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 > 继续教育毕业发展趋势论文(共2篇)

继续教育毕业发展趋势论文(共2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



第1篇:浅谈继续教育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催化下,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体系,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但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分析调查,这方面工作还尚待完善,不过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继续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补充以及拓展的帮助非常大,经过继续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社会人才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工作动态,工作前景,已经工作岗位的供求关系和未来的发展关系,将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高校资源对毕业生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继续教育的教育体系中,高校的招生作用和高校资源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很大的作用。学员通过在招生简章上了解相关院校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高校为继续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设定的政策,这是毕业生最大的明灯。比如一些高校为了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制订并已实施多项开放式实践性的教育措施,以有力保障就业。其中比较普遍的政策有一下几类:采用率比较多的是定向输送,即学校与国内、外百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输送协议,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只要学生在校内认真学习,符合规定即可享受学校的就业渠道,得到保障。这也是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为更多的人解决知识更新和就业机会的一个价值体现。此外,一般高校都设有就业中心,学校成立专门的就业中心,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为学生针对性地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形式分析,就业能力和就业思维的培训并推荐或协助本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这种高校机构能够吸引很多有就业需求的人进行专业的训练和学习,从而实现就业问题。学校每年还会拨一定数额的创业基金,给独立自主、有创业激情的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资助。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实践中心,教育就业一体化是很多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不少高校成立了实践中心,专门负责学生实践实习的联系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我院学生“边学习边实践”的目标。此外,职业资格培训也是继续教育体制中高校广泛采取的一个措施,学校将负责为学生联系职业资格方面的培训机构,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考取各自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当然,不同的高校环境不同,合作单位不同,笔者在此不能一一举例,但高校的独特资源优势是继续教育体系发展至今,热度不减的重要原因。

  二、继续教育的高校学习氛围和教学质量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随着继续教育体系的迅速崛起,由于其门槛低,吸引力大,高校资源多的众多因素,进入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为个体需求不同,学院文化水平也不一,这给学院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这也是高校中继续教育体系教学水平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前不久网上频频爆料不少高校给招生人员巨额提成,来为学校招揽学员的利益链条,这使得很多人热衷于这个暴利行业,使得高校继续教育生源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不少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管理较为输送,学员相对其他院系较为自由,学习氛围不浓,没有学到真正的技术,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不过近年来国家参与了这方面的调控,使得情况略好转,但继续教育的体制改革还需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调节。

  因为学员毕业自身水平达不到就业需求,导致校企合作存在间隙,这也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体制的一个普遍现状,学员的技术水平更不上,逐渐减弱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信任度,导致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逐渐出现就业岗位工资低,难以达到学员心理预期的现象。要实现高效继续教育体制的长远发展,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三、继续教育逐步呈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要引导全社会改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和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面临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既要进行体制改革,又要进行结构调整和推进技术进步,就业问题客观上十分严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也进入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阶段,随着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加,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毕业生的家庭,甚而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继续教育对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升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我国教育部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教育给了很多人重新就业提供了机会,为社会长期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减轻了压力,功德无量,但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仍将继续,怎样完善继续教育体制,为更多的人谋福利,将是继续教育领域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2篇:完善高职毕业生本科应用性专业继续教育制度的探讨


  刚才两位嘉宾的报告非常精彩,我听了深受启发。我只讲两个问题。一是对接现代产业,建立高职高专本科专业衔接机制,我们是本科院校,我从本科院校角度谈谈。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大家很快就会想到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个主要是针对本科教育的,还有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我们学校也是教育部第一批确定的36所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试点院校,但是关于这个我有些想法,我们一起讨论,把这些想法和大家汇报交流。

