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审计会计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责的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分析、估算出现偏差,未能发现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审计报告的失真,为管理者进行参考决策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和事的双重监督和评价,是单位管理者和组织人事部门考评、决策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承担的责任重大,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审计要大。
由于审计内容多、覆盖面广、审计对象层次高、审计时间跨期长,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取证难度大而复杂。也给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方法是否运用适当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和质量。如果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人员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正确的履行监督、评价、鉴证职能,那么,势必会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程度也会越高。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队伍自身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有时只强调数量、不考虑质量;过分强调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有时甚至以财政财务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过程中敷衍了事、避重就轻,害怕得罪人,不能坚持原则,审计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审计评价,审计报告不能真实、客观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领导者的责任界定含糊其辞,直接影响报告质量,也无法为管理者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使得考核、任免干部存在了潜在的风险。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审计风险程度的关键因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上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从目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来看,财务人员居多,特别是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对于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的掌握运用不准确,有时对一些重要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审计显得力不从心,缺乏专业技术骨干,有时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得过且过,严重影响了审计的效果和质量,使得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二)审计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的工具。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不单单是对经济事项合理、合法、效益性的鉴证,更重要的是对审计对象责任落实情况的评价。因此单纯依靠查阅资料、以帐论帐显然无法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取证难。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记录方式和存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审计分析不深不细,审计结论针对性不强,往往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高度和层次,直接影响审计结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三)被审计对象和单位的条件制约
审计对象及单位的管理模式、领导者的品行、内控制度、财务状况等因素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程度,被审单位管理水平低,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状况混乱,产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就大,审计风险也就比较大。其次,管理者素质不高,品行不端,人为干扰审计工作,不能及时、完整地提供审计所需资料,也是影响审计风险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甚至审计资料本身可能存在有意虚假记载,有时候会有“帐外帐”或“多套账”,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会被虚假现象迷惑,审计取证就会面临失真的风险,也就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四)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两办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实施细则》,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没有作出统一、约束性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必须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带有了一定的随意性,文字表述大量引用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不仅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受到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第一,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针对不同审计对象、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的选配能够胜任工作任务的审计人员,而且不能安排与被审计对象及单位有关联的审计人员;第二,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积极推广审计信息化建设,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及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审计人员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计的能力;第三,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将审计责任分解到每一位审计人员,出具不实或不当的审计结论,影响的不只是被审计对象,还有审计人员的声誉;第四,强化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廉政纪律和财经纪律,政治坚定,坚持原则,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带来的风险。 (二)不断更新审计方法和手段,降低审计风险
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率的保证。不同类型的被审计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审计过程中,要针对各自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用的审计方法。第一,审计方法多样化,除了运用审阅、复核、分析、函调等审计常规方法审核书面资料外,同时也要善于通过组织谈话、公示、民意调查等手段了解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第二,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工作相结合、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并参考任期内不同阶段的各项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审计,降低审计成本,节约审计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由于任期时间跨期长而形成的审计风险。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注重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如应用审计软件审计法、“黑盒子”法、病毒审计测试法、磁道扫描法等,避免审计对象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舞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三)严格审计程序,规避审计风险
第一,做好审前调查,细化审计方案,从中总结、提炼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把握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第二,签订书面承诺书,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最大限度的降低被审单位将经营风险转移到审计风险。第三,重视审计意见交换环节,有异议的部分要进一步审计核实查清。
(四)建立科学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根据两办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实施细则》,审计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实际情况,遵循客观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可比性原则,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针对同一类别、同一层级、同一岗位性质的审计对象,建立科学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根据标准,结合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的事项不做评价,避免因感情用事妄加评价带来审计风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治理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huijilunwen/shenjihuiji/14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