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摘 要:
关键词:
一、单元分析
《植物》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认识植物的开始单元,在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将继续研究.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枫叶展示着火红的色彩,银杏叶闪耀着银色的光辉……秋天真是一个缤纷的季节。学生在欣赏秋天美景的时候,已经开始留意身边的大树和小草了。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观察孩子身边的事物——“大树”和“小草”开始了。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础。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是具有以下特征: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过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教材首先选择了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经历单纯用眼睛看,到对一棵树进行科学观察的过程,让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本单元的观察对象——大树和小草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同的成分对学生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成分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学生的感知中居主要地位;而另一些成分则被掩盖,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同时按顺序观察也是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有顺序地的观察,学生才能准确,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
本单元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我们只要认真研读这套教材就不难发现:看一棵大树——观察一棵大树——观察大树的叶——分辨不同的叶——分辨不同的树——观察不同的草——分辨树和草总结构的变化植物的共同特点。在这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不少有关植物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观察研究活动来获得对生命体的体验,这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学思考与建议
课前准备:把学生组织好,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到野外观察,采集各种各样的落叶和小草,要求他们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即完整的大树——树叶——茎,完整的小草——茎的种类,使学生对于大树和小草的特征有比较深的了解。
备学生:三年级的孩子初次接触科学,他们还不知道科学为何物,科学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初步感性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观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还只停留在看的层面,通常是没有目的,也没有顺序的。我们作为科学教师就应该跟他们讲出科学的意义,上出科学的味道,讲清科学的道理。带领他们观察大树和小草时一定要注重他们各种感官的训练和体会。大树和小草开始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粗细、高矮、颜色、形状和大小等。不管观察什么都要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都要按顺序。学生参加观察活动越多,大脑接受的信息就越多,建立的印象就会越深刻。同时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了解自然,认识大自然的时候,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三、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七个主题,大概七至八节课,依次是这样的:(1)我看到了什么,(2)校园里的树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7)植物的共同特点。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概念方面:(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此目标贯穿在本单元每一节课中,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常见的植物“1.1”中。(2)知道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绿色开花植物还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此目标在第三课到第七课中都有体现。(3)植物都有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种植物的个体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如一定的阳光和水分。此目标主要在第七课里体现。(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后代。此目标主要在第六课和第七课里体现。(5)总结植物的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定的周期。这些也可以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方面:(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认识科学探究“1.7”和“2.1”中,在教材第一课到第六课都有体现。(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的观察、实验与操作的“5.1”和“5.2”中。在前六课都有体现。(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问题“5.3”和“5.4”。在第三课和第五课中都有体现。(4)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此目标在第六课要实现。(5)、比较多种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此目标在第七课要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不同植物的研究兴趣。此两个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对待科学学习“3.1”和“3.2”中。(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的研究。(4)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中植物的意识。(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地追求结果的态度。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3.3”中。
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此课需要认识真正的观察是怎样地看。步骤可以是看一棵大树的照片——回忆交流观察过的大树——制定观察计划——按所规定的观察计划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是《校园的植物》,根据案例学习观察记录,学会拓印树皮,学会有效地提出问题,清楚地与同伴交流,观察的方法是先整体再局部,后再回到整体。
第三课时是《大树与小草》,教学步骤是认识常见的小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整理大树与小草的异同。
第四课时是《水生植物》,教学步骤是(1)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2)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3)总结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异同。
第五课时是《植物的叶》,建议课前收集各种树叶,教学步骤是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观察叶的生命特征——总结的生命特征。
第六课是《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建议(1)讨论和观察植物有哪些变化及怎样观察这些植物的变化。(2)到校园观察这些植物的变化并指导记录这些变化情况。(4)总结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七课时是《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建议(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交流比较得出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3)总结植物的共同特点。
总之,本单元教学一是要把握“真”和“实”二字,二是要注意当好科学探究第一引路人,引导孩子真实地探究,快乐地探究。
上一篇:注重促进家长、教师、学生共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