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摘 要:
关键词: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民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在新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轰轰烈烈地火了一把。但是热闹过后,大家似乎更迷茫了。发现对话过后,课堂上不能留下多少痕迹,对话教学使得课堂效率低下。是什么影响了对话的质量?我想一是我们对对话教学的理解不够到位,忽略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导致师生对话“空对空”。二是我们的观念没有解放,教师的威严没有解除,不平等地位下是无法开展实质性对话的。三是我们的习惯没有养成,教师和学生都还缺乏对话意识。四是教师的设计水平还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对话的有效性。
一、预设教学情境,创设和谐氛围
对话首先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平等,学生要真正取得话语的平等权,这对话才能建立。要开展有效的对话,首要条件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切实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1. 心中有学生,民主出和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没有民主和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教师应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对话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怒不可遏,多一些和蔼可亲,让课堂洋溢民主的氛围。只有民主了,学生才敢说真话,说实话;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师生之间的对话才能真正和谐开展。
2. 脑中装情境,音乐促共鸣。
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或欢畅、或哀怨、或喧闹、或清幽……文章如此,音乐亦是如此。因而,在备课的时候,选用和课本感情基调相近的乐曲配合课堂教学,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预设相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他们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二、预设课堂组织,关注全体学生
课堂,不是某些人的课堂。对话,也不应该是部分人的对话。因此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程度。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的。那些积极参与的学生不必多说,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于永正老师说:教师在进教室前,应该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笔者认为这是激发学生从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体验中,逐步培养学习的信念、兴趣,进而为获取新的成功提供动力,这就是预设了教学组织。对话教学的课堂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预设:
1. 显性的组织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表现力的眼睛,往往胜过生动的语言.走神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眼睛默默注视着她,能让她迅速回过神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同时像目前课堂上大家广泛应用的口诀法、音乐法都可以尝试,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偶尔为之,是治标不治本的。
2. 隐性的组织教学
隐性的组织教学指不依靠外在的形式,不为组织而组织,而是通过严密的课堂流程,通过教师的感情熏陶,通过教师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句点评来完成的。
3. 预设精彩点拨,促进师生对话
“对话”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笔者认为应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以及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相互交流,追求教学上的“画龙点睛”的艺术境界。那么精彩的点拨也能预设吗?是的,点拨是随机的,但一般情况下哪里需要点拨,教师应该是心里有数的。只有教师作出有效的回应,才能让对话向纵深发展,
三、预设多元解读,开放对话情境
阅读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多元解读如何预设?
1、深入文本,延伸多元对话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和文本对话,发现可以多元解读的点,为学生创设多元解读的机会。《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笑”,《赠汪伦中》主人为什么来迟了的想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里对妈妈做法的解读等等。这些多元解读的点看似课堂上信手拈来,实是预设时苦心经营的成果。
2、多元有界,掌控文本范围
解读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总而言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化蛹成蝶的惊艳!我们教师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现代课堂呼唤那些甘心做学生成长奠基人的教师,就“对话教学”而言,呼唤那些甘心做开展有效对话教学铺路石的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铺路石,作为对话中平等的首席,我们必须在“前对话”中充分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才能演绎出课堂上足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唐晓杰.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改革.教育信息研究.1999.11
2. 李军.《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点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1996.4
3. 蔡澄清.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
4. 赖瑞云.《对语文课改若干新理念的理解》.新华出版社.《课程标准解读》
上一篇:导语设计要紧扣学生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