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审计会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途径做出历史性的科学论断,也从全局的高度极大丰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内涵和意义,将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轨期”适时延伸演进为涵盖各方面、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综合“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内,我国在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社会结构、国家战略等各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过渡特征,因此以经济和政治为重要“参数”的审计环境也正面临强烈的冲击,而这种最终以成功的体制变革为归宿的环境变化首先要求我国传统审计理念的转变和发展。
一、我国政府审计的特性由特殊的制度环境决定
新中国的政府审计始于1983年,经过20多年,我国政府审计的侧重点大致经历了从严肃财经纪律(党的十四大前),到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十四大),再到权力制约(十六大)的转变过程。由于我国审计相对年轻,因此在政府审计理论研究、审计方法技术、审计内容和审计法制建设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时至今日,建立在这种差距之上所表现出的政府审计的特性已完全根植于制度环境,也因此表现出对体制、制度等环境的被动适应。
我国审计机关设在政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审计署是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同时也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对国务院负责并报告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国家政体实行多党制,追求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以实现权力的制衡相区别,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党中央和国务院是两大核心权力部门,作为经济监督部门,设在国务院下是我国审计机关的现实选择。这种制度对审计体制、预算管理体制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政府审计的重心、独立性以及审计组织形式、审计效果等方面。鉴于此,我国目前审计机关的重点也不能像美国那样,立即去从事政府安全和政府责任方面的审计工作,而只能是为政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但是从长远看,随着民主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效仿发达国家的司法型、独立型、行政型、立法型等审计体制,还是在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现有的审计制度,我国审计理念和体制的突破和改革都无疑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我国转型期内,审计改革担负“护航过渡”的重要责任,因此适应转型期过渡特征是审计改革的唯一方向。
二、我国转型期内审计环境的过渡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初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欠完善,仍然存在着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障碍。特别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所衍生的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竞争、财政资源调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审计在转型期必须面对的全新挑战。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亟待深化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比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滞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职能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作为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审计机关,在转型期内必须面对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的历史趋势,这是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成为新时期审计战略发展方向的内在要求和驱动力。
(三)经济和社会结构性问题纷繁冗杂
经济转轨时期“双轨制”存在的内在冲突和矛盾的积累,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对市场失灵、市场缺陷驾御能力有限等具有过渡性的特殊原因,使得国有经济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国有企业改革仍未妥善完成,社会公共事业和垄断事业改革严重滞后,地域间、行业间、城乡间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凸显,造成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困境,决定了转型期内我国在有限审计资源条件下,审计任务的爆发性增长。
(四)国家发展战略性调整的全面实施
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讲,我国所处的转型期是前一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转轨期的衍生阶段,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问题和矛盾不断积累、不断显露和激化、不断解决的攻坚阶段,生态环境、经济安全问题以及民生等众多补偿性问题是转型期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党和国家战略的不断成熟和实施,为我国转型期搭建承上启下之梯,也为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指明方向。
三、审计理念的主动性转变和发展
审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在环境相对复杂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内,应结合相关的过渡性特征,寻求主动性的适应和自我完善,一方面保证转型期审计工作的科学有效,另一方面以重塑审计理念为契机,为进一步的审计体制改革减负增力。
(一)关注经济安全,发挥“免疫”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公平有序的外部环境,没有健全有效的审计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就不可能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在我国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央集中控制权逐渐向部门和地方政府分权,使部门和地方政府有了较以前更大的自由量度权,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刘家义审计长指出,“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是推动民主法治的工具,是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首先,审计部门应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使命,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放在审计工作极其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法律赋予它的监督功能,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国家资金不被侵蚀、保证国家资产的安全运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保障,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作好国家的“经济卫士”。其次,审计部门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要突出发挥好预防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预防、提示和抵御三种方式上。将传统审计的事后审计为主逐渐向注重事前、事中审计转换。对重点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做到全过程控制,防范风险,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从根本上预防和抵制经济犯罪活动的发生,将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事件扼杀在萌芽当中,最大程度地节约社会资源。 (二)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并重
审计监督是审计部门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审计部门作为政府部门的组成部分,也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审计理念从重审计监督轻审计服务向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坚持“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二十字工作方针,围绕经济搞审计,跳出审计看经济,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微观入手,从宏观着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注重发现管理体制、制度层面的问题,加强宏观调控措施落实,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并重
随着经济发展目标的转换,我国的审计职能逐渐向内控管理延伸,向效益审计延伸,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仅仅是现代审计最基础的职能。所谓效益审计,就是以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效益审计的提出实际是重视审计服务的体现,是审计服务于经济大局的体现。审计不再局限于过去简单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而是把视野跳出来,站在宏观的高度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寻找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是否有效利用资源、合理使用国有资金,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四)树立民本审计观
以人为本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经济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证,以人为本又是经济建设的目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实现从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向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改善民生。审计机关要着重加强对教育资金、卫生资金、社保资金、“三农”资金、资源与环保等方面的审计,有效解决在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关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关注效率与公平,关注生态资源环境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种种不协调的问题。
(五)促进和谐审计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和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审计机关的自身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应关注那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惩治腐败,伸张正义。在审计项目的选择和审计范围的选定上着重考虑民生问题、资源环境等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些因素。其次,在审计内部大家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法、技”建设,建立并完善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审计机关呈现人人争优创新、个个奋发向上的格局。提高审计质量,坚持原则,诚信立审,廉洁从审,提升审计机关的社会形象。与审计对象和谐相处,听取对方意见,加强沟通,相互谅解,理性地处理问题。对于审计出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一起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办法,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huijilunwen/shenjihuiji/147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