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摘 要:
关键词:
农村小学从教的我时常听同事们谈及农村作文的教学,对于学生们的作文常感到不满意,往往能让教师满意得仅有百分之几。在抱怨声中老师依旧付出着时间和精力,收获着不满和“不解”。在与城市教师交流时也曾欣赏城市教师课堂上的洒脱,回来后面对自己的学生却又陷入了茫然,同样的讲解、同样的引导、同样的辅导换来的是差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农村作文教学的失败?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资源缺乏,阻碍了孩子的视野。在小学从教的我深深感觉到孩子上学已不再难,但是孩子读书却很难,学校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学生大多只局限与课本,家庭稍好一点的学生能买几本书,但阅读量也不大。社会上更没有一个可以让学生读书的环境,无育才之“水”,又怎能造就参天大树。
二、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教师也是首先要检测的对象。对当前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更有甚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超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此外对于作文教学准备不足,课堂上指导不到位等都是导致学生作文不成功的原因。倘若一个教师不去了解小学生记忆瞬间、体验短暂等特征,又怎能辅导好孩子的习作哪?错误的指导犹如老人对儿时的记忆,又有几人能历历在目哪?
三、有人把孩子比作一张白纸,可惜有些教师只在上面绘画了习作的方法,却忽略了教会孩子对习作的修改。如果只把习作当做普通的作业那么习作就失去了语文综合学习的意义,学生在应付中创作又怎能会出“新”篇章哪!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替代了学生对习作的修改,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习作效果之差怎不一目了然。
我们暂不能改观农村的大环境,但我们可改观课上的四十分钟。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兴趣、体验中习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习作兴趣、调动起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都有着即兴、易忘得特点,即使一件特别具有吸引力的事不久也会忘得一干二净,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些特点,在教学作文时要多创设情境片段,唤醒学生的记忆,让他们在“模拟”中体会真实,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一次作文课我一改往日的教法带着两包瓜子来到了课堂,我对同学们说今天每人发两颗瓜子。孩子们好奇的看着我,有一部分在偷笑。我接着说今天我请同学们吃瓜子。“老师你也太吝啬了,每人就发两颗呀!”有的同学说拿到瓜子说到。“就这两颗瓜子,我有一个要求——必须吃两节课!”我紧接着说到。听到这学生在一片愕然中很快地对眼前的瓜子产生了兴趣。两颗瓜子吃两节课怎么吃哪?一个个开始不停地翻转手中的瓜子……“是呀,我们平时吃瓜子的时候你观察过它的形状吗?它像什么、什么颜色?你仔细品尝过它的味道吗?今天你能通过自己的看、想、品等来把自己吃瓜子的过程写下来吗?”我说到。学生回忆以前吃瓜子确实没有注意这些,一个个顿时都来了兴趣望着手中的瓜子一个个认真起来。
一节课后在班上交流,同学们都惊讶自己写的作文比以前好多了。试想假如没有那两颗瓜子,同学们只在回忆中来写,又怎么会写的真实哪?
二、 课堂上课文教学是作文最好的批讲。
对于课堂上课文教学,我们在完成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等后,亦不能忽略对于课文谋篇布局的“简单”分析。我们要明白一篇课文其实也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例文,每个单元后面的习作不正是前面课文习作的练习吗?要潜移默化地去培养学生的习作感觉,就要求我们绝不能忽视课堂上课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技巧才会灵活自如地创作。
作文其实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只有学生积累的多了,才会在用时去搜索、品味、创新。比如课本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而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这样学生既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又能为写作做好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课堂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平常就渗透作文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习作水平。?
三、 具备良好习惯才能挖掘出生活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实践出来的真理,可怎样去挖掘这些源泉,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是挖掘的基础,小学生也只有养成了认真观察、细心、勤观察、多积累、善练笔等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
(一)、留心观察,丰富生活。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泉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就是反映社会现象、生活实际、事物特征的,因此,作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实践,让学生重视生活基础,就要学会用“五官”去观察,用心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最感兴趣的熟悉的材料,采取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口尝、用手摸等方法,亲自体验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把自己看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二)、勤练笔、敢写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感兴趣”,“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想象,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老师要“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利用现有教材、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灵活表达的小练笔,彻底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既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的表达,而且能不拘形式让他们易于表达;不但能减缓作文坡度,可以当堂实践,而且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能使学生在练笔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而且又强化了语言形式,促进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
章。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作文想象力是学生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想象习惯。
四、 把“主人翁”的地位还给学生。
教师对于学生习作的完全批改使学生养成了一个依赖的习惯。一篇作文完了就交,错了有教师改正。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循环。教师剥夺了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也就限制了孩子习作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批改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批改。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包揽的批改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条鱼,学生自己学会批改就等于掌握了“渔”。然而学生批改并不意味教师的“放手”,反而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注意做到:(一)、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作文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使他们拥有继续写作的动力和信心。(二)、对于学生的习作要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体验到创作成功的喜悦以满足求知的欲望,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老师给予的评价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快乐中不断提高。 (三)、作文批改要讲究实际,从字、词、句、修辞上引导学生学会斟酌、分析从而到达先自我修改的水平。然后再指导学生在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上进行详细细致的修改,最终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得到确实的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是件不易的事,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结合自己、结合实际创新,才能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地提高。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