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
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和声教学围绕“降低写作要求,提高分析能力,巩固乐理基础,重视听觉感受,紧密联系实践,呵护兴趣信心”在教学内容、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和声教学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几十年来始终是一门特别重要的理论课程。近年来,各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系)针对普通高等成人教育中的和声共同课教学改革非常活跃,毕竟时代变化了,从学界对和声及和声课的认识,从生源结构和数量、质量,到教育理念、导向和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早在三十年前,杨通八先生就在《和声公共课教学刍议》一文中阐述了“试行以认识和理解为目的,以分析为主的和声公共课”“广泛接触文献”“甩掉写作训练的沉重包袱”等观点。①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办学规模、学生数量等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在生源素质、学习形式、联系实践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但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以往的成人教育和声教学中,往往过多地讲究和声写作的法则及相应的写作训练,而忽略了对和声音响的感受性的引导,对和声实践的鼓励,对乐理基础的兼顾。更重要的是繁难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对和声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对和声敬而远之。由此,笔者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指导实践、课堂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教改选用了杨通八先生编著的《初级和声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为教材(在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班级中使用)。该教材理论讲解清晰简明,包含乐理基础知识、大小调和声时期各级和弦用法、和弦外音、离调转调等章节,初级和声内容完整。对于并不适合成人学生的偏难的写作技术没有太多要求。供分析的谱例非常丰富(上百例)且配有音响(CD),不但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音响感受相结合,且方便学生课前课后的自学。在联系实际方面,教材不但循序渐进、由简至繁介绍了适合成人学生水平的各种伴奏织体及其组织形式,并在最后完整地展示并分析了带伴奏的声乐作品,而且对键盘操作实践提出了明确的练习方式和要求。“键盘实践”不但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为歌曲编配伴奏”更是教材第七至十八章课后练习的“标配”。教材还在附录中以一定的篇幅和谱例讲解了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内容。虽然由于学时有限,这部分内容通常没有机会详细学习,但教学中可结合和弦构成和进行逻辑,从听觉角度进行感受和比较,对于学生开拓视野、从感性上理解和声材料与音乐风格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普遍反映能够接受此教材,并适于学生自学。合适的教材为教改理念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和保障。
一、降低写作要求
和声(习题)写作是和声学习的必经之路,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逻辑思维,了解和声规则,帮助消化、理解和声理论。这种观点应该是专业音乐教育和声教学的共识。但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一定要有程度上的区分。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但远远非同于将和声视为专业课的作曲系学生,也与普通教育和声共同课的教学对象有很多差别。普教学生通常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和天赋,且在入学前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音乐学习积累,没有一定天赋和能力的考生不可能在数千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成人学生多数没有这种积累,且由于国家对于继续教育的鼓励,入学条件较为宽松,因此普遍学习素质有限,音乐基础薄弱。再加上多数成人学生有全职或兼职工作,还有不少学生有家庭孩子需要照顾,上课需要来回奔波,可供投入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实在有限。而从就业需要来说,成人学生的就业主要是中小幼教师或培训机构教师、陪练,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更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与音乐不大相关的工作,对于和声写作、音乐创作能力的需求很小,自然也没有学习写作的动力。因此,在教改中尽量降低对和声写作的要求,将写作习题数量尽量减少并仅在“正三和弦原位”内容部分要求四声部写作,在“为旋律配和声”部分仅要求写出和弦标记和低音。多数成人学生在“原位正三和弦连接法无跳进”,这一部分已经觉得很困难。16级高专A班在该部分内容学习了两周后,仍有50%的学生觉得“比较难”)。学生通过学习排列法、连接法了解各声部音域、运动方向、声部组合等并建立声部进行的意识即可。通过这一改革措施,使和声写作成为成人学生能力所及,降低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门槛”,避免了钱仁平先生所说的“有谁没有被四部和声折磨过啊”的窘境②,避免了因繁难的写作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二、重视听觉感受
