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1.初等教育民主化发展的现代必然性
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说:“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最快需要20年。”这说明中国的教育缺少了什么,而且从教育之初就开始缺少了。
1.1 初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为教坛圣贤的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种乐趣。然而,由于对传统教育思想没有做到批判的继承,“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苦”等观点至今仍然主宰着许多学生的思想。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严重伤害,把孩子打磨成一个没有个性、没有自信、没有创新思维的平庸之辈,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基础的初等教育,其改革更应作为重中之重。换句话说,“是该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了。”
1.2 顺应时代的潮流:教育民主化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治国施政方略。“和谐”的核心就是民主,民主是社会形成和谐的共同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共同体的方式。民主方式的建立在于促进人们共同生活的价值共享,在于激发公民积极参与扩大公共善的活动,在于鼓励公民个人积极追求四个“双教育”多样性的目标和理想,在于发展公民的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民主对扩大社会和个人的福祉都是有价值的。民主的最终目是实现人的解放,人的情感、思想、创造力和个性的解放。
社会进步以发展为本,社会发展以教育为本,教育发展以民生为本。顺应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潮流,民主将是这一发展链上的牵引线,社会的进步必然走向民主化,民主教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塑造和谐的社会离不开民主教育。对于初等教育而言,离开民主教育,小学生的个性就得不到正常发展,创新意识就难以提升,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将成为一句空话。
中国需要民主教育,中国更需要教育民主。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是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
2.民主教育发展的时代历程
民主教育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道路。从教育史的角度看,教育民主与平等的呼唤始于18世纪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早在春秋时期,“至圣”孔子的教育思想已显现出民主的气息。这里以时代为线索,着重选取三位对民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对他们的民主教育观加以分析,显现出民主教育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历程。
2.1 杜威的民主教育观
谈民主教育,首先要提到杜威。杜威的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民主主义教育,注重把教育放到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他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既强调教育理论,更注重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可以说,在教育中提出系统的教育理论又能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杜威可谓第一人。
在杜威看来,民主就是要创造一种社会条件,使每个人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道:“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适应民主主义社会的需要,还必须教育社会成员发展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精神,使个体的各种能力与价值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示。杜威的民主教育理念就是以孩子为中心,关注他们的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通过把学校当作雏形的小社会把新生一代培养成最终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的人才。杜威指出:“关于教育民主的观念,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民主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他在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时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观点,系统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如杜威本人所说:“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不能站着不动。如果它要继续存在,它亦应往前走,去适应即将到来的和将来的变化。”只有这样,民主教育才能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2.2 陶行知的民主教育观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最早也最透彻地阐述了民主教育思想。他曾师从杜威,并立足中国国情将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的继承,探索出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费正清曾评价说:“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办学指导原则”的第一条就是“民主第一”。他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一方面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教人发展民主。”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直指民主教育的本质。陶行知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批判地改造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创造性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口号,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同时他采用启发、主动、手脑并用的原则和方法实施创造教育。陶行知在《民主教育》中写道:“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的眼镜,教大家看事实。”
总之,陶行知的具有敢探究未发明的真理的创造性民主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回顾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3 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观
民主教育的火炬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与时俱进,自觉接过了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火炬。他凭着“我以我心付童心”的执着情怀,在民主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杰出的新贡献。
对魏书生而言,“民主就是要做自身命运的主人,千方百计地增强自己的适应力、生存能力、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样才像一个主人。”首先,从学生出发,魏书生提出了“为学生服务”、“向学生交心”、“同学生商量”、“同学生一起总结”等一系列以学生为本的民主教育观。这是魏书生民主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所在,也是他教育教学法式的根本纲领。其次,魏书生的民主教育颠覆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他看来,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助手关系,他曾提到“坚信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老师的助手,他是老师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魏书生跟学生说:“不仅现在要有民主思想,即使大家长大了,也要多一点民主的思想。这样生活起来,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最主要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你会感觉融洽。”