  一、建立高职专科本质专业衔接机制

  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社会需要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应用性人才,中国产业发展到了今天,不断地升级换代,目前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我们国家的产业发展的升级换代的需要,从过去来讲,高等专科主要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开始大量发展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解决农村土地上脱离出来的劳动力,现在我们国家要进一步发展,这个时候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成为主导,需要大批掌握高技术的应用性人才,而不是一般的技术人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怎么满足或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问题之一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只能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因为只有三年时间,这样的人才只能满足一般企业岗位需要。即使这一点在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要,为什么中国产品质量不高,而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比我们普遍高,关键在于岗位员工的素质。我们现在培养的素质比较高的一般企业的岗位工作是这样的人才,他能够胜任一般岗位,难以胜任复杂岗位的技术需要。比如说上海的轨道交通,原来驾驶地铁的司机基本都是中专,站台管理人员基本也是下岗工人当中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或者受过高中教育的一些人,出了几件大事情以后,上海地铁公司清醒地认识到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现代化地铁的高速运行和安全运行。前一段高铁的事故,查到底就是岗位上工作的人对复杂的东西把握的不够,也包括责任心不够。所以要适应复杂的岗位工作,显然三年制的高专有问题。第二个问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多,本科少,有些高职高专是在招本科的,上海也有很多学校招本科的。即使在有本科的学校当中,它也是先三年专科,然后再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的。现在大多数没有本科的高职高专学校,学生毕业以后,很多同学想升一个层次,都要参加专升本考试。这些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以后,直接插班,这些同学的专升本,本科阶段的学习和专科阶段学习完全脱节,两者缺乏衔接机制的。照理说这个同学经过两年的应用性能力训练培养,应该在技术掌握和应用能力方面非常强,应该高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现在问题是两者之间没有衔接,甚至他专科学的课程在本科又读一遍,有的课时不同,那边是48课时,这里64课时。这是资源浪费和资源重复。

  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高职高专与本科的衔接机制,这两者怎么衔接是职业技术教育包括高职高专发展当中很重要的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高职高专的领导,包括各个省的教委要考虑的问题。这里谈谈我的想法,衔接机制一定要建立,这个建立要遵循一些原则。第一个原则,专业与现代产业对口,应用性本科院校也好,还是高职高专也好,你们所办的专业都要跟产业对接。如果现在在高职高专办的专业是跟行业对接的,升到本科学校的专业是学科型的,那对接不起来了。所以高专和本科衔接,衔接的本科模块、专科模块都应该是与现代产业直接对接的专业。第二人才培养要和企业合作。合作机制非常重要,不管是高职也好、本科也好,人才培养一定要跟企业合作,如果在高职高专里面,是和企业合作了,前面的苏院长、王院长讲了他们学生都到企业里面,本科阶段不到企业里面去了,中断了,所以这两者之间应该是统一的,最好的什么是高职高专所去的行业和你到本科的行业是同一企业培训的,这就是一贯制的,他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第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这里包括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包括校外实习等等,这些都应该有一体化设计。3+2也好、3+1也好是一个顶层设计,而不应该是本科是本科、专科是专科,那培养效率就会降低,培养目标难以实现。第四,人才培养要突出能力本位。这是四个原则,建立衔接机制,这四个原则要遵循。

  建立专科、本科衔接机制,我们要思考,这种思考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应该是多种模式。从教育部的角度来讲,包括在座各位领导来讲,我们要有多种模式来完成这个机制的建构。第一是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本科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这是最好的,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包括在座领导也好,包括本科院校的校长,如果你定位培养应用性人才,应该主动和高职高专结合起来。教育部和各省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推动这个事情。目前“3+2”可以,“3+1”也可以,问题在于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联合起来设计课程,招生开始两家就合作。我们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现代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的合作,从它招生开始,就跟它讨论,它的优秀学生进入我们学校读本科,专升本的时候,这些学生考过来的概率很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下面有一个高职高专学院,它的学生也可以到我们学校来。建立了这种机制,双方就可以进行顶层设计。比如汽车学院和现代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两家联合起来,三年在你那里,两年在我这里,分别都学什么,这样五年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要比一般的本科院校四年出来的学生强,因为你是一体化的。当然也可以探索“3+1”,这要教育部和省级主管单位统一,专科三年、本科一年。高职高专院校有些学校本身是有本科的,这些院校就可以探索“3+1”模式,而且这个学校本身定位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技能型人才,就可以有三年加一年。现在实际上是专科学生比较多,而应用性本科层次的少。我们自己是本科院校,我们定位是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时候,我这样做会损失大量的资源,所以我们也很恐慌,我们为这个事情距离抗争,教育部支持我们,但是传统观念不支持我们,客观上这样做获得的资源相对会不会少一点。

