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摘 要:
关键词:
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很多专家提出,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科学课的学习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活动是科学课的基本组织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科学、感受科学、学习科学。所以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对科学活动的设计。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一、化无为有
科学课知识面广,涉及到的领域太多,况且有好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教师缺乏探究的材料,仪器配备与科学教学不相适应。很多活动只停留在形式上。还有就是书上列举的探究案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学生身边找不到这些内容,长期如此的结果是,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越来越低,唯一的一点兴趣停留在新鲜、好奇上,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整个单元的教学都是以凤仙花的生长历程来向学生展示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的。但是由于凤仙花学生找不到,也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样子的,所以,部分教师就用放视频的方式来向学生讲解凤仙花的生长历程,虽然播放的视频图文并茂,精彩的画面也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单元最后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历程还是似是而非的。对植物生长变化规律也是一知半解的。
如何改变这个教学瓶颈,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笔者放弃了以凤仙花为依托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回家每人用几粒黄豆放在盘子里,每天为他浇水,就像我们平时生豆芽菜那样的流程来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交流、讨论。一单元上完后,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亲自参与的探究活动,所以任务完成的非常不错,无论是黄豆的生长记录表还是生长日记,学生记录的都非常详细。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
像这种“化无为有”的科学活动探究策略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毕竟教材提供的只是供大家参考的范本,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地区,有所的学生群体,而我们作为科学教师就要有“化无为有”的思想,改变教材结构与施教方法,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下,尽量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化繁为简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迷失了科学的方向,走入了一些误区。总怕别人说自己的科学课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深度。每节课都要考虑怎样做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延伸,哪里可以“多元解读”等等;课堂上,教师连珠炮式地发问,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扫描式地观看,机械性地对答,没有咀嚼的余地,没有思考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一堂课匆匆走过场。
艺术大师徐悲鸿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艺术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简洁。好多大师们的课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化繁为简,化复杂为简单,化多为少,化粗为精。所以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应减去空洞、减去迷茫、减去复杂、减去重复……,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回归简单,因为简洁也是科学教学的一种很高境界!
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6课《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中,要求我们把动物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教材上出示的是按变态与不变态,是卵生还是胎生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分类的,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时,利用多媒体把能搜到的动物生命周期全部罗列出来,在投影上演示,以期想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以便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分类。结果,动画播放完后,让学生回答哪些动物是由变态形成的,哪些动物不是由变态形成的,哪些动物是卵生的,哪些动物是胎生的。结果学生很少回答上来。学生都被那唯美的画面所吸引了,从而忘记了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其实这个分类很简单。因为像青蛙、苍蝇、蜻蜓、麻雀、猪、猫等家畜与家禽。都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不根本不需要演示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来的。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指导学生分类就行了。所以,笔者再次教学这节课时,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这些动物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直接引导学生把动物的名字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的表格内。这样直接、简单的教学策略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学生的认知。
三、化曲为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法则,但在过程中必须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提供足够的有结构材料,化曲为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学生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发现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变成液态的水。但是好多同学对于这个知识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对于是什么原因引起水的形态相互转化的还一无所知,如果仅凭教材上的材料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水的三态变化的,江河中水为什么也一直流不完。对于这些知识,好多教师采用的是精心的演示,耐心的说教,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明白水的三态变化原因。所以,我在摸索这节课如何教学时,我采用了化曲为直的教学策略,直接用演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水的三态变化规律与原因。先把杯子里的水加热,知道是由于温度的变化而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然后再用玻璃片来收集气态的水,因为遇到温度的降低而又变成液态的水。最后,由于气温的持续下降。又变成固态的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温度的变化而造成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自己理解雨雪的形成原因。也理解了为什么夏天早晨草上有露水,而冬天却没有的原因。这比我们平时绕很多弯路才能让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在自己的操作下,直接就可以得出了结论。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好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要立足校情,生情,呼唤出真实存在的丰富多彩的生命情趣,把它们融入到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去,为教学情趣的激发和学生知识的掌握涂上一层深深的底色。
上一篇:小学计算教学谈
下一篇:校本管理,因幸福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