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摘 要:1994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中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现象被广泛关注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的人员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攀升,其心理及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道德;家庭
一、家庭德育工作实施不当
(一)监控机制的弱化
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临时监管,虽然这些临时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但他们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的文化层次较低,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只是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二)楷模作用的苍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儿童都具有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楷模作用,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孩子,他们的人格和德性的养成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示范。
(三)亲子联系缺乏
父母的关爱是少年儿童乃至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财富”,而关爱的缺失必然导致严重的情感饥渴和生存障碍;人生的第一个教育环境是家庭,家庭教育是全方位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但是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交通不便、经济成本的考虑以及其他难以确定的原因,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见面的频率一般都很低,甚至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也很少和自己的孩子书信或电话联系,亲子之间缺少交流沟通,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留守孩子亲情疏远,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
(四)父母价值观念错误
受制于现实困难或自身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多数在外务工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孩子的经济上十分慷慨而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不够重视,造成许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真空。
二、学校德育问题凸显
(一)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学校上层管理者很少像关注学生成绩那样关注品德教育,甚至学校的考评上也单一地以学生的成绩为准,出现了“学生的分,老师的命根”的怪圈,只要教出成绩好的学生,那就是优秀教师。这也在教师、学生意识中加深了“重智轻德”的观念。
(二)心理教育缺乏
有资料显示,“在河南省留守儿童道德问题调查时发现,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生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得处于弱势地位且心理相对脆弱的农村留守学生更加无助”。
(三)德育工作的不可测性
德育是关涉人的精神领域的教育活动,人的精神活动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德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测量的。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包括德育方面,但大都停留在对显性资料的评价上。调查资料显示,“有些留守儿童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学校为抓好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实行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帮扶活动,对教师帮扶工作的考量主要看教师填写的帮扶活动记录表。对于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他们甚至不会做任何帮扶工作。正是德育效果的不可测量性,使部分教师推卸了自己本应承担的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责任,而学校制度却很难对其规约。
三、社会德育关怀缺失
(一)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解体,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农民工子女上学遇到很大的障碍,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于是流入地政府往往把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到他们户口所在地,从而形成义务教育的“各地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大部分新生代代农民工子女由于难以支付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所以只能在农村学校继续学业。
(二)财政制度
当大批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其教育经费却没有随其流动,而流入地城市的财政支出中并不包括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使得一大批农民工子女失去了财政的支持。城市所在学校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部分学校借机收取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这种不合理的收费使得一部分收入低的家长不得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教育衔接困难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年龄较大,无法照顾他们生活,年龄较小时不得不跟随父母去务工地上学。由于当地公办学校收费较高,务工者收入较低,无力承担,他们只能进入一些不规范的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教学质量很差。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长期在外地就学,因为高考要求回原户籍所在地报考。使得有些学生不适应农村教学方式,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同学根本无法适应,以致成绩严重下降,产生厌学情绪而辍学。
(四)某些传媒误导
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包含着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有些儿童沉溺于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的环境之中,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由于留守儿童自身辨别能力有限,加之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
(五)多元价值观冲击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改革的逐步深化,城乡交流逐步加强,农村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传统的乡风民俗影响力开始逐步萎缩。留守儿童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缺乏及时的引导教育,极易受到错误价值观、人生观的误导。一些打工回乡的人通过种种言行举止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们。父母外出打工前后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反差,特别是自己在零用钱上的自由度、宽裕度增加,也会对儿童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错位。
参考文献:
[1]林秋琴.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网络财富,2010(9).
[2]台培森.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对策诌议[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董惠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4]李海霞.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沧桑, 2011(1).
[5]张宇辉.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河南社会科学,2007(2) .
[6]马多秀. 心灵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诉求[J]. 中国教育学刊,2011(1).
上一篇:浅议分数应用题解题辨析
下一篇:浅析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