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摘 要:
关键词:
一、 课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许多相关研究也表明:只有能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才能被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环境,才能成为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环境。环境影响着幼儿的活动方式,有什么样的环境,幼儿就会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环境就像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静静地发挥着他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
而对于托小班孩子,他们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对家庭的依恋还很深,良好的生活化的游戏环境创设可以给孩子安全感,帮助新生度过分离焦虑期,使他们更快的融入到集体活动中。
在实践中我们都知道,托小班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而良好、适宜的环境又是促进托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我园多年来以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教育、生活环境为载体,培养完整儿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生活化:所谓“生活化”的环境,这里是指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如娃娃家、小医院等,让幼儿在操作、摆弄过程中再现生活。
“创设生活化的游戏环境”是指教师在创设的过程中一切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他们的需求来布置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就像蒙台梭利所说的那样,“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是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也就是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
通过对创设生活化的游戏环境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让孩子在教师有准备的游戏环境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从而促进幼儿科学、全面的发展。
三、研究对象
幼儿园托小班幼儿
四、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出创设托小班生活化游戏环境的更有效地方法,使老师在不断地实践、反思中提高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成员,在一定的课程理念和基本思路指导下,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修正,同时补之于文献、观察和经验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我们的做法是理论学习先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至少要多走许多弯路,多浪费许多时间。为此,我们课题研究人员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将其原理与我们的实践去对照,在学习对照中往往会发现新的操作实践方法。就这样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本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的实施。
(一)、创设与幼儿生活熟悉的环境,帮助幼儿度过分离期。
对于托小班孩子,他们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对家庭的依恋还很深,所以,开学初我们各班就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温馨的家,创设一些平行游戏,如创设两到三个娃娃家、小医院、话吧等。在娃娃家孩子摆弄着铲子、勺子、锅,给娃娃穿衣、喂饭,在小医院,孩子们给娃娃打针、挂水等,再现自然而真实的生活,给孩子增加不少亲切感,减少了孩子的分离焦虑。有的孩子想妈妈了,就会来到“话吧”打电话和妈妈说说话,以得到安慰。另外针对小班孩子刚入园特别想家的特点,有的班级还布置了一面互动墙一一“宝宝的一家”,在一面矮墙上贴上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全家福照片。对那些有入园焦虑现象的幼儿,老师会指着墙面的照片说“宝宝真漂亮,笑得多甜、多开心呀!”、“瞧,妈妈在对着宝宝笑呢,让宝宝别害怕,妈妈在这儿陪着你呢!”于是,每当孩子们想家、想妈妈了,都会看这面墙,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妈妈一样,从而缓解了幼儿入园焦虑。由此可见:“环境是
可以说话的”,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游戏,容易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有利于帮助新生度过分离焦虑期,使他们逐渐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老师、同伴和幼儿园,从而更快的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之中。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一生受益。”此话又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托班、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靠老师的说教效果不太明显,于是我们对班级的教室、盥洗室等幼儿生活区进行了精心布置,我们重点从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方面出发,从培养幼儿最基本的技能(如喝水、洗手、进餐)开始,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游戏。如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过程中,老师先教会幼儿洗手的儿歌,再将幼儿“正确洗手法”用直观的张照片展示在幼儿洗手池墙面,提示幼儿要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排排队,等一等”以及人物图片,暗示了孩子要养成不拥挤、守秩序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看着囹,念着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翻翻小手再搓搓,冲冲小手甩三下”。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在让小班幼儿练习学穿衣服的活动中,老师在教室内创设了“宝宝的家”,还自制了几个“模特”,让幼儿练习给它们穿衣服,扭纽扣,并在区域内配上折叠衣服的流程照片,给幼儿参照学习折叠衣服。孩子们在穿穿、脱脱、叠叠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三)、根据季节和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适时调整游戏材料和环境创设。
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验、能力都是不同的,老师通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实际需要,不断的添加一些小道具用以丰富游戏的情境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托班幼儿的游戏材料更要丰富,同一种材料数量要充足。就如两个娃娃家,在“娃娃家”中,老师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温馨的“家”:桌椅、沙发、小床、梳妆台、煤气灶……还有充足的包子、饺子、面条,有利孩子用同样的点心招待客人。等孩子玩了一段时间,然后把点心减少,放在超市,让孩子知道物品没有能到超市去购买。
夏天,是孩子们玩水的好季节,我们为每个班配备玩水的器具,让幼儿充分感
受水的特性,以及玩水带来的快乐!如在小班的一节《运水》的活动中,老师提供许多种工具供幼儿选择,如铲子、吸管、漏勺、塑料水管、方便袋、勺子、纸杯、塑料纸、海绵、毛巾、漏斗等。孩子们通过反复操作、尝试,知道哪些物品可以运水,哪些物品不好运水,哪些物品运水比较快……。有个孩子将漏斗的漏孔用手指堵住进行运水;还有一个孩子用嘴将水吸到塑料管内进行运水……。孩子们想出了很多种运水的办法,令我们在场的老师感到惊奇。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还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创设“社会生活场所”,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交往能力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大多来自个体的周围的生活,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来自于其头脑中积累的实物表象。因此模仿社会的游戏区域,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推动他们的发展。我们在室内摸拟家居生活场景的再现小小客厅布置,厨房用品及操作布置、小小超市演示,甚至有街道上包汤圆下水饺的模拟活动场景,小医院、小小理发店等等。幼儿在各个活动区,模仿社会生活,学习与同伴交往、合作,并利用环境强化了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化游戏环境的布置与活动,得到市电视台新闻煤体的认可,多次来我园实录现场,向全市播放。
(五)、家园配合,创设生动活泼的运动区,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光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就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争取家长在物质材料上的支持,知识经验的帮助。托、小班幼儿动作协调性差,他们的生活、游戏、运动、学习是融合在一起的。结合这一特点,我们开设了“运动小健将”活动区。对于运动器材,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出各种精美的体育器械,如用易拉罐做的高跷、用纸箱制作的小汽车、用硬纸板和毛线制作的飞盘、用奶粉罐和竹竿制作的小推车等等,孩子们对这些玩具是爱不释手,通过“运动小健将”活动区,提高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快速反应能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家长是我们幼儿园发展的一支有力军,这正是贯彻了《纲要》中提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
我园通过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作用来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系列环境创设工作,使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摇篮。创设和利用良好的环境,是促使全体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有效措施。
七、讨论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在环境中参与的活动越多,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就越丰富,一个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有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主动自发的参加到环境创设中来,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能满足幼儿的探索、创造欲望,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潜在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的发展是多元的,因为人类社会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内容计划安排上,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向幼儿呈现的,均可以复制模拟到环境创设中去。学前教育不等于知识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特殊能力的培养,而是全面打基础,着重培养幼儿习惯、探索性和好奇心。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构思是生活化游戏环境创设的生命线,儿童就是好奇,因好奇而去探索,同时产生浓厚的兴趣,原封不动的生活般上舞台绝非是艺术,教育的艺术也是如此。
由于我们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学习还欠深入,实践运作也仅是第一个回合,不足之处在所难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活化游戏环境的创设课程研究,将结出更为丰盛的硕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hudengjiaoyu/50406.html
上一篇:爱是教育的前提
下一篇:让数学能力与实践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