够
企业管理层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结点,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与否及执行力度强弱与管理层的观点和态度息息相关。少数国有企业基本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然出现了一些违纪违规甚至违法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层个别人员对现有内控制度不了解,不执行。有的管理层片面地认为内控审计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还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使得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内审人员无职无权。
2.6 审计成果运用不够理想
内控审计在深入揭示问题风险的同时,应更注重解决问题与持续规范管理,构建审计成果运用长效机制。有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分(子)公司法纪观念仍不够强,成果利用仅仅停留于审计查出一个问题就纠正一个问题,对发现的问题没有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或者分析和总结流于形式,没有从源头上建立健全内控预警机制,导致问题屡查屡犯,个别国有企业甚至出现挪用和侵占资金、“四风”等违法违纪问题。
3 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措施
3.1 完善内控审计模式,提升内审独立性
我国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许多规则的内容基本上是原则性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建议尽快出台一套完整、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国有企业应优化企业机构设置,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明确审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其具有权威性,避免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纸空谈。
3.2 创新内部控制审计方式,保障审计质量
国有企业内控审计应做到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并行使用,前移关口,做到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应当更加全面地看待内控制度,不仅仅是站在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国有企业内控审?应涵盖企业经营的每个层面。审计人员应当更加重视企业的发展背景,全方位把握内控审计可能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内控审计日臻成熟。
3.3 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判断能力
完善的内控审计实务操作是搞好内控审计工作的基础环节,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则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首先,审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为内控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企业应重点培养多方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从整体上把握全局,提高专业判断能力。最后,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应变能力和审计队伍的总体素质,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3.4 健全内控审计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规避审计风险
国家应着力研究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审计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正审计法律法规,灵活把握审计范围,尽快制定我国强制实行内部控制鉴证的法律法规,使得内控审计有法可依,彻底消除那些审计手段无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国有企业本身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见。
3.5 关注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防范审计风险
内控审计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关注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度。因此实施内控审计时必须关注管理?佣阅诳氐娜现?度,才能找准定位。不能让内部控制的表面现象蒙蔽,应在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内控程序和流程,对管理层对内控认知度有客观的评价和“打分”,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3.6 建立健全成果运用管理机制,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内控审计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利用审计成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管理机制。一是实现对审计发现问题深度加工。精准揭示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事项和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风险意见和建议;二是形成与业务部门常态化、及时性的信息共享渠道。纵向统筹、横向协调,共促企业内控重点和难点的协同解决;三是使问题得以持续深入整改。持续追踪和督导整改不到位、不及时的单位,对新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联合业务部门启动分析、整改和验收工作,及时消除和化解风险;四是促进审计成果向规范经营管理行为转化。通过审计成果运用,完善内控制度、理顺业务流程、改进技术手段,及时监控各环节的主要失控点,达到有效管控,规避风险,促进专业管理提升。
4 结论
内控审计是内部控制最有效的监督手段,也是监管内部控制必然要求。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有关内控审计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有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模式不够合理、审计手段与方法比较单一,有的管理层对内控审计认知度不够,审计成果利用不够理想。因此,我们要不断加深理论学习,借鉴国外内控审计的实践经验,优化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加强审计政策和文化的宣贯,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创新符合我国国有企业特色内控审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huijilunwen/shenjihuiji/146924.html上一篇:浅析社区经济责任审计
下一篇:论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审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