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些人员往往带着子女一起来到城市,当他们进入新的环境、新的学校,接触新的同学朋友时,适应性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杭州市某小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等教育适应性问题的现状、相关因素,提出了对策建议。
杭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不少孩子随父母一起进入城市。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学年,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达20.92万,占杭州市的30.37%,占主城区40.8%。这部分孩子在进入杭州后能否很好地适应和融入新环境,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访谈法,对杭州市主城区某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各200人进行调查,其中调查问卷的家长问卷有效回收143份,学生问卷有效回收187份,回收率分别为71.5%和93.5%。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等教育适应性现状调查
调查小组分别对一到六年级学生按比例发放了问卷,结果显示有75.7%的学生非常适应现在的生活,19.3%的学生比较适应,另有5%的学生表示尚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与之相应的是,64.5%的学生比较喜欢在杭州的生活,11.9%的学生更喜欢家乡的生活,22.6%的学生既喜欢杭州又喜欢家乡。此外,98%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杭读书后很快就交到了新朋友,只有2%的人在一段时间后才交到新朋友,不存在一直交不到朋友的现象。对于一学期参加几次学校活动这个问题,43.3%的学生表示一个学期会参加2~3次活动,37.4%的学生参加3~5次活动,参加5次以上活动的学生有17.1%,只有2.2%的学生参加2次以下活动。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调查小组也对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其科任教师进行了抽样访谈。访谈结果表明,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适应能力较好,他们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老师的互动能力比较强,在学校人际关系较和谐;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孩子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他们通常只和一两个小朋友特别要好,不敢积极参加活动,在大家一起玩的时候容易被忽略。
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访谈也印证了这一结果。参与访谈的老师普遍反映,他们有时会尝试用杭州话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交流,以便后者可以更好地融入这里的生活,一些非杭籍学生也开始慢慢会说几句杭州话了。学校方面会经常组织一些课后活动,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杭州的进程。在活动中,一般由高年级学生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照顾低年级学生,他们在活动中拉近了距离,增加了非杭籍学生对新环境的认同感。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等教育适应性相关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等教育适应性能力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体因素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性与其年龄相关。在与不同年级学生的沟通中,调查小组明显发现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在适应性方面表现得好。访问中很多年纪较小的学生都感觉随父母来杭州上学与之前在老家相比没多大变化,反而是年龄偏大的学生普遍反映很难适应在杭州的学习和生活,感觉压力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年纪较大的学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他们抹去之前生活的影响,以一种新的模式重新生活和学习,要比年纪小的学生困难很多。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性与来杭时间长短相关。研究发现8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表示能适应在杭州的学习和生活,这其中有82.5%的学生是在年龄很小时就已经跟随父母来杭州生活。调查小组在与外来务工子女的交流中明显感觉到,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来杭的学生基本上不会遇到适应性问题。而一些刚来杭州不久的孩子,如刚到杭州开始上学或中途插班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向调查小组诉说了他们在杭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和学习困难等问题。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性与其学习成绩相关。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成绩较好的孩子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成绩较差的孩子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变得沉默寡言。调查小组对一个性格内向的四年级男生的访谈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说:“这里的课程好难的,比家里的难多了,很多都听不懂。”可见,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外来务工子女能否更好地适应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性与交往的同伴相关。数据显示,89%的外来务工子女都能交到很好的朋友,这些学生相比剩下的10%左右很难交到朋友的学生,适应能力更强。其原因首先在于,新朋友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排遣了他们在新环境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其次,杭籍朋友的生活、学习习惯会影响非杭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而影响后者的适应能力。例如非杭籍学生如果结交的是较为活泼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就会逐渐变得开朗;又如非杭籍学生如果和成绩好、用功学习的学生交往,他们就会更快地适应新学校里相对紧张的学习节奏。个别外来学生因为在新学校没有交到朋友,缺乏相互倾诉的对象,所以感觉到非常孤单,在学校遇到困难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很难适应现在的学习生活。
(二)家庭因素
1.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与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适应性。调查显示,83.5%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他们来杭后或忙于找工作,或奔波于工地与住处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子女沟通,对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因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而无能为力,这就导致了20.7%的家长承认与孩子的沟通有一点困难,19.7%的家长不是很清楚,不怎么和孩子沟通,5.3%的家长觉得很难和孩子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高达90%的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关心反而成为令他们苦恼的压力,这表明文化程度偏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可能存在不小的偏差,使得孩子在适应都市生活上显得不安。
2.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收入水平影响子女的适应性。调查显示,1.6%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月收入在1500以下,15.7%的家庭月收入在1500~3000元,而大部分家庭月收入在3000~5000元,占总人数的66.4%,另有12.3%的家庭月收入在5000~7000元,4%的家庭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
收入偏低的家庭无法为其子女提供电脑、丰富的教辅图书等必备的学习用具,更不可能让孩子上兴趣班、辅导班等,很难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外在学习环境。如在调查中,99.8%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英语学习上都存在很大障碍,希望通过上补习班提高成绩,但由于家庭条件限制,他们只能放弃。
3.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影响其子女的适应性。调查发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住在距离学校较远的社区内,通常是一家三四口人挤在一间不足50㎡的小平房里,生活环境较差。与杭籍学生对比而生的自卑感常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羞于与外人沟通,特别是害怕别人问及自己的家庭。资讯条件的不对等也让他们常常显得自卑,与杭籍学生的共同话题很少。
(三)学校因素
1.外来务工子女所在学校能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性的高低。调查小组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喜欢所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如文学竞赛、体育比赛、趣味活动、夏令营等。那些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的学生比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显示出了更好的适应能力。从不参加学校活动的学生不是很适应现在的生活。一位被调查学生说:“在家里父母比较忙,没有时间带我出去玩,只有和要好的朋友一起玩。很喜欢参加学校的活动,特别是夏令营,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希望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让我们玩。”
2.外来务工子女所在学校硬件设施健全与否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性的高低。本次调查选择的学校设施相对齐全,如教室里孩子们一人一张课桌,有多媒体教室、饮水机等,这让一些在家乡生活条件比较差的学生也享受到了杭城的高品质生活。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杭籍孩子有一样的学习设施,没有把他们区别对待,有利于让他们迅速地融入城市的生活。
3.外来务工子女所在学校老师对学生关心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到他们的适应性的高低。学校每个学期举办家长会,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外来务工人员在空余时间里更关心孩子,及时向教师反映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新生活,老师会和家长一起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更好地生活。调查显示,学校每个学期都能举办2~3次家长会,有93.2%的家长可以每次都来参加,这也是为什么该小学的孩子普遍适应能力较好的一个原因。
三、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等教育适应性的结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目前在杭州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都能适应在新环境下的生活学习,但仍然有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加大对子女的关心力度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时间长,十分辛苦,他们在努力赚钱的时候难免会忽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及情绪波动,我们希望家长能够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生活及学习上更加关爱孩子,鼓励子女与他人交往,帮助子女更好地表达情感,克服人际交流障碍,尽早融入新环境。
(二)外来务工人员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认知的特殊性,在学校的表现与在家庭的表现往往存在差别,此时家长应注重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联系,以便掌握孩子的整个学习和生活情况,当他们适应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发现并且给予帮助,将其心理调适到合理的状态。
(三)学校应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内学习及兴趣爱好提供帮助
有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跟不上城市进度,便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厌倦在城市的生活,保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任课教师应对他们多加辅导,让他们时刻感到自己被关注,这将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学校应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同学感情,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增强适应能力。
作者:陈梦舟 王婷 尤璐雪 周琴 来源:考试周刊 2013年90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hudengjiaoyu/49384.html上一篇: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