魏书生的民主教育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快乐教育最自觉的实验和最成功的典范,是当代和谐教育的范本。
3.现代初等教育民主化发展的四个“双教育”
民主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当下仍需要民主教育。从几代民主教育家的思想出发,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优胜劣汰,取长补短,提出适合中国初等教育民主化发展的四个“双教育”,可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探寻一条可走之路。
3.1 双主教育:师生关系的民主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经典文献《学会生存》说:“未来的学校要把受教育者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生关系不平等、少民主,这已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反思和批判我国传统师生关系,拓宽新的思路给师生之间新的民主定位,是初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双主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都看作是主人,在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杨军红认为:“学校办学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双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实施双主教育,全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化“人”的教育,不外乎以人为本,教师纡尊降贵,学生自我解放,教师和学生平等互助。也就是说,教师要尊重、维护和创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深入到学生广阔、复杂又待发展的心灵空间去,师生之间互为教学的主人。魏书生曾说过:“我们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
可见,教师能否正真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人是实施双主教育的关键。吴康宁在论及师生关系时提到师生之间应由静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在他看来,合理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教师是学生之师,学生也是教师之师,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这种彻底打破“唯师是从”的教育观念,使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二者都能获得新知识,拓宽新视野,真正发挥作为教育主人的主导作用。
3.2 双基教育:三位一体的目标整合
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给我们反思当下的教育内容提供了视角。过去所公认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对其应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重新认识。
新课程的“双基教育”就是在教育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教学目标的整合。它不但强调知识与技能,同时强调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要富有情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关注学习的整个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三维目标整合为一体是三位一体的课程与目标的整合。
任何学科知识的发展都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教育科学的发展更是如此。割裂学科知识历史的内在与外在联系,以孤立静止的眼光看双基教育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不管教育向何处发展,我们都必须考虑教育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熟,以客观的态度吸纳扬弃,任何形式的教育行为都要利于人的成长。三位一体目标的提出是在继承双基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内部对其本身的内涵界定与外延给予了新的解释,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位一体的目标整合应该相互接纳,相互促进,实现教育形式的多元并存。
3.3 双向教育:个性与共生的并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习一内在的财富》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存。这将是现代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现代教育有两个方向,即“双向教育”。一个方向是教育个性化,教育中的“个性”是指一种自由的态度,一种创造意识,这包括两个方面:(1)自由思想不受到社会干扰,“一个人必须有他自己的目的和问题,并且能独立思考”;(2)个人自由不排斥社会控制,“自由指一种心理态度,而不是行动不受外部约束”。另一个方向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而衍生出来的教育共生性,共生教育指的是在某种共生性的环境中促进具有共生性思维、人格品质与行为习惯人才的生成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尊重。培养有个性的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魏书生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适合学生个性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个性实施教学。要不断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共生性教育从实质上讲:“教育是人的生存系统从微观的联合到宏观的进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共生机制。”教师要从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角度出发,采用肯定的态度给学生介绍环境问题、开发问题、人权问题等,教给他们世界相互依存的道理,从而使学生获得在世界这个大交易圈中更好生活下去的教育。
3.4 双赢教育: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即重在强调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和创新能力。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是“双赢教育”世纪。双赢教育就是通过一种民主化的教育,培养既有素质又有能力,能够全面发展以适应世界发展变化而赢得尊重和地位的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公民。让素质教育起真正作用,要从基础出发,从民主做起。倡导和改革初等教育阶段的民主化素质教育,可以使小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必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的能力主要指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课题,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教育是让青少年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教育,是把过去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自由主动追求的教育。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而要自由而不自流,就要发挥民主教育的优势作用。民主化的创新教育可让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与判断。
有了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和意识,素质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有道德的创新型人才。把两者有效统一起来,发挥双赢教育的优势,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双赢”型人才。
民主治校的观念是一种试验。教育从孩子抓起,创新从初等教育开始。用民主化的方法设教,把初等教育的发展达到平等年龄上的低度化,民主创新上的高度化。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为教育创新性的传承出一份力量。
作者:李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hudengjiaoyu/4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