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30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论文摘要:职业美术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同时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需要改变教育理念与方式,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包括强化学生美术基础并鼓励创新,加强不同艺术学科与美术的结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同时教育者本身要转变教育理念,真正从学生能力培养出发。
论文关键词:职业美术教育;基础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一、强化基础,鼓励创新
职业美术教育很多学生是在临时应试或没有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情况下考进学校的,若不能打好这些没有专业背景学生的基本功,无疑会影响正常教学,也会阻碍学生自由发挥创意或设计。
素描与色彩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必须强调的。素描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传统的素描教学是强调“技法”,学生对于作品的表现可能准确形象但却缺乏艺术性冲击力,没有创造或创新,实际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刻板成见。所以教学之初强调技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尽快上手,熟悉掌握必要的技巧,但要以发展标准去衡量学生作品最终的表现力与创造性。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绘图软件确实能简化或完成一些素描所需要的基本功,但如果过分依赖而缺乏实际的素描实践,终究培养不出学生的造型能力与创造表现力。
色彩教学更注重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了解色彩的基本理论规律的同时,拓展色彩感知,主动地运用色彩规律进行个性化表现。不同人对于同一色彩在视觉与心理的感知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存在着个人差异与主观感受,也就是主观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梵高与塞尚之别。作为色彩教学,让学生去发掘内心的自己及自身对色彩的理解,而不是以简单固定的色彩规律扼杀学生自己特有的思维,让学生把握规律而不被规律所束缚,这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才会有真正提高,否则只是千篇一律的模式与模仿。
二、提高文化修养,注重学科交融
传统观念认为,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毕业后能马上走上社会需要的岗位,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熟练专业技术的“工人”。学生的生源在文化课及修养上,相比高中与本科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还一味强调技术第一,无疑加剧了对文化理论与内在修养的弱化与忽视。社会的需求一旦改变,市场的饱和转型,首当其冲的是这些模式化的专业“工人”,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文化修养是有前瞻性的,是有深层的意义的。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对于教育者而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是触类旁通的,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这些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具有一定的共融性与相通性,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贯通,衍生丰富而美好的内容。有些观点认为,职业美术教育并不是要培养艺术家,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但即使是培养“技术工人”,也是要培养有文化修养,有艺术内涵,至少是理解艺术,欣赏艺术的“技术工人”,这才是职业美术教育的育人之本。
实际条件可能并不是所有教育者在艺术其他领域都有所造诣,但这并不能成为阻隔与艺术其他领域结合的理由,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来开课,互动交流,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样的思想,潜移默化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让学生融会贯通后能有所创新。比如可以尝试让学生学习古典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对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启迪;又或在美术中如果要表现中国元素,也许少不了的是国画,书法,但一首中华名曲《霓裳羽衣曲》何尝不能在学生心中形成缤纷各异的一幅图像呢?因此,美术教育的拓展是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元的文化功底的。
三、转换教学理念,以生为本
无论是对基础的强化与创新,还是对文化修养的培养,其实根本的还是在于教育观念本身的转变。
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绘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