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 > 学术“近亲繁殖”的博弈论分析及其启示效果分

学术“近亲繁殖”的博弈论分析及其启示效果分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6-0116-05
  我国大学教师来源于本校毕业生的比例普遍偏高,即所谓学术“近亲繁殖”,由此引发了诸多不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问题。许多学者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些大学开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北京大学于2003年开始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就明文规定不留本校应届毕业生。这场改革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存在很大的争议,也激起了更多人对有关学术“近亲繁殖”研究的兴趣。
  一、学术“近亲繁殖”的概念
  学术“近亲繁殖”衍生于大学教师学缘结构,即大学教师学历来源于毕业的学校以及所学的专业、类型、层次等构成状态,这种构成状态反映着学术思维的多样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大学创新能力的强弱。近亲繁殖是个生物学概念,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指近亲之间繁育的后代容易出现生物衰退现象,表现为生命体的质量不高,生产力、生活力、繁殖力、智力、免疫力等方面相对低下。有人把这一概念借用到社会科学中,认为学术研究也有类似情况,学术“近亲繁殖”也导致学术衰退以及研究人员学术水平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 “近亲繁殖”的英语单词是academic inbreeding,又称institutional inbreeding 或faculty inbreeding ,主要是指选留本校毕业生任教(通常是讲师)。德国是最早在大学中采取措施限制留本校任教授的国家,德语中相应的词汇是Hausberfung,这个词由两部分合成而来,即“Haus”和“Berufung”。前者的通常含义是“房屋”、“家庭”、“住所”,这里借指“在同一个屋檐下”;后者是“任命”,这里特指对教授的任命 [1 ]。对于学术“近亲繁殖”的范围又有不同的界定,最典型的是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学历都在一所学校完成,然后又直接在母校任教;另一种情况是部分学历在后来工作的学校完成,但中途在其他学校学习过,或工作过。后者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完成最高学历后留校工作;另一种是完成最高学历后,先到别处就业再被返聘回母校。后者被称作“衣锦还乡者”(silver-corded f aculty ),一般不被归属于“近亲繁殖”。学术“近亲繁殖率”,是指毕业于本校专任教师总人数占该校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例,是测度学缘结构优化程度的关键指标 [2 ]。与学术“近亲繁殖”相对的观念是学术“异缘杂交”,被认为是解决高校学缘结构优化的核心理念,其首推举措是不直接留任本校毕业生任教,目的是斩断“近亲繁殖”之根,招纳“异缘人才”,构建多元文化交融、多学科交叉糅合、多视角思维互补、多途径理论实践的开放性学术文化,促进学术争鸣与合作,最终实现学术创新。
  二、学术“近亲繁殖”命题的真伪之辩
  在自然生态中,近亲繁殖会严重影响到生物的进化,导致一代不如一代,是一种生物进化的逆淘汰。在学术界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论题。正反双方都能罗列支持本方观点的大量例证,也能进行长篇的学理分析。
  支持学术界也存在“近亲繁殖”效应的学者认为,相似的学缘结构必定导致大学学术的衰退,因为同事之间接受的教育相同或相似,没有宽广的眼界,没有多元的文化,很难产生交叉文化碰撞而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而且师生同校,甚至祖孙同校,学术晚辈生活在学术长辈的阴影之中,受到压抑,很难有所作为。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就有大批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如瑞夫斯(FIoyd W. Reeves)、埃尔斯(Walter CrosbyEells)、克里夫兰(Austin Carl Cleveland)等人的研究,通过对“近亲”和“非近亲”教员的职业发展进行对比性分析,他们获得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近亲”明显“比非近亲”的教员在经济报酬和专业发展上要迟缓,对于“非近亲”教师而言,他们的学术发展、学术产出和外部认可可能性远大于“近亲”教员 。
