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32—03
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理应得到广大师范生的重视与热爱,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尽人意。公共教育学正遭遇着尴尬,并面临着目标、地位、认同、教学、评价等五大方面的困境。[1] 与专业必修课相比,公共教育学在师范生心中的地位较低,学生普遍认为公共教育无足轻重,学与不学都差不多。教育学主要是理论知识,比较空洞,操作性、实践性、技能性不强。[2] 所以,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缺乏兴趣,缺课现象屡屡发生,且部分学生上课不太认真,课后也不复习,考试前一周再死记硬背几个条条框框,考试结束后基本上就忘记了。[3]为此,高师院校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管理、情感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提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
一、提出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外在压力
公共教育学的尴尬地位决定了其受重视的程度。学生认为公共教育学不如专业必修课重要,教师也会尽量放宽条件,降低要求。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公共教育学的境遇更加难堪。首先,公共教育学老师应该让学生
1.明确学科价值
公共教育学的开场白极其重要,在第一堂课时,教师应给学生讲清楚教育学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金表的故事”和“孙敬修与两个孩子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懂得教育学知识的老师与没学过教育学的家长、街道大妈的区别,从而告诉学生:教育学使你具有教师的资格。
2.固定学生座位
公共教育学一般由高师院校教育学院的教师担任,教学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大致为50~60学时。公共教育学教师一般同时教授几个不同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习公共教育学的学生一般是学校里其他学院其他专业的师范生,教师对学生之前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少部分学生上课缺课,老师并不容易清点出来,有的老师一个学期结束了还不能完全认识班里的学生,或许能叫出少数几个学生的名字。这也使得学生有了空子可钻,公共教育学缺课的现象屡屡发生。
让学生按照学号就坐,并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最后把每位同学的座位都固定下来。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快地认识、熟悉学生,并记住他们的相貌与名字;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总是与熟悉的同学一起坐,促使学生与不同的同学邻座,扩大交流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教师清点缺课的学生,从而督促学生出勤,减少缺课率。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按学号就坐、固定学生的座位的方法的确使以上三个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3.与学生“约法三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第一堂课时,教师应与学生“约法三章”,在出勤、课前准备(着装、学习用品)、课堂要求(课堂纪律、做笔记、课堂参与)、课后学习(完成作业、查阅相关资料)四大方面给予相应的规定。经过师生共同磋商后形成“教育学上课要求”,并严格按照该要求公平公正地执行。
在出勤方面,给予学生一些弹性空间,准许学生迟到2次(每次不超过5分钟),准许病假1次,事假1次。超出该弹性范围,则给予相应的扣分处理。在课前准备方面,要求学生着装整洁大方,不搞非主流。男女生均不得穿拖鞋、背心上课;女生不要穿超短裙、超短裤,上衣不能太短、太透、太露。倡导学生背书包上课,带齐基本的学习用品,至少应带课本和笔。在课堂要求方面,要求学生手机调为振动,非紧急情况不能接听电话,不能频繁地发送短信;不能聊QQ、浏览网页、看小说,需要查阅资料可下课后进行;不能频繁地交头接耳,甚至大声说话;不能瞌睡、睡觉;不能看与本学科无关的书籍或者写其他东西。上课应做好相关笔记,并积极思考、师生互动,参与课堂问答、讨论或争辩。课堂回答无论对错都值得鼓励与肯定,学习委员记录好每堂课每位同学发言的次数,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在课后学习方面,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并按时上交。如果延迟上交或未交,给予相应的扣分处理。同时,要求学生培养自己查阅资料的能力,能根据要求查阅图书馆和电子资料,有创造性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并能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
4.制定考核指标
考核制度作为一根富有权威性的指挥棒,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5] 公共教育学常采用考试为主的考核形式,期末总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加上平时成绩,其比例一般为70%和30%。这种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上课不够认真,期末考试前突击背诵一下以应付考试,从而偏离了学习教育学的真正目的。公共教育学的考核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加重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以达到通过考核引导学生学习、指引努力方向的目的。平时成绩可由出勤、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和作业四部分组成。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变学生课堂失语的现状,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的考核。无论学生的答案对与否,观点正确与否,都应该予以肯定及加分,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友善地与同学分享、交流。
二、奠定情感基调,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满怀对学生的热爱之情,笑脸相对,充满亲和力,提倡民主平等与思想自由。
1.长挂笑容,充满激情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往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产生负面情绪,课堂上少了几分微笑与激情。公共教育学教师自身的教育学素养较高,应该尽量避免将消极情绪及不良心理状况带进课堂。应坚守“皮格马利翁效应”,以积极的心理面对每一位学生并相信他们都是优秀的
。
有学者以广东省某一所综合性高校某一门公共必修课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发现:“教师授课富有激情”和“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高校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6] 公共教育学教师容易陷进教育学理论的条条框框中,使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因此,富有激情、语言风趣幽默是活跃教育学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
2.热爱、尊重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热爱、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充满爱心,融入到学生情感当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恶语相加、严厉指责、当众侮辱等。爱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是互动的。只有教师真心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地喜爱、尊重教师,才会乐于遵从师道。
3.倡导民主平等与思想自由
长久以来,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必须言听计从,而现代教育提倡师生间民主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6] 现代社会充满多元因素,学生的思想也不可能高度一致。教师应该坚持思想自由,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答案、探索真理。因此,在真理面前、在班级管理中、在师生对话时,教师都应该坚持民主平等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
三、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教学方法的落后是导致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7] 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
1.课前新闻分享
要求学生每周搜集一个或一些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事件,在课前与全班同学分享,并让全班同学参与评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教育新闻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的教育敏感度,建立自己的主张与看法,树立起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2.案例分析教学法
有研究表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较大幅度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吕林用两个学习公共教育学的师范生平行班做实验,一个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一个班采用案例教学法。结果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班级在学习兴趣、教育理论发展、教育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8]
案例可分为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正面案例是运用成功的事例从正面佐证规律,反面案例则是运用失败的事例从反面来佐证规律。[9] 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时选用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将教育理论融入教育事件,通过案例展示、学生分析、教师总结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习得知识、树立观念。
3.体验反思教学法
学习公共教育学的学生从出生到现在都在接受家庭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都在接受学校教育,也无时无刻不处在社会大环境中接受着社会教育。因此,他们亲身经历的教育事件不计其数,他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说服力的例子。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经验与体验,让学生将其成功的、失败的、愉悦的教育经历与大家分享,并对其进行反思、评论、纠错。通过回忆、反思、评论、纠错、树正等环节,学生便能较为深切地感悟到教师之道、教育之道。[10]
4.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行教学。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审视教材,因此,运用问题教学法既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勇于突破权威、经验和常规,树立起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7] 例如,在教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中西方对教育的不同理解”等内容时,可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缜密论证,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5.辩论教学法
教育学中很多问题都没有定论,尚在争议与论证之中。因此,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中,与其搁置争议,还不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的目的不一定要求某一方妥协,形成共识,而是通过辩论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观念。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在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观念、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相互碰撞,积极地探索与评价信息,在建构自己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严密性并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方法。[11] 例如,在教学“现代学生观”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外塑论”与“内发论”两种不同观点进行辩论。经过辩论之后,学生代表分别总结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及论证要点,教师再进行总结与点评。
[参考文献]
[1]郁芳.当前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困境及突破[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2]苏春景.走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困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本文选自《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