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77-03
近年来,频发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让我们意识到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轻龄化倾向,日益增强的生存压力使得很多处于心理成长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也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已经证实,未能恰当处理的学生心理危机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初中新生来说,通过系统完善的干预策略恰当地化解心理危机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适应环境、保证学生学业质量、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帮助初中新生度过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初中新生心理危机及其表现
1. 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学家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对问题时,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景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即(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失衡。[2]
初中新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期,相对于生理的飞速成长变化,心理的发展相对滞后。面对生活环境、社交环境以及学习环境的突然变化,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或者情绪。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如果危机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平衡,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甚至会长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主义理论研究以及大量针对成年人心理问题研究证明,多数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成长时期未能妥善处理的心理危机。因此,我们应该把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维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平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初中新生心理危机的表现。由于初中新生心理危机是特定时间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因此初中新生心理危机特点相对清晰。
(1)紧张焦虑。心理危机对学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情绪方面。不少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容易紧张和焦虑,恐惧生活中出现的新人新事,甚至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在对学生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容易引发主体对外界的怀疑和敌对以及对自己的不信任,表现在学生行为中则容易发展为易怒、暴躁或者沮丧、麻木两种倾向。调查了解的信息表明,许多初中新生表现出来的非常态攻击性行为以及选择性逃避行为都与紧张、焦虑引发的心理危机相关。
(2)失眠,困乏,食欲下降。心理危机对个体生理方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身体状态的非常态变化。不少学生入学短期内表现出心跳加快,失眠、困乏,噩梦、易受惊吓,食欲不振、肠胃不适等生理不适症状,个别学生会出现头晕、胸痛、感觉呼吸困难或者其他种类心理性疼痛。特别是学生入学第一个月的适应期内,以上特点表现较为突出。
(3)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在对不少家长的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不少学生在入学初期出现学习困难或者学习状态不理想。在现实小学到初中相对平稳的知识过渡背景下,心理危机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4)非常态行为改变。心理危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非常态行为改变。学生的行为特点是随着身心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的,但是短时间内非常态的行为改变有悖于行为发展的规律。不少学生在入学初期容易出现选择性逃避行为以及非常态攻击性行为,表现为沉默寡言、刻意逃避、逆反以及易发冲突等。
二、初中新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初中新生心理危机的应激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关系的突变,但是环境变化只是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表面原因。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 心理应激与自我压弹力。心理应激是由环境变化、生活事件等应激源引起的心理紧张状态。自我压弹力又称为“心理弹性”,本质上是个体在困难情境下维持正常发展状态的能力。当应激强度超过个体自我压弹力的时候,心理状态无法保持平衡甚至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心理应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与生活事件自身的性质、特点有关,也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个人经历、适应能力、情绪状态及个性倾向性有一定关系。初中学生还不具备完善的对自我的认识和掌控能力,独生子女优越的成长环境也不利于学生自我压弹力的提升。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学生自然会因陌生而恐惧,因不适应而无所适从。当学生意识到所接触的信息远远超出自己的既有经验,且个人的自我适应能力也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心理危机便会产生。
2. 安全感与自我保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初中新生接触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后,安全感成为学生首要的内心需求,在人的群体性作用下,社交需求也逐渐成为学生的重要需求。由于学生前期成长背景和教育环境各不相同,不少学生无法恰当地处理自我保护与对外沟通之间的关系,不能妥善地解决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容易产生心理状态失衡。
3. 青春期复杂的身心变化。初中生刚步入青春期,生理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心理发展的进程,渴望成长、独立、自由的心理往往容易与现实中的依赖、约束相冲突,从而引发了心理上的动荡。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情感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冲动性和暴发性,以至于自己都难以驾驭,他们会因为小小的成功欣喜若狂,也会因为微不足道的挫折而心灰意冷,并且经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处于这种心理环境下的初中新生在面对心理应激事件的时候更加敏感,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的现象。而伴随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的本质。
4. 学校育人功能弱化。基础教育改革并没有改变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运行体制,学校的育人功能在实际上被弱化并局限为知识教育层面,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被笼统地归属为德育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停留在课堂知识教育层面,或者被附
加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大部分初中学生心理教师都是由教育管理者或者班主任兼任,很少有学校具备有专业资质的学生心理辅导教师。由于班主任教师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背景和实际操作技能,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无法科学、合理地开展疏导工作。
5. 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给子女所提供的教养、教育条件,父母亲的教育思想,教养、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心理气氛等等均会影响人心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水平。发展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实施的早期教育及个体获得的早期经验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初中新生来说,学生各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背景造就了学生不同的心理应激水平和压弹力,也决定了学生在新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环境都责无旁贷。
三、初中新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心理危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也是学生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催化剂。只有通过经历心理危机,学生才能逐渐学会如何实现内在与外界之间的平衡,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以及自我压弹力。但是,如果心理危机程度超出了学生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且未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很容易留下心理创伤甚至心理障碍,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容易引发极端行为。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应激源控制、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以及社会支持四方面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 加强初中新生心理应激源的控制。造成初中新生心理危机的应激事件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本着心理危机防控为主的干预原则,加强应激源的控制,才能缓解初中新生心理危机问题。第一,减少应激源,以维护新生心理安全感。在入学后,应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并适应新环境中的新事物,应尽量避免教师调整,保证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信任,减少学生心理压力。第二,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学生心理归属感。通过举行团体性活动、比赛,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归属感,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从而削减应激事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第三,合理设计过渡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学习是学生生活内容的主要部分,也是应激事件的主要来源,教师应该合理设计过渡课程,引导学生实现从小学到初中在学习内容和方法方面的平稳过渡,避免厌学、逆反等逃避心理的产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完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该包括课程、管理以及教师培训几个部分。第一,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校应该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应该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特点编订灵活的教育课程,开展教育教学,保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能够解决内心的困惑,缓解内心的压力,提高心理应激能力。第二,以人为本,挖掘管理育人的正能量。学校应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管理育人工作中,在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管理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充分挖掘管理行为对学生心理成长的正能量。第三,开展教师培训,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基于目前初中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匮乏的现状,学校应该对教师开展常态化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提高教师辨别和处理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
3.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测,通过预防,减少危机发生的几率,降低危机发生时对个体的影响。第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依托学生入学时心理普查,可以掌握在不同生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了不同学生不同的应激水平,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活动以及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第二,建立两级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一级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依托校内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学生心理状态,二级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整合心理专家、研究所等专业资源,解决学校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两级防御机制基本符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际。
4. 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吸纳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中家庭环境支持、社会关系支持以及专业诊疗支持尤为重要。第一,创造和谐互助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结构等都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广泛开展家长团体心理辅导,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并在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时候适时地实施干预。第二,维护学生良好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能力,亲友的关心以及同龄人的友谊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第三,专业的心理诊疗机构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保障。专业的心理诊疗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人才以及软硬件资源优势,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教师以及家长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危机学生诊疗等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Caplan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New York: Basic Book,1964:25-26;
[2]France K. Crisis Intervention(Fourth Edition).Charlies Thomas Publisher,LTD.2002.
[3]甘秀英等.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
[4]曾文雄.中学生“四级联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