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审计会计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审计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所造成的客观风险,一种是内部审计人员因自身原因没有发现经营管理存在的重大舞弊而产生的主观风险,所以,审计风险是主观、客观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风险。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社会审计有国家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法》;而内部审计目前只有80年代审计署颁发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法律级次明显偏低。以此来指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明显存在滞后现象。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业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内审人员在遇到一些难题时经常感觉无法可依,对一些问题无法准确认定时,必然导致内审人员会大量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主观判断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必然存在。
(二)国企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且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虽然近些年来国有企业越来越注重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国企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但绝大部分是与纪检监察、财务部门合署办公,而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则少之又少,这大大降低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同时,内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名义上是由企业负责人直接领导,但作为企业管理手段时,实质上只是服务于管理当局的。当面对一些由企业负责人参与的违法违纪或者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时,内审人员经常会显得无能为力,甚至会出现内审人员因迫于管理当局的施压而被迫出具虚假内审报告的现象。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国企中的内审人员经常是由财务会计人员兼职,真正审计专业人员极少。这种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导致内部审计的重点始终停留在财务审计,对企业经营发展趋势、企业管理策略的优劣及对未来行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缺乏专业的判断,导致内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企业风险。一些内审人员对待问题有畏难情绪,不能坚持秉公办理的原则;还有一些内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收受他人贿赂,歪曲事实,掩盖真相,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存在缺陷
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通常只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定性检查,比如法人的离任审计、法人的经济效益审计、上级单位下达的专项审计等等,极少涉及风险管理审计和组织战略审计。由于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通常疏于对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控制,使得内部审计信息滞后,使得内部审计部门丧失了对风险管理的监督,致使审计风险的产生。
(五)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影响
这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的不同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选用哪些审计方法才恰当并不容易确定。如果审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不当,会造成审计时间延长,成本增加;也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审计内容,未能觉察重大的错弊所为,未能收集到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使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导致审计风险。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措施
(一)国有企业要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通过检查和评价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来发挥监控、咨询、风险预警、信息鉴证等作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风险管理和控制,还能够总结发掘更加有效的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式和途径,起到自我促进和完善的建设性作用。因此,国有企业法人应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确保内审工作的独立性
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前提。而现实中,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意见受企业管理层影响很大,很多真实的审计意见被迫修改或放弃。国有企业尤其大型国有企业应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或独立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受董事会直接领导,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内审人员应精神独立,确保与被审计单位无利益冲突。只有保证了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独立性,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公证、客观。
(三)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必须从选人上入手。内部审计人员在选择上首先必需专业过硬,具备充分的审计经验。其次内审人员必须知识面广,懂财务、懂行业发展趋势、懂经营管理、懂技术等;再次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能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所诱惑,敢于提出问题剖析问题,不搞打击报复。
企业要定期组织内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指导。首先应确保内审人员的定期培训,更新知识;其次是要为内审人员创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条件,让他们对企业的了解不再局限于财务资料,而能够从全局出发提出有价值的审计意见。 (四)冲破传统审计方式,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内部审计应该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形成系统化的计算机审计方式;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审计,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也使审计人员对事前、事中控制及全过程监督成为可能。这样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降低人为错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建立健全审计内部质量评估体系
首先,应建立审计项目责任制,明确划分内审人员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在追究责任时相互推诿及错审、漏审等情况发生而形成审计风险;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并配以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使审计风险意识贯穿整个审计工作过程;再次,应建立审计质量评估制度,可由企业内部职能机构组建评估小组或借助外部评估机构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严谨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最后,应在严格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去保证审计进度和数量,正确对待审计质量与审计项目数量的关系。
(六)利用国企自身优势,开展内部交换审计
一般大型国有企业所属的控股子公司以及设立的分公司或分支机构较多,也形成了庞大的层级关系。因此,需要建立多级内部审计制度,来适应这种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内部经营关系、财务关系和审计监督关系,并形成交换互审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各级企业组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配置专职审计人员,在上级组织指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同一大型集团下,各层级的内审人员对集团的经营业务、管理体系的了解较为熟悉,因此,在上级组织统一领导下定期开展同级层之间的交换审计,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交互评估,总结审计经验,能够更好更深入的揭露内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审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整个集团中建立由自审、互审、抽审组成的内审机制,有利于增强各层级的内审机构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由此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而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确保企业稳健发展的保障。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只要在重视内部审计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创新审计方法,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就会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让内部审计工作真正为国有资本运营保驾护航。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huijilunwen/shenjihuiji/147933.html上一篇:民间审计风险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