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加快,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现在的数学教研教改,重在“教”的研究,轻视“学”的探讨,结合农村学生不好学、不会学、学习习惯较差的特点,从两方面进行探究:
一、明确目标,改进方法,培养习惯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近期思维”出发,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合理组织学生全面的、深刻的导学活动,采用多种手段,检查、[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职称论文写作服务lunwen. M,欢迎您的光临]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1. 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机制,应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注重数学活动教学,使课堂生活化,
活动课堂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在教《黄金分割》时,让学生体念分割点的作用,感受分割点魅力,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其次,结合我国数学领域古今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感受数学,热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运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之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锻炼学习意志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的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在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学会解决问题,感受困难。
3.培养学习习惯
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觉性,通过情景导入,强化技能训练,转变学习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反思和鼓励齐发展,促进各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
二、抓课堂教学,促进习惯形成
《新课标》实施以来,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只注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究,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课堂教学“齐步走”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产生,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做到: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精彩的情景引入,给学生带来新颖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氛围,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职称论文写作服务lunwen. M,欢迎您的光临]学生的思维,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中的物体等)“轴对称图形”。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改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自制形式,利用小组活动,调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交流探究,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观点涌现,久而久之,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滴积累,逐步创新,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才能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本文选自《教育·学习》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