  但也有研究表明,留校任教者的学术成果并不劣于外来者,即“近亲繁殖者”的学术成果并不见得比“衣锦还乡者”和“异缘杂交者”差,甚至更加优秀。他们认为,根本就不能套用自然界的近亲繁殖概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如美国学者麦基(Reece McGee)在1960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部分为大学所能够自我支配的领域,如学术产出和资助,“近亲”比“非近亲”的学术产出要低得多,“近亲”获得的研究资助比“非近亲”的要低得多;然而,在完全不为大学所支配(外部控制)的领域,如在学术社团身份和职位、在全国性参考文献作者排名,两个群体间反而是“近亲”略为占优,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具有博士学位的低级别教师群体中,无论是在著作论文综述,还是其他方面的成果数量上,“近亲”比“非近亲”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6 ]。有人认为,单从学术研究 的角度考虑,不必刻意避讳“近亲繁殖”,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学术研究倒需要在“近亲”中展开。梁建洪(2013)以经济学家为例反证了近亲繁殖的优势,比如:詹姆士·穆勒和其儿子约翰·穆勒,奥古斯特·瓦尔拉斯和儿子里昂·瓦尔拉斯,卡尔·门格尔和儿子小卡尔·门格尔,约翰·贝茨·克拉克和儿子约翰·莫里斯·克拉克,约翰·内维尔·凯恩斯和儿子约翰·梅内姆·凯恩斯,这些著名经济学家不仅出自近亲繁殖,甚至出自嫡亲繁殖;又如:师徒之间的近亲繁殖或嫡亲繁殖代表有奥地利学派,从其创始人卡尔·门格尔开始,著名的后继者是他的学生庞巴维克和维塞尔,之后是他学生的学生米塞斯,再之后是他学生的学生的学生哈耶克。像奥地利学派这样的经济学派得益于学术“近亲繁殖”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没有师徒之间的薪火相传和发扬光大,很难想象这个学派能有经济思想史上的学术地位。在学理论证上,反方认为,根据库恩的范式定义出发,认为 “近亲繁殖”比“异缘杂交”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近亲”学术团队更接近科学范式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常规科学研究;第二,其他范式研究人员的进入,难以在既有范式的学术团队做出实质性科学贡献 [7 ]。
 确实,如果抛开行政腐败、管理腐败等学术外因素,只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上求证,很难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证明学术“近亲繁殖”命题的真实性,同时在实证研究中也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反过来,更难证明不存在学术“近亲繁殖”的危害性,即使能够找出个别案例表明学术薪火相传的优越性,也无法证实留校任教更有利于学术繁荣与发展。一个既难证实,又难证伪的命题,却引起如此广泛而热烈的探讨和争论,并且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重视和关注。也许,跳出“近亲”是否有繁殖能力及繁殖的后代是否正常的纠结,换一个角度思考,能够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学术“近亲繁殖”,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思路。
  三、学术“近亲繁殖”的博弈论分析
  学术“近亲繁殖”的命题真伪尚未辨明,其危害更难证实,但各大世界名校都在小心应对毕业生留校问题,都在警惕学术“近亲繁殖”,国内学者和大学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近亲繁殖”的防范制度。两个事实足以证明国人的担忧并非多余,一是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等学者对23所知名高校的财经类院系专职教师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17所内地高校接受调查的987名教师中,604人在最高学历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占所有教师的62%,其中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为80%。而海外著名高校极少留本校毕业生当教师,比如,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86%的教师从未在本校就读;哈佛大学经济学院47名教师中,只有1人最高学历学校是本校 [8 ]。另一个事实是,中国大学的学术成果投入—产出比明显低于世界名牌大学。与国外名校相比,国内大学的毕业生留校工作受到矛盾式的人性假设、家族主义等传统文化影响,以及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作用,负面影响更加突出。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9 ]。在中国家族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管理难免深深地刻上传统文化的烙印,教师从本校毕业生中留任便是家庭式传统文化的必然产物。另外,我国经历了相当长的计划经济时期,毕业生的就业完全由国家统招统分,本校毕业生择优留校任教是这一政策的必然结果。
