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摘 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上,自学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设疑,解疑的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抓住“设疑”来跟更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更精彩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时,抓住课题设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内容的精髓,有的课题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学时抓住课题让学生设疑,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让学生抓住“衣袋”设疑,衣袋里怎么会装满昆虫?这是谁的衣袋?教学 《黄河的主人》,学生一定会问:黄河的主人是谁?他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又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设疑:为什么叫金字塔?金字塔有什么特别之处?再如教学《真情的回报》一文,设疑:真情和回报分别是什么意思?谁对谁给予了真情?谁对谁付出了回报?真情表现在什么地方?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学生有了疑问就会急于想探知课文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整体感知课文,更快的把握课文脉络,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解决问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阅读的趣味。
二、解读课文时,抓住关键词句设疑
??? 所谓关键词句是指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或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句,包括中心句、过渡句等。文章精彩靠内容,内容精彩靠语言,语言的魅力则体现在重点词、关键句上。扣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设疑,能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有关词句设疑研读,驱动学生思考,了解内容,把握中心,享受词韵句律的优美,有利于熏陶学生情感。例如学习《詹天佑》一文,可抓住“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戡测线路”这句过渡句指导学生进行设疑。提出有价值的几个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写詹天佑遇到了困难、嘲笑?他遇到哪些困难、嘲笑?这些困难、嘲笑说明了什么?詹天佑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又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可抓住 “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个中心句,以“着迷”这个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先让学生说说什么叫“着迷”?然后引导学生扣住“着迷”设疑。课文哪些地方具体体现着迷?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又如教学《鼎湖山听泉》中一段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再如教学《郑成功》一文抓住“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设疑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三、品味课文时,抓住空白引导设疑
很多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留白”资源,我们可抓住留白适当设疑,激发学生步入说的欲望,从而能下笔去写出来,进而完善文本,体验情趣。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教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回答“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患上如此重病?是什么力量支持他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想象他说这些话时心理是怎样想的?因此,这种开放而富有创造的读写练笔,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情感,生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表达欲望,享受说写快乐。
四、整体感悟时,抓住矛盾处设疑。
有些课文内容看起来前后不一致,或与学生的感情、生活经验相悖,学生在整体感知理解时很容易激起感情的波澜,从而产生疑问。我就抓住这种矛盾,引导学生认为不符合实际的矛盾处去设疑。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者围绕“彭德怀与饲养员以及战士们关于对大黑骡子‘杀’与‘不杀’的分歧”和“彭德怀决定‘杀’大黑骡子解决燃眉之急前后心理十分矛盾时所体现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进行提问:“杀”是因为什么?“不杀”又是因为什么?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出把彭德怀置于矛盾冲突中来塑造,更加突出他“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坐骑”的高大形象。因此,学生不仅学会透视人物,还掌握了刻画人物的技巧。
再如教学《科学怪人》一课,科学怪人到底怪不怪?说他怪是什么原因?说他不怪又是什么原因?这样通过质疑化解矛盾,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加深理解和感悟,提高理解能力
五、细读课文时,抓住标点设疑。
文中好多句子的标点因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或因内容蕴含着特定的深刻的含义会与习惯的用法表达的效果。标点符号是文本的重要组成,有些课文中特定环境下的标点符号,其内涵更丰富,这时就应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进行设疑。如教学《秦兵马俑》时,文中“走进他们身旁还能听到清晰的呼吸声……”抓住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像。又如《海伦?凯勒》中“……她用这动人的笔调描会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教者可抓住“看”上的引号,让学生议议,人们常用“眼”看世界,为什么海伦?凯勒却用“心”看世界呢?学生会自然明白,能用“心”看到世界的人,她一定有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再如 《大江保卫战》 中“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教者可抓住句中的 “ !”和“……”让学生设疑为什么连用三个感叹号?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从而体会当时的灾情严重、形势紧张,抗洪战士迎风战浪、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对文中标点符号多思多想,不仅能帮学生正确理解意思,感受思想,体会感情,还能学会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
“授人于渔”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在教师的点拔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设疑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学生逐渐掌握了设疑的方法,必将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疑“是”思“的结果。因此让学生在“无疑---设疑---解疑”这种思维的矛盾中运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上一篇:浅议小学数学的课堂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