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审计会计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自1985年成立以来,已逐步在高校各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服务和监督作用。从总体上说,高校内部审计已趋于成熟,但是随着内部审计越来越受重视,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
高校内部的审计风险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原因,文章主要从审计机构内部找出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和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建议和方案,力求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1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错报或是漏报的情况,导致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可能性,是审计人员惟一可以控制的风险要素。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漏报,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的风险,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部门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风险。
2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21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随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诸如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实施办法、科研经费审计或审签办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基建工程和维修工程审计制度等一系列的审计制度和办法,但是对审计机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监督等方面却很少建立相应的制度或规定。在当前高校审计人员少、项目多的突出矛盾下,没有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会导致一些审计人员为了如期完成审计项目出具审计报告而人为减少某些审计程序,严重影响了审计的质量,从而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22未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了解不足
审前调查是审前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在下发审计通知书之前,就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和重点,到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一项活动。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接受委托的审计项目都是校内部门或校办企业,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不够重视,特别是针对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校办企业或者以往未审计过的内部机构,审计实施阶段前没有对被审计单位多方面了解和调查,特别是被审计单位存在一些不良动机时,即被审计单位有意隐瞒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的时候,审计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同时,审前调查的不充分,也影响到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写,进而影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所以笔者认为,做好审前调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和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同样重要。
23审计程序不健全或未完全履行
建立健全的审计程序,并按制度履行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没有严格、健全的审计程序,有些即使有健全程序但由于任务时间紧、审计人员少、素质不高等原因没有完全履行。例如:在审计准备阶段忽视审前调查;随意编制或不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在凭证审核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自身业务经验的判断对凭证进行抽查,往往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完整抽取应获得的会计凭证,造成抽取样本容量过少,不具有代表性,审计人员的审计证据不够充分,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24三级复核程序不严谨
为保证审计的质量,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应该严格履行三级复核制度。每一级复核都有不同的人员进行,复核内容和侧重点也不一样,缺一不可,但是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未对三级复核予以足够重视,没有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有些高校未建立三级复核制度,只有一级或者二级复核;有些高校虽然有三级复核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只进行最后的三级复核或者是未认真进行一级或二级复核等。
25审计人员能力和风险意识不足
目前,虽然各高校已经对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人员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改变,部分重点高校配备了具有CIA、CPA 的职业资格或审计、工程等专业的审计人员,但是仍有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调配而来,专业的审计人员相对较少,无法胜任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实施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由于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风险意识不足,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形成的原因,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31建立和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发展需要建立和规范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实行规范的内部控制来解决内部审计机构遇到的各类问题。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规定,完善内部管理控制,使各项内审制度覆盖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制度建设在高校监督管理中的关键性作用;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项目组人员各自的责任、权限和风险相关事项并进行有效的监督,督促审计人员自觉遵守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督查考核制度,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内审机构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
32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审前调查,通常是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情况、自身情况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进行充分了解,对于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并降低审计风险。虽然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来说,审计对象往往是本校内部的二层机构或校办企业,审计人员相对比较了解,但是仍然需要审计人员认真对待。做好审前调查,审计人员不仅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的特点,选择并掌握适当的审计方法,为实现审计目标提前做好准备,还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确定该单位内控制度测试的内容,为符合性测试打好基础。
33完善并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保证三级复核
从表1(笔者推荐的完整审计程序)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机构完整的审计程序包含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实施审计工作阶段、报告审计结果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都有必要的审计步骤。为了保证上述程序的有效执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依托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等基础设施,开发出一套支撑上述审计程序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又可以便于监督和检查程序的执行。
执行三级复核的过程中,每一级的复核人员都应该根据复核内容进行严格的检查。特别是一级和二级复核,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和相关性和是否按规定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专业判断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仔细检查,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
34树立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应当客观公正、诚信正直,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树立审计风险的意识,保持怀疑的职业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将风险意识在审计的全过程中加以应用。审计小组应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审计小组内部每位成员的职责,每一个岗位的职权,并做到事事有人审核,并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为了降低工作成本和节省时间而随意放弃审计程序。
35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审计人员的知识拓展及培训
4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研究思考和总结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内部审计中导致审计风险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旨在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研究有所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huijilunwen/shenjihuiji/147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