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是国家为加快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而设立的师范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是通过五年正规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有较高师范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现代小学教师。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是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小学阶段的骨干教师为核心内容,由于地域、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具有一般共性之外的特殊性。当前不少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都存在着因培养模式陈旧而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与现代教育的需要,传统的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对新型师资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提炼初等师范教育特色,促进其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
一、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大体上存有三种类型,即教学应用型、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尽管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大体相近,其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最终的发展走向却有着明显的差别。研究者们断言,由于培养模式的不确定性,导致专业定位上出现一定的摇摆现象,但定向性教师教育模式作为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仍然占有主体地位。在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沿袭东部发达地区乃至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培养模式,未能建立起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如何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多样化特性,结合现代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初等师范教育发展方略,势必成为当前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取得的可喜成绩
1.丰富了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执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提高了小学教育的经验知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培养渠道大大拓宽,即除了高师院校外,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同样可以培养教师,五年制的模式比较符合小学教师培养的这一发展趋势。在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注重了突出文理交叉,渗透“人文性”这一本质要求。教育部2003年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达标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制定了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教育部明确规定,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应适应小学教学,综合培养,必须全面发展,分科强化,学有专长,突出能力。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积极进行拓展和改造,为少数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师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2.规范了学生教育技能,稳定并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五年制初等师范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师生间的合作,紧紧围绕技能来进行,使技能教育贯穿于“学、做、教”三位一体的全过程。教育技能的规范还可以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进行,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技能经过教育实践环节真正得到锻炼。根据教师职业的特色,五年制初等教育师范学生被归纳为应有一般公认的重要个性心理品质,如勤奋、求实、创新等。教师在师范教育中促进学生提高对心理素质的认识,明确了心理素质对教师从教有重要意义。
3.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小学教师形成了招生、教学、管理等一整套措施和方法,并随着国家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提高。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的培养,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系统较为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科学的评估制度,以保证五年制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实施。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加大投入是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模式顺利实施有效的经济保障,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在増加经费投入,并向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倾斜。为了落实国家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地方先后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五年制师范生免费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农村师资匮乏问题,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当前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五年制师范教育是立足于基础教育之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受历史条件影响,受教育人数少、文化程度低,极大制约了五年制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良性接轨,将是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2.资金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五年制初等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金不足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小,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较差,严重制约了学校自身发展。
3.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离。在以往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践课时偏少,形式单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其一,传统的五年制初等教育课程设置在于偏重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师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其二,传统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忽视通修课程和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低,不能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的要求。
4.在目前师范大学的转型中,没有成功的模式可循。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部分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并入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成功的办学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参照。从形式上看,这已完全改变了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的性质;从实际办学中看,如果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加强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措施,教育教学就会被实质性削弱。而且,师范大学传统混合式的教师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各专业学院不参与教师教育。
5.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教学内容及方式的适应性,教学课程内容及方式不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差异、文化传统,照搬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其次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思想适应性,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容易强化单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容易把民族地区某些落后、偏挟的思想及一些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来。
6.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比较陈旧。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人们缺乏创新意识、科学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主体单一,投资体制单一,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效益不高。在陈旧的教育观念下,师范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没能充分体现现代人才素质特点,没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7.少数民族地区师范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为落后,师范教育发展结构失衡,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与当前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很不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师范教育存在着数量和规模较小、生源少、质量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基本构想
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构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行新型人才质量观,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中充分体现思想性、基础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现代人才素质基本特征,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
(一)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必须包含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等要素
1.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必须体现新型人才质量要求,强调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内涵。国家教育部2003年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技能达标作出了具体规定:三笔字、简笔画、组织教育活动、教具制作与使用等技能必须达标;普通话必须达标;英语必须达标;计算机必须达标。同时制定了“适应小学、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分科强化、学有专长、突出能力”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与原则,从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五年制初等教育新型培养模式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操作程序上明确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为了发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力,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同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2.实施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推进实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在学习他人经验与总结自己作法的同时,应建立科学的考核模式。根据实践经验,把实施五年制初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案分解到每一学期,使阶段性目标和五年整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段式培养模式调整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门类、学时和学分、教育实践要求和毕业标准,制定考试、考核标准。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各类师范院校的评价体系侧重对办学单位保障性、基础性及规范性评价,忽视了五年制初等教育阶段社会性特征。这种不完善的评价体系导致办学主体、教学主体、学习主体缺乏年龄适应性、成就感和技能规范性,因此,在五年制初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应増加社会参与度和教育特色建设。从评价者来说,应有社会评价机构、毕业生所在单位参与;从评价内容来看,应体现社会认可度、学生所在群体的认可度等内容。
(二)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必须具备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现代人才素质基本特征
