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
安东尼。吉登斯(八nhnyCUiddens)1938年出生在英国,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以社会学家特有的视角关注西方社会生活,而且对现实社会积极提供解决路径,从而赋予他的理论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人们大多关注他的结构化理论,而对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却鲜为关注。吉登斯在他1991年出版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对自我认同的塑造过程中外在的全球现代性制度对个体的冲击、以及个体对这一冲击的吸纳和强化作用进行关注。相比以前的自我认同理论,吉登斯更加关注的是个体在现代性的冲击下能动性的自我成长的过程。他将对自我认同的阐释置于现代性的大背景下,认为,围绕自我本体的“一切困扰”实际上是现代性以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侵入”。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对我们认识今日之成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现代性的轮廓特征
现代性始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成熟和完善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和模式。而对于我国来说,真正的现代性是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具体实践,因为这种实践的本质就是现代性。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在如下三个机制的推动下形成的:
一是时空分离机制。跨越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并一直到包括全球体系的状况。在前现代社会,时间与特定的社会行动的地点相联,只有当全世界都有了标准化的时间,时间摆脱特定空间的制约,才使得跨越无限时空距离、对社会关系进行规则化控制的现代组织成为可能。于是,现代性导致了全球化,没有人能够逃避得了:定期地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情境上,并把这作为由制度组织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性所导致的转型。而全球化、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涌现等,就是时空分离机制的表征。
二是社会结构的“抽离化”机制。由抽象标志和专家系统(他们合起来等于抽象系统)所组成。抽离化机制使互动脱离了场所的特殊性。作为现代性内在要素的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意识,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事件的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就如当今人们安居家中,通过电视网络等就可以身临其境的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世界性的、远距离的事件己经“侵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人们以前所一直遵循的习惯化了的“地方性”的社会关系受到影响,甚至遭到切割和肢解,而这种状况也就潜在的为社会关系的重组与重构埋下伏笔,而现代性的“专家系统”则为这种重组提供了合适的手段与途径。面对着日趋复杂的地方性和全球性生活场景的纠缠,以及专业多元分科的加剧,“专家系统”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调度对人们的日常经验进行有组织的分类,以此来指导个体重组生活的经验。
三是制度性反思。也即定期地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情境上,并把这种反思作为制度组织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我们知道,个体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会经常遇到决定自己命运的危机时刻,需要通过反思组织自己的生活规则。前现代社会中是通过习俗或传统来维持的,而现代社会则是依赖理性,人们并不迷信“权威”,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构成使得“怀疑”倒成了现代理性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怀疑一切”思想的传播,甚至将怀疑制度化,对于所有的知识都采取假说的形式。因此,在这样一个多元的世界,自我必定是通过反思性地产生出来,在多元的权威中进行选择。
二、自我认同的一般考察
根据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表述,可以知道,现代性下的自我认同并不是先在的或先天的某种特质的组合,它是由个体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对其进行反思所形成的自我,吉登斯称其为“反思性的自我”把自我认同放在现代性下进行论述,意在表明现代性的出现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中,现代性作为一种“风险文化”将风险导入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对个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决定自我存在和延续的是本体的安全感。但是自我存在的表征形式并不是本体的安全感,它是个体生存于世上的一系列的文化元素表征,例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思维模式,个体的安全感隐含在这些文化、内容元素之中。本体安全感可以说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心理根源,我们知道,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自我成长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是通过年龄历程上的各种“路标式”的“人生仪式和规则”来建立,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命历程是种种的过渡,所经历的是各种仪式的‘缺场’”而自我成长的故事在社会的种种变迁过程中永远处于一种有待完成的境况下,是一种在自我安全感不断被打破又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21。而由时空组织起来的日常生活、外在权威系统和社会变迁则就成了影响自我认同的主要因素。其中,日常生活是核心,外在权威系统是一种指导范式,而社会变化变迁则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动力。
对于个体来说,自我认同形成发展的心理根源:本体安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维系的,他的生存的根基就是日常生活,个体自我生存与绝望、痛苦与焦虑等等都是也必须通过日常生活才能进行。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才得以展现;个体才得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重塑着它,并设计着属于自己的时空。而社会的变迁也必须,一定是通过“侵入”个体的日常生活对个体施加着影响,使得个体能够围绕着他所必须面对的生存生活空间去加以反思。
因此可以说,社会变迁、外在权威这一系列由现代性“入侵”个体日常生活来影响、改变着个体的本体安全,使个体在人生历程中产生种种自我认同的困扰。而这一困扰却将持续下去,不会停步,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现代性以它强有的势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深。然而,个体并不是仅仅被动的受其的影响,理性的“藐视”权威的反思精神使得个体能够能动地以自我的经历经验为基点,在多元中选择并重构自我生活,这种主动性也在另一方面主动的影响着现代性社会的发展。
三、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认同是自我和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当自我能够适应环境的需要、社会和他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基本吻合,自我的认同感机会很强。否则,就会出现自我认同危机。自我认同它关系着个体的生存境遇与状态,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界、心理学界所关注的话题。现代性的来临所导致的个体外在社会环境的重要变迁,影响了个体或成人的生活世界一“他们的劳动生活世界、职业生活世界、家庭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世界、情感生活世界、心灵生活世界、闲暇生活世界等131”。安东尼■吉登斯,作为一位社会学家,他突破长久以来社会学研究将理论与实践割裂,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调整他的研究社会的方法,将目光投向“生活世界”这里是人们的原初世界,也是人们自在交往的世界。因此,他选择了从人们生活世界出发,认识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自我认同。这种认识论对我国成人教育研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成人教育研究的起点应该是“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141”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性发展迅速、社会变迁巨大的转型时期,社会的发展再带给我们机遇的同时又蕴藏风险。转型时期形同于一个社会的“失范”时期,但是它也必然伴生着新的“价值范式的重建”而个体的重建又必然是一种反思性的建构,个体的生活历程成为内在的参照。尤其是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时期的成人日常生活,面对“时空分离”,“社会机制的抽离化”现代社会下的成人面对着前现代社会所没有遇到的因人生历程上“成长仪式的缺失”而造成的孤独、迷茫、失落、焦虑、怀疑、无安全感等困境。这些困境就发生平。农村教育不公平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体。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教育的两重天地。城乡的经济差别以及我国教育的城市先导性,使农民子弟无法享受平等的入学机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均是如此。仅仅是贫困就导致不少辍学儿童无法完成学业,昂贵的学费和就业的艰难更使许多寒门学子对高等教育望而却步。由于分数.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许多农村学生仍上不了喜欢的学校,读不了喜欢的专业。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广大农村人员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它是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首先,自学考试从法律上确定了人人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己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参加自学考试。”第二,自学考试实行宽进严出,没有门槛人称“没有围墙的大学”,任何人均可通过自学考试形式接受高等教育,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第三,自学考试的收费较低,投入少效益高,它为社会弱势人群(包括广大农村人员)提供了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好的体现了教育公平性原则。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后,社会弱势人群的教育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自学考试报考费.教材资料费用等每门课不超过100元左右,费用低廉;据统计,每个自考大专毕业生的单位投资比同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投资大大减少,仅占后者的5%—7%左右。由此可见,自学考试为广大农村经济贫困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差距,促进了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rjy/51649.html上一篇:论中国成人教育的科学发展
下一篇:成人高等教育型及转型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