降低写作要求,使成人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听觉上体验和声效果,增加对和声的感性认识,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从而加深对和声的理解与兴趣。首先,音乐是音响的艺术,离开了音响,作为音乐重要因素的和声也就失去了意义。和声教学由音响为切入点,通过感性体验,从内心唤起学生对和声语义的好奇与向往。鲜活而富于变化的音响对学生的吸引力要比“冷冰冰”的理论文字大得多。其次,和声感也是乐感培养的重要部分。成人学生音乐积累较少,多声部内心听觉能力有限,必须通过外在的听觉才能领略音乐传达出的信息。在他们有限的音乐学习中,对和声感的关注和训练非常少,而通过音响载体来获得风格、色彩、紧张度等和声感,比通过文字描述来获得,显然是更容易、更有感触。第三,和声音响不但带来鲜活的审美体验,更可让学习者感到放松和愉悦。对于除了学习之外,尚有工作和家庭负担的成人学生来说,这种好心情对学习是很有益处的。
三、增加分析比重
增加和声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提高和声分析能力是成人和声教改的重要举措。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分析中,寻找发现、归纳总结和声及其他有关的音乐现象,印证书上的和声理论,从而达到“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分析能力,加强对和声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标。教改不仅增加和声分析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尽量将局部的和声现象放在完整的作品中,并且伴有音响上的听觉感受来进行分析。教改所选用教材的谱例非常丰富,且配有音响(CD),非常方便教学双方对分析材料的使用。但由于篇幅所限,谱例多为片段,完整曲目较少。由此,教改中将教材中的大部分片段分析作为课后作业布置,而选取车尔尼599、849,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1、2册等完整曲目进行课堂讲解分析。这些曲目较为短小,和声现象集中且切合初级和声理论,织体组织较简单,学生读谱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这些曲目适合大多数成人学生的演奏水平,有些也是学生正在练习的曲目。学生可以自己一边弹奏感受一边分析理解,在自己主动的反复弹奏中,不但增加听觉感受,体会和声的色彩、张力,感受和声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在作品结构上的作用,更能从键盘触觉中体会旋律与织体音型、低音的关系,力度与和声的搭配、调性转换等等。在分析讲解完整的曲目时,当然也绝不仅限于对单一和声现象的识别和解释,更结合作品结构、情绪、体裁、织体形式、力度变化、听觉感受等方面以及各方面的相互作用来综合分析。实际上,这也就包括了曲式分析课的内容,或者说为下一学年的曲式分析课程打下基础:启发和锻炼局部与整体、单一与综合考量的分析思维,以及培养通过视觉和听觉互相联系来进行分析的习惯。事实上,和声课也的确应该是以后的曲式分析课程的“前奏”。在教改中,学生普遍反映对这些“喜闻常见”的曲目进行分析,能够感觉到和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得的美”,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和声在作品中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对和声理论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四、巩固乐理基础
和声分析首先是识别和声现象。具体地说,是先识别调式调性、调式和弦、调性转换等。成人学生乐理基础有限,有的是考前突击学过部分内容,有的学过但工作后遗忘了。而进入和声课之前仅有一学年乐理学习,只能使乐理达到“懂”(或者仅是似懂非懂),而远远达不到“熟、通、快”的程度。特别是调号稍微多一点的调,成人学生对其调式和弦的识别就比较慢了。在对13级高专A班的问卷调查中,71.4%的学生认为学习和声的困难在于“乐理基础不扎实,看谱慢,反应不过来”。乐理的不熟练,导致在和声分析中,教师常常要花大量时间指导成人学生识别和弦,而更为重要的如和声整体布局、和声与其他各音乐的搭配作用等问题却无奈地没有时间深究。同时,乐理不熟练给成人学生的和声分析操作带来不小的困扰,也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体会特别深刻。因此,在和声课中不必拘泥于只讲授和声,当然和声本就和乐理息息相关。在和声课中渗透对乐理知识与技能的“补课或拓展”(包括调式和弦等乐理知识、调式分析能力、键盘上各调式和弦的位置)十分必要。而回避困难或是“蜻蜓点水”式的“提一下”,必将对后续的和声学习、曲式学习、键盘编配等带来更多麻烦。教改在成人学生两个学期的和声课程的前两周都特别强调了复习乐理,并要求做书面和键盘练习,将巩固乐理基础落到实处,收到较好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在和声课上的“乐理补课”是必要而有效的。
五、紧密联系实践
教改除了选取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和声分析材料,使学生能从正在学习演奏或在其演奏能力范围内的实际作品中,联系和声理论,结合自己的弹奏实践来学习和声,还特别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和声理论,运用于和声听觉、即兴伴奏、钢琴教学等校内外的实践中,加强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教材循序渐进的织体介绍、键盘练习、编配练习、伴奏分析为成人学生将和声理论转化为伴奏实践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当谱面视觉、音响听觉与键盘触觉“三觉结合”,使和声理论瞬间“活化”,也使成人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和声理论的“活用”。成人学生多有在外兼职(周末钢琴教学或陪练),其学习与实践两者间互相转化的时间较短,特别希望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能够马上用得上。笔者认为,课外兼职正是自主学习的好机会!教改利用成人学生的这一特点,建议成人学生在校外的钢琴教学实践中渗透乐理、和声内容,引导他们指导学生利用和声知识掌握键盘位置、合理使用踏板、记忆乐谱等。13级高专A班有80%的学生表示在课外的兼职教学中运用了和声知识。同时注意了解学生教学实践的反馈,再次改进或加强校内的和声教学。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分析实践、键盘实践、教学实践等自主性学习,对和声的作用更有体会了,对和声现象更熟悉了,增强了对和声的“亲切感”,达到了教改目的。