1.新型培养模式强调了人才素质的思想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伦理道德素质。目前,按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学习与教学活动中去激发他们上进心和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热爱教师职业。根据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提倡强化师范生个体的教师职业意识,主张学生个体发展必须符合教师的行为准责,因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举止端庄、谈吐文雅,才能使学生养成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品质。
2.转变传统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观念,强调新型人才素质的基础性。加强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基础性的培养,就是加强其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础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教师这一职业决定教师的专业知识要广泛,要了解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特别对跨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
3.根据实际,培养新型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在实施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教育专业课程应比较突出综合性,对于作为专业人才的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执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需要相当丰富的小学教育的经验知识。所谓经验知识既包括了解如何在某一社会组织机构背景中运作教学的知识,又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及改造环境中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使教师能很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为了让学生在职前训练中能获取一定的经验知识,缩短入职后适应期,必须加强实践课程,把小学教师专业人才的目标确定在培养综合应用型师资上来。
4.培养具备创造性素质特征的新型人才。在现代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语境下,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就是教育创新的主体。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积极推进学校的教育创新,需要増强教师的创造意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知识的总量迅速増长,而知识的陈旧率也明显加快。特别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而引发的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学校已不再是学习知识的惟一的、最后的场所,因袭式传习教育已经逐渐丧失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当今,五年制初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此,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重点突出培养具备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在分析师范生教育对象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对象产生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各个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呈现着一种离散现象,而且相应的教育活动又受多方面因素所牵制的,它使教育工作呈现多元化现象,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高度灵活的创造性工作,必须把培养创造性人才放在増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提倡创造教育,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
5.培养开放性人才。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人才新型培养模式要求其人才专业素质必须具备与师范专业特点相匹配的特征,必须遵循其独特的内在规定性。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知识经济已初露端悦,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将逐渐覆盖全球,人类的知识和信息在不断増加和更新。因此,只有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科学的教学。基于以上观点,建立一种以思想性、创造性、基础性、综合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更适应现代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教学。所谓开放性就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教条的、缺乏活力的教育模式而提出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以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为途径,以教育效果优作为归宿,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多元智能,面向学生终身,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使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实践能力。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未来性”、“发展性”、“社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于发展,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使教师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三)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具体经验的凝聚。因为教学模式具体、简明而又比较概括,与基础理论相比,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1.可操作性。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要素组成,它能启发人们根据这些线索探究新的问题,如教学思想的渊源与发展线索、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诠释、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操作序列、师生角色的分配与活动的比重、评价的侧重点等。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程序都应是便于理解、把握和运用的,因为这一模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来展示教学的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而易被理解和操作。作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有一套操作的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其操作性特点,使这一模式可以被传授和学习,被示范和模仿,被教师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效果。就拿音乐学科的教学模式来说,音乐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可操作性理论,它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组合在一起,并从时间和空间上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找到中介环节,促使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诸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并突破原有的教学理论框架,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体系。
2.针对性。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为其教学理论运用与实践规范了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这一模式有明确的针对性。其模式只能适用于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如果超越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或者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就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上,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欠发达,教育人才常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有关政策和培养模式,建立人才流失补偿制度,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
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办学中的问题,尤其是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目标、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问题,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办学的新模式、新路子,丰富初等教育办学思想。
(一)建立并实施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模式修订培养学科和课程方案,调整技能培养和考核方案
实施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模式主要从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着手,在课时总量増加不多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方案,建立科学的平台。实施新型培养模式,我们把教师教育课程分为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按分段式培养模式调整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科学地设计各类课程的结构和微型结构,如教师学科教育学课程是由学科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究、学科教学技能构成;教育实践课程是由教育实习、普通话训练、三笔字训练等构成。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以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和考核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必须明确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研究的内容
把握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与现行培养模式的相容性,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核心内容,把小学教师(不分性别、地区和年龄、民族)作为调研对象,把研究的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一部分为各级管理部门的现有评价,还有一部分为学生及其家长及各级管理部门对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希望和要求。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
师范院校必须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整体实际水平,准确把握社会对他们的具体要求,调整布局,加强学校规范化建设。在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潜力的前提下,努力有效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根据政策,国家要进一步扶持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増强其发展后劲,尽快缩小与其他院校尤其是发达地区院校之间的差距。
(四)重新配置师资队伍,加强实验室建设
一方面以专业化为方向,开展师资培训,重新配置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完善培训体制,保障师范院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实施灵活而系统的课程安保持教师专业水平持续有效地提高。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场所。建设实验室,可以促进师范院校学科结构合理发展,形成质量较高、多学科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
(五)完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免费教育的保障制度
严格招生制度,増加面试,招收有志教育者,确保师范生“入口”优化。鼓励师范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就业,提高教师待遇。中央及省级财政要配套专项资金支付师范毕业生的继续教育费用,使他们能够享受最新的教育成果,跟上最前沿的教育发展。
(六)提供良好的支持条件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实施成效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环境、经费、师资等条件的支持,为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顺利实施,并富有成效,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各种规章与制度,形成一套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科学的评估制度,以保证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
(七)主重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小学教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文化品位
在师范院校内建设有活力且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术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师范院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开始就要发挥着健康文化的职能,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学生有意或无意思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素质、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熊晓辉,杨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hudengjiaoyu/4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