  当人性判断标准、人情世故、计划经济、行政思维等多重因素一齐掺杂其中时,毕业生留校任教就不只是学术能否“近亲繁殖”、“近亲”能否繁殖优良后代的问题,而是一个多重博弈的复杂活动了。业已形成的高“近亲繁殖率”是博弈的结果,现在强烈呼吁反对“近亲繁殖”也是博弈的需要。在招聘学校之间、求职者之间、招聘方与应聘者之间,存在多重博弈,前两者的博弈心理、博弈行为与毕业生留校任教关系密切,因此本文重点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博弈论分析。学校和导师选择博弈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新教师的学术发展潜力、学术交叉优势、对学术团体的忠诚度、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缓解、学校识别人才的风险。在这五个主要影响因素中,新教师的原有学术基础和学术发展潜力不受“近亲繁殖”或“异缘杂交”的影响,至少没有明显影响;在学术交叉优势方面,“异缘杂交”者接受了不同文化的熏陶和不同思维方式的训练,接触了不同的知识和观点,占优势;学术团体忠诚度方面,“近亲繁殖者”占优势,他们是本校毕业生,今天的同事是昔日的老师,甚至是感情深厚的恩师,长期的学习不仅培养了深厚的个人感情,对学术共同体从事的科学研究也更容易达成共识;接纳本校毕业生工作,肯定有利于减轻本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对自己的学生知根知底,在人才识别方面把握更大,风险更小。比较情况见表1:
  表中“+”表示优势,“-”表示劣势,“0”表示没有明显的优势或劣势。为了便于计算,暂且撇开各种机会与风险的概率计算,令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平均为“1”,一个“+”为“1”,一个“-”为“-1”,各项相加的得数为局中人在博弈中的支付值(或称得益)。其博弈模型如图1:
  学生选择博弈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术交叉优势、就业机会、发展空间(要考虑学术前辈的阴影)、发展平台(包括人脉资源)、待遇风险。在五个因素中,“异缘杂交”者具有学术交叉的优势,也很少有老师的阴影,在超越学术前辈方面,心理压力和人情阻力较小,发展空间较大;“近亲繁殖”者在发展平台方面有优势,更便于获得老师的支持和关心,也容易融入学术共同体;在中国的人情社会,在导师的支持下更容易在母校获得就业机会,如果到一所陌生的大学,没关系,获得就业的机会要小得多;在待遇方面,招聘单位在广告上开出的承诺不一定能够兑现,而那些模棱两可的条款让人琢磨不透,如果是自己的母 校,就比较熟悉,并且能够从老师、学长那里获得更加详细的信息,待遇风险较小,到陌生学校,风险就大多了。如表2:
  应聘者(求职的毕业生)的博弈模型如图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家族文化、性善—性恶双重标准人性论、计划经济思维、区域文化排他障碍、行政权力泛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管是招聘方还是求职者,为了获取自己最大的得益,都会采取博弈策略组合(近亲繁殖,近亲繁殖),从而导致我国大学教师的高“近亲繁殖率”。另外,中国人缺乏一种对制度和规章的敬畏之心,即使大学建立了学术“近亲繁殖”的防范制度,也不会认真贯彻执行,总有一批为数不少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寻找制度的漏洞,以不受制度约束、拥有特权为荣。德国的“留校任教授禁止”原则中的“有理由例外情况”不会造成人才引进时的混乱,没有出现高“近亲繁殖率”,但在中国,“有理由例外情况”往往会成为制度执行的硬伤,“例外情况”将会很多,这也是国内大学防范学术“近亲繁殖”时,通常采用“一刀切”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张维迎教授在北大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句感叹“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在选择人才引进的博弈策略时,考虑到太多无关学术和人才的外生变量,那么选择的结果必定会偏离人才引进的初衷,已经超乎学术“近亲繁殖”与“异缘杂交”孰优孰劣的议题。如果去除这些外生变量,单就学术发展的角度来选择博弈策略,结论将会反转。
  四、博弈思维在高校人才引进制度中的灵活运用
  虽然多大程度的学术“近亲繁殖”会有损学术发展,并无定论,但无需论证,只按常理思考就能明白,教师学缘结构中的高比例“近亲繁殖”肯定会打破学缘结构的平衡,不利于学术眼界的开阔,不利于不同观点和思维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多元文化建设,容易形成相对封闭、单一的学缘结构和比较沉闷的学术氛围,当然也不利于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而且还会滋生学术腐败和行政腐败。正因为如此,1999年,教育部提出高校学缘结构优化规范性标准:“十五”期间全国高校教师队伍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 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应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70%以上。纵观世界名校,几乎都主张“异缘杂交”,反对“近亲繁殖”。如前所述,我国大学高比例的学术“近亲繁殖”是受多种外生变量影响的博弈结果,与学术发展的直接关系不大。在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博弈行为、博弈心理不可避免,也没有必要回避,而应该根据人们在博弈中的心理规律,进行正确引导,发挥博弈的积极作用。结构良好的游戏规则能够敦促参与者按规则出牌,合理的制度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自觉性,引导人们走向自觉 [10 ]。
