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关键。物流管理专业是对技能操作性和现场管理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及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学生操作与现场管理能力的培养。
然而,目前校企合作的实践往往只停留在参观、考察、调研等较浅层面上,进行校企合作实施课程教学的方式较少,对之进行研究的更少,产生了像学生在学校学的和在企业实践学的内容脱节、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却缺少必要的辅导、学校考核与企业学习考核标准不同、学校教师在学校与在企业教学中角色定位不同等问题。因此,亟需建构一个校企合作实施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尽管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理念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对校企合作依赖性不高
从企业每年招聘的新员工来源看,与企业有合作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并不占优势。大约67%以上的样本企业每年新招聘员工来自于合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低于20%。从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实施的效果,经过企业实习的学生,与企业真正需求的人才资源有一定的差距。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有待提升
在实习的安排上。企业主要根据单位生产的需要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实习对口率比较低。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缺少系统的指导。具体如图所示。
图1 实习安排对口率
(三)生产管理困难和安全是阻碍实习实训开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学生缺少员工的岗前培训,缺少安全意识,在企业中的实习时间普遍较短,所以容易发生安全问题。而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具体见图2数据。
图2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图
二、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实施方式
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行为导向”是高等院校的主要模式。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情境学习。因为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情景各具特色,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内涵、表现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性的“能力”具有共通的一面,可以进行知识传授,但更多地还须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才能形成,尤其是社会性职业技能,难以用简单的传授或单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须由学习者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能力的获得必须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力是活动、情境的产品。只有在情境中或工作过程中才能全面反映学习者处理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复杂关系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实施的时候要灵活地运用了校内和校外两个课堂,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校内课堂要利用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进行训练,企业课堂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两方面的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由初学者向职业人过渡的时间。
(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明确企业需求
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是基于创造企业未来高绩效要求,能够区分优劣业绩并具有测量性的员工工作行为特质。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使用,一方面能够弥补以岗位为核心的硬性管理引起的软缺陷,从本质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如何适用于企业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集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竞争能力。
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多用于企业人员的招聘与培训工作,根据对核心课程所对应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建构与之对应的岗位胜任素质模型,为课程项目设计奠定基础。
(二)基于企业需求的项目设计与教学场所选择
“做学合一”落实在教学层面上,主要是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实现的。实施项目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基于岗位胜任素质模型进行的项目设计与选择,要使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立,就要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并根据企业需求的调整而不断改进,除在教学内容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构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236”教学实施方式
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设计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236”教学实施方式。
·“2”即利用“校内模拟教学+企业实境训教”两个课堂进行教学;
·“3”即由“教师+能工巧匠+学生”三个主体完成教学;
·“6”即经过“讲解、示范、指引、指导、操作、体验”六步骤实现教学。
图3 “236”教学模式示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以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为原型来设计学习情境中的工作任务,以仿真或真实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开展教学,在校内模拟教学课堂,利用物流实训室对汽车零部件仓储企入库、在库、出库的操作进行模拟,教师讲解知识、操作示范,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进行操作;在学习情境1和学习情境2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到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柳机配送中心进行两个阶段的实境训教,企业能工巧匠“言传身教”进行指引和指导,学生在工作岗位顶岗操作,在工作中体验职业氛围、感受企业6S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把“236”教学模式贯穿于所有学习情境的教学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实施方式的价值与意义
(一)探索企业实习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企业实习与课程教学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做到了有机结合。一方面,将企业中适合学校教学的部分,转化为学校教学项目,通过建立仿真的实训室,让学生在实训中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为下一阶段企业实训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推行教学企业项目,将真
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平台中来,通过企业中心训练和企业项目训练来增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开辟道路。这种结合,兼顾了学校教学的系统性和企业教学的实践性,并且通过两个课堂的教学实施融合解决了原有企业教学中安全性的问题和实习对口的问题。
(二)明确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教学的路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进校起,就已经接受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非常重要的观念,他们大多数都能明白职业技能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因此非常愿意到公司去参加实际工作,加深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为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持的基础。但是,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教学实施一直是企业教学中的难点。在企业教学中教什么内容,怎么去教,学生如何去学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探索,我们从研究企业需求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项目,再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场所和教师,再按照“236”教学模式进行实施。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其他课程进行校企合作实施提供了参考。
(三)为校企融合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校企合作的领域还体现在技术研究和培训领域,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进行专业课题的共同开发和研究,进行企业员工的培训。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大部分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拥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专业领域具有较为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企业在生产过程,肯定会遇到一些专业技术难题,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科研课题组,通过理论和经验的完美结合,解决企业在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合作,学校充分了解了企业人员培养的需求,这为学校培训项目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明确了内容,并且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提供平台,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教师+企业(公司)+学生”相结合的模式,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世斌.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调研报告[R].天
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2011:11.
[2] 郭险峰.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然路径[J].
职教论坛,2009,(S1):201-203.
[3] 赵向军,胡进.高职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