  高职专科与本科有机衔接要体现四个一体化。培养目标是一体化的。我们学校和我们自己的高职学院和现代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目标是一体化,培养掌握工程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一体化。是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包括产学合作、实训都要一体。课程模块一体化,专科和本科之间课程模块衔接要一体化设计。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要有机衔接。实践实训一体化,实践实训是有层次的,越高训练复杂程度越高,这要进行设计,否则就会重复。在专科一年级的时候,应该是一般的工程认知实习,到高层次的时候应该是复杂的简单产品设计,这个过程是有梯度的,这个梯度要整体设计。

  以上是从本科院校的角度初步谈谈我们的想法。

  二、创新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是怎么做的,可能给在座的领导一些启发。刚才苏院长说我们学校做的不错,太抬举了,是表扬我们了,实际我们也有很多困惑。我先就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谈谈,我们学校现在做的轰轰烈烈,问题是教育部在推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时候,第一期选了36所高等学校,有清华、同济、交大,有我们,这个层次幅度太大了,大家都在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师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清华、上海交大,一边说要培养企业领袖和精英,一边又说要培养工程师,好像培养目标是有点混的。我们讨论工程师概念的时候,应该这样理解,工程师也是分层次的,不是铁板一块的。有一部分工程师或者最高层次的工程师是产品设计,是把发明专利转化为某个产品的设计,这个很重要,这在我们国家极为重要,我们国家专利大量出来以后不会转化成产品的,原因就在于不会把发明专利转化成产品,这个过程需要设计工程师,我们学校需要的肯定不是这样的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211大学、985大学培养,但是他们也有问题,他们都培养科学家了,所以他们真正培养这样的工程师也不多的,这是我们国家的问题,我们国家的专利和日本和美国、和韩国比,专利出来就是高校老师或者科研院所或者企业发明专利,企业发明专利还转化,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出来就放在那儿,我们国家专利产业化程度很低,原因缺乏职业层次的工程师,这是高层次的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应该是211大学、985大学培养的,这些大学不可能全培养精英、培养领袖,也需要这样的工程师。第二类的工程师,是企业当中的现场工程师,实际上是解决工艺问题的,一个产品在流水线上,可能会出现很多工艺上的问题他来解决。我们学校现在做的,我们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就是现场的一流工程师,对于工程师的要求不是要你做发明,也不要你把发明设计成产品,而是当一个产品出来怎么解决工艺流程,怎么生产过程对流程控制,保证高质量产品出来,这是现场工程师的问题。在现场工程师下面还有一批技术员,在文化大革命前中专生当技术员,那时候中专考的难度比现在的大学还难,那时候教育资源少,老中专水平也是很高的,那时候中专出来是技术员,现在概念混乱了,一流工程师下面应该有一些技术员,他们下面才是操作工人,应该是这样的层次,我们高职高专培养这样一批优秀的技术员,经过现场训练成为现场工程师,211学校、985学校应该培养设计工程师。我认为工程师是有层次的。我们学校现在做的就是培养现场工程师。我们高职高专里优秀的同学升上来就可以胜任这个岗位。

