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主体作用;有效尝试
一、由学生自己发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己发现的知识,我们就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物质的密度”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体积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质量的大小,确定质量大的一定是铁块.再让学生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体积不同的铁块(体积小)和塑料块(体积大),此时学生就难以确定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思考,鼓励学生去发现.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相同体积时,铁块质量比塑料块大,体积不同时不能确定铁块和塑料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由学生自己操作
学生在做实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目标以外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如,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中,学生按课本上所做的实验步骤一步步做实验,很容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有的学生在挂钩码时发现在左端第4刻线处挂2只钩码,在杠杆的右端第2、4刻线处分别挂2只、1只杠杆也能平衡,作用在杠杆右端的力有2个,对应的力臂也有2个,他们为什么也平衡呢?对于这位学生的提问,我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地对全体学生提出来,扩大受益的范围.可以这样解释:力和力臂的乘积叫力矩,在杠杆平衡时,使杠杆顺时针转动的力矩之和等于使杠杆逆时针转动的力矩之和,这一结论是高中研究的内容,我们初中生不也研究出来了吗.同时我让学生根据得出的结论思考:家庭用的杠杆的原理是什么?刻度是怎样划分的?为什么有两个提钮?等等一连串问题,把学生带入观察、思考的殿堂.这样,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既解决了学习上的疑难,又提高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三、由学生自己思考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是现代师生观和教学观的体现.前两点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策略.所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题,一旦学生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发问.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设计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填空式教学”,而是让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教服从于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是其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问题提得好,或者说问题提到点子上,这正是学生思考有深度的表现.例如,在“气体的压强”教学中,学生在做从两张纸条中间向下方吹气,两张纸条不仅没张开来反而和起来了.在做从漏斗口中间向下方吹气,紧靠漏斗口下方的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再用一张硬纸片紧盖在杯口后,把杯口朝下杯中的水不会流下来……这些“反常”的现象恰好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进行科学探究的绝好素材.
四、由学生自己表达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发现新知、解决问题,有时是个体或小群体的“成果”.要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和“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就需要进一步表达和交流.通过“智慧共享”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另外,指定教材内容,让学生当一回教师,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其求知动力,学生在自我表达的前后,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共同完善.学生的每一次表达,都是对思维的整理和深化,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民主环境.让学生按自己的体会和思路去讲解他心中的内容.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一个实验现象的描述、一个题目的多种解法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由学生自己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把学过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物理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使学生深化认识,对物理学科本质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够系统、全面又正确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完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内容后,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以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中心,以力为主线,建立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在指导学生整理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必须由学生进行知识的分类、归纳和整理,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将整理结果公诸于学生.
总之,在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培养学生以科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炳升.初中物理教学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2(8).
[2]李容.浅谈物理实验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1(3).
[3]顾济华.物理教师.2008(2).
上一篇: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能力分析
下一篇: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创新静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