 1. 明确具体要求,严格博弈的准入资格
  如果对需要的人才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要按照严格的标准符合要求,引进的是货真价实的人才,具备学术“繁殖能力”,那么,不管是“近亲”,还是“异缘”,不管是留本校的毕业生,还是引进外校的毕业生,在学缘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对学术发展的影响不会产生很大的差别。要防范的是,不要因为学术腐败、行政干预,将不合适的人引进来了,而真正需要的人才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对岗位要求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学历、职称、学术成就、教学能力、社会反响等构成要素一一明示,还应根据学缘结构的需要,对应聘者的毕业学校给予相应的限制,给所有应聘者确定准入资格,致使每一个有资格参与博弈的局中人都具备岗位的基本要求,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有理由的例外者”,也要像德国的大学一样,对“理由”和“例外”作出明确规定,比如,来自本校应聘者已被别的知名大学录用,证明其综合素养获得了学术同行的认可,本校岗位没有招到合适的外来人才,且学缘结构允许,方能聘任。不仅如此,甄选人才的评委的准入资格也应严格限制,因为只有伯乐能识千里马。如果评委能力有限,或者人品不佳,就会出现无意的识才有误,或者有意的学术腐败和行政腐败,没有选取合适的人选,就会出现包括高比例的学术“近亲繁殖”的不良后果。对评委的学术水平、人品声誉做出严格要求,并规定外来评委的比例,既能保障评委队伍的识才、选才能力,又能保障录用人才的公正性。经过筛选的参与人在博弈中更能遵守游戏规则。
  2. 公开招聘全程,压缩违规出牌的空间
  人们痛恨的并不一定是学术“近亲”,而是学术腐败,是人才引进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违规出牌。要减少这类现象,就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减少博弈中的囚徒困境,压缩博弈中违规出牌的空间。比如,欧美名牌大学招聘人才时,面向世界范围,招聘之前在发行量大的刊物和影响面广的网页上广而告之,并且预留充足的时间,以便大量符合基本要求的求职者获得消息,而不是像国内某些高校招聘人才时只在小范围内仓促公布消息,让人一看就觉得已经内定人选,不必浪费时间、精力来陪衬,采取拒绝游戏的博弈策略。招聘过程公开,招聘结果公示,接受内外人员的多维监督。这样,就算评委和应聘者中有人心存侥幸准备进行暗箱操作和违规出牌,也慑于强大的监督力量不敢冒险。
  3. 完善退出机制,延期对局结果的定论
  如果人才招聘只是一锤定音的单次博弈,即使严格博弈准入资格,公开博弈全程,仍然难以保证招聘的质量。如果改单次博弈为重复博弈,改一次决定结果为延期决定对局结论,则能增强结论的长效性。对新进人员给予一定的试用期进行观察,符合要求者正式录用,对不符合要求者,不管是“近亲”,还是“异缘”,都要有相应的退出机制。随着事业单位聘任制的推广,高校教师的“铁饭碗”正被逐步打破,即使对于事业编制员工的辞退有困难,至少可以采用转换岗位或降低待遇进行调整。这种延期定论,虽然给招聘方和应聘者增添了一些麻烦,但肯定有利于阻止浑水摸鱼者的侥幸得逞。
  总而言之,引进人才不必纠结于“近亲繁殖”还是“异 缘杂交”,应惟才是举,“举贤”不必“避亲”。如果痛恨招聘过程中的学术腐败和行政干预,则可以通过完善制度的途径规范参与人的博弈行为。
  参考文献:
  [1]叶菊艳.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近亲繁殖”防范制度的演变及其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25-129.
  [2]吴丹英.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与逻辑终点[J].教育评论,2013,(3):60-62.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4,(1):21-30.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6):78-85.
  [5]Handschin,C. Inbreeding in the Instruetional Corps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Science,New Series,1910,(829):707-709.
  [6]Reece McGee. The Function of Institutional Inbreeding[J].Th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0,(5):65-75.
  [7]梁建洪.高校学术近亲繁殖的范式理论解读——以经济学家为例[J].江苏高教,2013,(2):6-9.
  [8]陈 红.近亲繁殖与学术创新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2):147-148.
  [9]钱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rjy/5182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