  我们定位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我们叫做培养高应用性人才,这样的办学定位我们是受到了巨大挑战。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时候,评估的专家就跟我们争论,说你们的办学有点混乱,思路不清。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到底是什么样。对于我们学科他们也是提出质疑的,我们有汽车学院、服装学院,是什么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我们是按照行业设立学院的,轨道交通学院有材料、化工、电子,什么都全。他们专家是站在传统观念上提出问题,不能说不对,但是他站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就是为企业服务,培养应用性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怎么培养,我们是这样的思路,专家的角度是另外一个,我们的争论是在不同视角上的争论。后来我跟复旦大学的教育学家说,我说这个争论没有太大意义。那天晚上他说,你把你的东西写清楚告诉我道理什么,那天我花了一个晚上写东西给他。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转变观念,转变观念比制度建构什么都重要。我们学校从2000年开始,我们学校原来规模也不是很大,在上海也是名不经传的二流学校,2000年我们国家大规模扩展,我们从市区搬到淞江大学城,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学生数原来六七千,十年走过来扩张到两万多人。十年过程走过来,办学定位非常重要。我们学校曾经开过两次大规模的教育思想讨论,我们学校往哪里走。当时提出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定位的阻力首先是观念上的,外面的人怎么看,内部的人都不认同也做不下去。所以观念更新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我们当时提出了这样的思路,“明确一个目标,实施两项创新,遵循三大规律,坚持四个主动”,要求全校在观念上要朝着一二三四转。

  明确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优秀工程师摇篮,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我们要创建一所特色大学,就是优秀工程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要以为这个定位很简单,实际上是有很大阻力的。因为我们面临一个很大困惑。前面两位校长讲高职高专有困惑,资金问题,发展瓶颈问题等等,实际上本科院校也有很大困惑,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整个中国教育还是不能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周期。我们的困惑在哪里?在上海我们属于老本科,我们不是从专科升格上来的,一开始就是本科,像这样的本科,大家想尽办法升格,有了硕士点,想博士点,就想这个东西,为什么?因为利益导向,有了硕士点就有资源,有了博士点就有资源。拨款机制是按照这个导向来做的。所以我要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培养现场工程师,要让老师到企业去,老师大量精力花掉,最后教委考核的时候,国家重点基金有几个,重点学科有几个,评价指标是这样的,我们就很难了。所以我们校长是很清醒地,非常清楚我们往哪里走,往这里走可能损失资源。所以开始走的几年我们也是摇摇摆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培养现场一流工程师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学校的运行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倾斜,我们的特色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是特色大学,我们也不搞一流大学。

  另一方面,如果这样做了,有人说你不就是高职了,所以我们还要承受着人家说我是高职的压力。别说外面说,我们老师也说,这就是高职,我们一些博士生都是985来的,他们说忙了半天我来高职了。他说在智商同等的情况下,时间决定一切。所以实际上面临着观念上的挑战,当然我们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导向上分类。上海市教委这一点做的很好,最近几年强调分类指导,这是对的。985是985,211是211,一般本科是一般本科,高职是高职,然后它来解决怎么样衔接的问题。所以确定这个目标不容易的。

  二要实施两项创新。一是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模式创新我们坚决走产学合作的教育道路。教育部专家对我们评估的时候,其中一个特色是产学合作教育。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应用人才、培养一流工程师。学校的定位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要改革,改革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改革,办学模式怎么和企业合作,再就是培养人才模式。

  第三,改革过程中遵循三大规律。一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二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应用型人才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家有科学家培养规律,技能型人才有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要根据特殊性来培养,我们高教研究所最近这几年投入了很大精力,我们至少理论上讲清楚,不同人才应当有什么规律。三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这一点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对于高职高专学校来说尤其重要。清学、北大可以说引领产业,引领市场,我们只能适应市场,没有资格引领,如果不适应就会被淘汰,所以一定要把握市场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做事,我们要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意识,为什么办汽车学院,因为上汽集团要人,我说给机械的,他说不行,你文凭是机械,一级学科的,原来上海航空是并入东航了,原来上海航空的总经理讲的很清楚,作为一个企业面临着市场的残酷竞争和巨大压力,希望我招聘到的人来就能上手,我招聘来的人又要培训一年到半年,企业成本能承受得了吗,企业压力多大。所以企业和学校合作是自愿的,把企业培训的一年放到学校来,所以学校一定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企业老总想什么,我就满足它什么。我们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只要满足需求了,主动会找你,跟你签协议就没有问题了,不能自立门户,关起门来做,所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非常重要。

