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摘 要:心理学上有一种“自己人效应”,其原理是只要你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在对方看来,你就是自己人,他就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心为他好。在“学困生”的转化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自己人效应”,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要想实现“自己人效应”,使“学困生”对教师有自己人的感觉,一般来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热爱“学困生”,消除心理障碍;信任“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威信;换个角度,为“学困生”着想;善于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讲究批评的艺术等。
关键词:学困生 自己人效应 转化 热爱 信任
所谓“学困生”,主要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纪律性不强、平日过错行为比较多的学生,这种学生在任何学校、班级都有一定比例。对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教师都感到“头痛”,因为对他们来说,批评教育作用不大,有时甚至出于逆反心理和教师、学校、家长对立。
教师批评学生,无不出于爱的目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一定都有被爱的体验,因为受批评是令人不舒服的事情,对于批评,一般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心理阻力。所以,当学生面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时,不但不理解教师的苦心,反而容易产生反感,使教师束手无策。由此,作者联想到:为什么父母批评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时,孩子一般不产生抵触情绪呢?同样是批评,教师和家长收到的情感反馈完全不一样,作者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因为被批评者知道,父母是“自己人”,批评他(她)是真心为了他(她)好;而对教师的批评,则觉得是“别人”的指责,因而有敌视心理。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己人效应”,这种效应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教育,你就要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要让对方认为你是自己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心为他好。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对方就能很容易地接受你的批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一旦某人把你当作自己人,就会对你敞开心扉,能跟你说心里话,透露他的秘密,并能痛痛快快地接受你的意见、建议乃至批评。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自己人效应”,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要实现自己人效应,使“学困生”对教师有自己人的感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创造符合“自己人效应”的条件。
一、热爱”学困生”,消除心理障碍
不管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家长,都承认一点:有爱才有教育,整个教育的艺术就在于一个“爱”字。教师要做到热爱优秀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而要做到热爱“学困生”却不容易。因为“学困生”身上总有这样那样不招人喜爱的毛病,而且还常常给教师惹来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
要做到热爱他们,首先,教师必须要对他们有个正确的认识。要坚信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困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学困生”同样是祖国大花园中的鲜花,只不过他们遭受了霜打虫咬,所以更需要园丁的关心和呵护。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慈母般的耐心和不知疲倦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师应该有一种英明的能力,就是能够理解和感觉儿童产生过错的最细微的动机和原因。”他又说:“教师要有宽宏大量、父母般的明智态度。”面对“学困生”,教师必须态度端正,正视他们的错误,客观分析他们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出改正方法。而且允许他们出现反复,要给他们认识错误的时间,还要给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机会,总之,要用博大无私的胸怀去打动学生。
二、信任”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威信
要使“学困生”对教师有自己人的感觉,光做到热爱他们还不够,还必须要做到充分信任他们,因为互相信任是自己人之间最起码应该遵守的准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期望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与信任,信任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内驱力。一般来说,“学困生”都有一定的自卑感,对自己缺乏信心,容易自暴自弃。如果教师在各方面充分信任他们,把一些“露脸”的事让给他们做,对他们放心地委以重任,给他们提供发挥自己特长、运用自己能力的机会,并对他们的成功和一点一滴微小的进步及时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威信,挽回自尊,则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另外,心理学家克罗华特(d,1967)的让高年级水平较差的学生辅导低年级水平较差的学生的实验表明,“学困生”一旦成为辅导组的导师,就有可能产生德、才方面的提高感与责任感。为了做好工作,他们会主动补上自己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缺陷,还会从教师的立场去领会教与学的关系,而这种顿悟与经验非常有助于他们在本班的学习,其中就包括改变消极、冷漠的学习态度和改进低效的学习方法。
三、换个角度,为“学困生”着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对于孩子不是有意干的坏事,要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当众责备儿童的行为。”青少年,尤其是“学困生”,在各方面都比较幼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会时不时干出一些“荒唐事”。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首先在沉着、冷静上下功夫。绝不能因学生有错就拍案而起,更不能认为他们不可救药,从而“一棍子打死”,而应该站在“学困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多分析一下他们犯错误的客观原因,这样,就可以对“学困生”多一分理解、谅解和宽容,少一分埋怨、责备和苛求,多一分信心和希望,少一分叹息和失望。
四、善于谈心,和他们交朋友
苏
霍姆林斯基还说过:“要是一个学生向你说了心里话,你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成绩。”要想使“学困生”对教师有自己人的感觉,教师必须平易近人,经常接触他们,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帮助他们。要善于和他们谈心、交心,经常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特别是要在批评他们后,多和他们谈心,询问一下批评与事实是否相符及他们受批评后的感受,以便化解一下他们心里的疙疙瘩瘩。这样,“学困生”自然而然就会把你当作自己人。
五、讲究批评的艺术
热爱“学困生”,并不等于一味姑息、迁就学生的错误,也不等于降低标准,放松对他们的要求。相反,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该批评时则严厉批评。俗话说:“用人取其长,教人责其短。”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是不能摒弃批评的。但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使人积极改正错误,用不好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批评要讲究艺术。要在爱的前提下批评他们,批评言词要恰到好处,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绝不能恶语伤人,最好能将批评包装一下。俗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如果能做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效果岂不更佳?现在,人们在苦口的良药外面包上糖衣,则良药不但不苦口,反而有点“甜口”了。古今中外多少名臣,在给皇帝进忠言,特别是在批评皇帝时,总是将批评进行巧妙的包装,使批评不逆耳,甚至很顺耳。只有这样他们的忠言才能被高高在上的皇帝采纳,而不会像有些直臣那样,不但忠言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招来杀身之祸。当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但大臣的处事技巧是可以借鉴的。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如果能将批评巧妙包装一下,比如将批评寓于表扬或鼓励之中,尽可能不伤害或少伤害学生的自尊,则效果一定更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郑小兰.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