六、培养兴趣,呵护信心
老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作为一门共同课的教师,经常不得不面对成人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尴尬!尤其是和声、曲式等理论课程。成人学生(或者说所有学音乐的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而忽视理论共同课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不仅如此,作为学生主体的“80后”“90后”,他们缺乏探索钻研精神,缺乏对学习内容持续关注的耐心,也是多数理论课教师的同感。怎样唤起和声学习兴趣是教改中特别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缺乏兴趣,而只是为获得这一科目的合格成绩而学习,显然最多是“三分钟热度”,完全不能保证学习的延续性,不能克服学习中的挑战,终究是学不好的。如前所述,教改非常重视对成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取舍、分析材料的选择、联系实践等方面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化难为易。笔者还认为:一切教育理论、改革理念最终都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该首先在课堂上落到实处。在课堂组织上下功夫,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论是讲解理论还是分析谱例,尽量通过由浅入深地创设问题、回答问题、集体讨论来探究学习。例如提问:为什么原位正三和弦在做旋律连接法时,低音不能超过四度?超过四度会怎么样?而为什么和声连接法对低音进行没有特别要求?由此,引导学生将思考聚焦,进一步尝试将低音做五度进行,从而发现会产生四部同向的不良声部进行,同时也能总结出和声连接法,因为已有一个声部保持,因而不可能出现四部同向的问题,最终达到在写作上避免“犯规”,建立声部平衡观念的目的。再如学生把谱子上某调的Ⅱ级和弦认错为Ⅳ级和弦,这时教师决不可来一句简单生硬的“错!”而是可以通过弹奏给出音响,提示根据和弦色彩判断,再次给学生辨别的机会。如果学生依靠听觉回答正确,那么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他的听觉能力,保护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师“一人唱戏众人听”的传统理论课模式,营造互动性的、活跃的、参与性强的课堂气氛,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是教改实施中每周备课时的思考重点。创设问题,既是让学生发现不足的机会,也是创造让学生发现探索的机会,更是创造让学生受到表扬和鼓励的机会,是呵护学生学习信心的机会。及时地发现、表扬学生在学习(分析)过程中的努力,使他们不但不怕分析,而且乐于分析、探索,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声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除了在和声课堂上的引导,还要帮助成人学生树立“大和声”的学习观念,即注重与其他学科、其他学习方式的联系。例如在和声课上,连接不但在键盘上弹奏,还要在全班分声部唱出来;在视唱课上发现、感受旋律的和声内涵,并选择合适的织体形式自己编配弹唱等等;将流行歌曲的和声逻辑与大小调和声逻辑对比;分析专业课中正在学习演奏(唱)的作品中的和声等等。以和声为线索,主动建立与多种音乐形式的普遍联系,创建从一个科目到多种音乐活动的链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通过主动接受学习内容的多重刺激,获得深刻印象,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主学习意识、积累经验、克服困难,形成坚持、自信的学习品质。
教改在成人学生最为关注的考试、成绩评定方面,也做了许多改革探索。首先,非常强调平时的认真、努力。平时的出勤、课堂参与和提问、作业情况均计入平时分,占期末总评的20%。第二,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在期末考试采取多种题型和考试方式,给予学生在理解、记忆、写作、分析、反思、编配能力等多方面获得全面评价和得分的机会。摒弃了以前以“为旋律或低音配四部和声”写作为主要甚至唯一题型,“学生苦想两小时,教师一眼定‘生死’”的考查方式。题型包括基本理论填空(约占考试成绩的20%)、四声部写作(正三和弦连接)(约10%)、为旋律配和声(约15%)(仅要求写出和弦标记和低音即可)、和声分析(约40%)、学习总结(约5%,自主评价、自主反思,在考试后完成上交)、键盘编配(约10%,可在平时考察。可根据教材练习题编配,亦可自选曲目编配。不会弹钢琴的学生,可以以口头分析和编配代替)。
总之,教改目标是为成人学习而设置的,教改是为成人学生服务的。无论是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侧重、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考核方式无不以人为本,切实考虑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成人学生为主体,既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和需要制定目标,又培养呵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是笔者对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教学改进的目标。
作者:翁静平 来源:艺术评鉴 2016年1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rjy/51506.html下一篇: 微课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