  坚持四个主动纳入。我们办学要主动纳入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总战略大格局当中。要了解地区,我们二本学校和高职高专学校肯定定位于为地方培养人才,尽管现在全国招生很多,但是基本上还是为地方培养人才。不同的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长三角地区和西部地区不一样,一定要了解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和产业发展趋势。上海市政府每年都有产业发展报告,包括经委、发改委都有产业发展报告,我们校长每年都购买一百多套产业发展报告,每个学科负责人、项目带头人读,然后请企业领袖作报告,解读产业发展报告,只有这样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才会跟着产业发展趋势走。

  第二,主动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经济发展趋势要把握住,高新技术的发展也要把握,哪怕一个很小的产品可能技术含量很高,这时候学校、老师要把住,还有学科建设方向,毕竟现在高校还在讲学科。

  第三,主动纳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之中。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特别有体会,实际上人才市场是市场细分的,中国这么多的产业,这么多的行业,不是都要清华的,如果都清华、北大培养那中国完蛋了,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我们高校要定位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我们学校这几年由于专业特别好,我们的招生是相当好的。很多家长跟我讲,就是冲着这个专业来的,我孩子有一个岗位,可以学一门技术,能够让他一辈子活的还可以,就认为你是优质高等教育。你的市场定位准确,培养出来的学生又适应市场要求,就是优质高等教育。产品就是这样,不可能人人都用高端产品,中端、低端都需要。

  最近十年来我们学校做了六件大事,围绕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做了六件事。第一件事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引领工程,要转变观念,必须把学校的观念成为一种文化,大家都认同,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东西,就是产学合作教育,陈教授是创始人之一,这个产学合作教育在我们学校是一个文化,所谓文化,在我们学校任何一个学生,你问他,什么是产学合作,他马上告诉你我已经干了多少,任何一个老师都做过产学合作的指导员或者协调员。而且我们确实做的相当不错。包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把它转化成学校的文化,我们校长说只有当一个东西成为学校的文化的时候,才不可能被改变。第二是人才队伍建设重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在提倡教师两个背景,企业工程训练背景,再就是海外背景。现在青年博士进来,我们现在要求每个老师都制定详细的职业规划,人事处专门有表格设计“教师职业规划”,这个职业规划和学校的五年规划是同步的,这个职业规划是要求老师先把学校的“十二五”规划读一遍,看看学校的定位,然后再确定自己的定位。第三是教育质量创优工程。第四是产学研战略联盟拓展工程。不断地和企业建立巩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我们建立的基础是满足企业需求。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按照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来做,我们遴选了一批专业试点培养卓越工程师,按照“需、特、强”的原则,社会需要、有特色,能力强。我们优先发展了几个专业。这些专业要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具备扎实的产学合作办学基础,后面一定要有强大的产业背景,我们的汽车学院和上汽集团签约,上汽集团、交运集团和汽车学院合作。航空运输学院和上海东航和上航合作。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和上海申通地铁公司合作。这些专业前期都有很好的办学背景,有的是国家特色专业,有的是国家级人才培养实验区,有的是上海市教育高地,有的是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本身都有很好的基础。

  我们建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学校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里有校领导、企业领导,甚至有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还有企业里面的高管。领导小组是双主任制,我们校长当主任,同时也请了一个企业领导当主任。顶层设计学校的工程师培养的模式。对不同的专业分类指导。在领导小组下,我们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就是由学院与企业高级工程师和业务主管,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招聘人才的时候需要哪些人,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遴选专职和兼职教师,安排教师挂职锻炼,细化企业学习工作,审定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教学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完全受专业指导委员会直接领导,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学院和企业主管双主任制领导。这个委员会每学期都开会,每年审定培养方案。

  在这个基础上成立课程教学和改革指导委员会,主要是基础类、实训类教师参加,再加上企业的一线工程师。由教务处组织理会,企业的工程师我们派车接过来,我们跟企业讲好,这些企业的工程师来我们是付工资的,包括编教材也是要他们参加。最重要的一点,包括前面几个委员会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这也是教育部要求的。轨道交通的人才,我们跟轨道地铁公司一起,轨道交通里面有驾驶员、通信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它的岗位人才有哪些标准,我们专门做了很厚的一本东西,每个专业方向都要有特殊性教育,每个专业共性的,不同方向上的特殊性标准非常严格,专业指导委员会做了一个事情,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是不是符合行业标准,如果这个课不符合行业标准,你的专业课甚至包括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块和行业标准对不上,坚决砍掉,这给老师的压力很大的。过去我们学校是因人设课的,有这个老师开这门课。现在不是了,现在开这门课,企业标准在这里,企业用不到就别开了。至于这个老师有没有饭吃,对不起,要么你学习,要么你转岗。

  还有人才培养定位,我们培养工程师。我们的培养方案是这样,学制三年学校、企业一年。根据行业标准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能力作为目标建构课程体系。大规模的推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同学在四年当中都要参与一个创新课题,作为主要负责人。这个我们是有资源的,上海市教委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很重视,每年都有大量的钱下来。我记得碰到一组学生,三个人做一个创新课题,他们的课题费,多的同学都拿到两万的课题费。那个同学他大二申报一个课题,拿到两万,三个人一起做。这个东西全部纳入计划,并可以顶学分的。要求毕业设计完全符合企业的工程设计。这些同学在企业一年当中完成毕业设计,一定是企业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一定是一人一题。我们第一阶段学校培养为主,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第二阶段合乎企业培养为主,顶岗学习,第三阶段校企双导师。

  我们努力建设双师型队伍,师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到企业请一批师资过来,我们预留了15%的编制是让企业工程师、高工上我们这儿上课,一般考虑他们上课方便,灵活安排他上课的时间和课时。专业课程教师50%以上必须具有5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这是给自己加压。好在上海市教委现在投入的很大,老师到企业实习一年教委给五万块钱,他到企业工作,他不上课,学校另外拿钱压力也很大,上海有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你报上去,基本上都批,每年都有几十名、上百名老师在企业里。还有任课老师每年都有计划到企业去,教师想从讲师升到副教授,没有在企业完整的一年经历,连申报资格都没有。现在很多博士进来,进来是讲师,想评副教授,他们就主动了。

  我们加大了对卓越教育的投入。我们搞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所有参加卓越工程师的专业进行专业认证,完全参照国外工程师标准进行认证。

  我们申报教育部的国家工程教育中心。现在有六个专业成为教育部的国家级的工程教育中心,教育部有要求,一定是和企业合作,企业和你联合申报。我们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包括其他国家在工程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我们召开了中美工程教育的研讨会。还有飞行技术,我们还培养飞行人员。

  我们八万平方米的现代工业实训中心,体量很大,里面像迷宫一样,经常走进去走不出来了。里面各种各样的实训中心,还有一些实验室,这里展示一些照片。

  我们这样一种办学模式,使我们学校办学特色更鲜明,人才培养能力更高,社会服务能力更高。我们的就业率非常高,几乎每一次都是教育部的全国就业先进。我们在上海每次都是名列前茅的,我们的专业很好。轨道、航空、汽车,基本上都是没有毕业全部签约,包括服装都是这样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rjy/5143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