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
据教育部(截至2013年6月21日)最新统计,全国2198所普通高校中,民办高校有424所。[1]民办高校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也逐渐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但近几年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发现,现在招录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部分学生厌学,不愿学,行为习惯差,自动退学、流失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如任其蔓延,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实践,就民办高校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作一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客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向“大众式”的转变,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周岁人口的比率。)。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是1998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98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9.9%。[2]2014年,江苏省的高考录取率超过85%,居全国领先水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量与质统一体,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都是走从社会某些力量办学向整个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办学扩展的道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伴随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继续包揽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部事务和费用。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民办高校逐年增加,甚至外国的一些高等学校也趁势而入,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走由政府办学向整个社会办学多元化办学的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即由精英式———大众式———普及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第二个阶段,部分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已进入第三个阶段)的转变,要求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受教育的对象和原来不一样了。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对民办高校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这一课题理所当然地摆在了民办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面前。
2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的转变
3月22日在2014年中国教育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涉足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我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之后,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现代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为适应这一调整,教育结构首先要实施战略性调整,我国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即将公布。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是“学中做、做中学”。其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今后国家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各类职业学校可以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教师和企业管理人才、校长和企业CEO可自由转换身份,打造灵活的办学体制。国家将搭建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民办高校显而易见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阵之中,面对拥有雄厚办学资金、优越办学条件和多年积累、转制而来的公办高校,起步才20年甚至10多年的民办高校,在竞争中显然处于劣势。
3目前国家对民办高校的不公平政策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初衷是让民办教育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但面对生源萎缩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有部分民办高校处于举步维艰、勉强度日的办学窘境。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来自于国家政策层面。如第一资金上的扶持,公办高校办学经费国家全额拨款,教学设施、设备、国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另外还可以收取学生的学费,民办高校只能通过收取学费这一条途径来维持学校运转;第二招录人才的优势。公办高校招录的教师、管理人员有进入事业编制、较高福利和优越工作环境等优势,可以吸引各类人才,而民办高校一般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难以吸引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第三招生政策的不公平。按照现行的招生政策,民办高校招录的学生都在公办学校之后,如本科招生是在本三批次,专科招生是在专二批次,即使办学质量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高校,也难以招录最优质的生源。类似上述政策还有许多,这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对建
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辅导员队伍都是非常不利的。
4民办高校自身的小环境
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大多是企业或企业集团,也有少数出于公益目的的社会贤达人士。因此,大部分举办者还是希望通过办学获得一定的利益回报。决定教学乃至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投入的首要因素是成本,在办学过程中,为了减少投入,获得收益,尽可能降低成本。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基本上属于“哑铃型”的结构,两头大,中间小。即聘请的大多是离退休教师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很少。这和一般公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是不一样的。加上招生及专业设置的不确定性,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性较大,辅导员队伍也不例外。
(二)主观因素
1民办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太重视或没有足够重视
在民办高校中,辅导员队伍位列第三梯队,前面还有管理队伍、教师队伍,一般人都持此类观点,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与管理人员、教师等同或并列。究其原因,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精英化模式下的教育理念或观念所导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辅导员只是学校教学的“配角”,无非是管管学生、做做思想工作、处理一些教学之外的与学生相关的日常事务,仅此而已。因此,在招录和使用辅导员时,往往要求不是太高。
2民办高校辅导员自身定位不准,角色模糊,综合素质总体不高
笔者在民办高校工作多年,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在与辅导员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辅导员轻视或忽视自己的工作,有的人以此作为跳板,谋求向更好的岗位或单位跳槽。有的人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工作应付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责任心不强。
二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一)具体思路
一个国家的政策导向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外一些私立大学发展较快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包括我国的台湾地区,政府都是持鼓励、扶持的政策。我国自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民办高等学校有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大环境。但涉及到一些具体政策的微环境,仍然缺乏可操作性。比如民办高校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民办高校的教师身份是事业编制还是企业编制、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是参照事业单位缴纳还是按照企业标准缴纳、教师离开民办高校后如果进入公办高校,工龄能否连续计算,原先评定的职称是否适用等这些政策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从而在政策和法律层面真正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置于同一层面。
我国的民办高校大多设立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等以上规模的城市里,因此,民办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一些开明的地方政府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在国家现行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如能在征地、人员招录、税费减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给与扶持和照顾,无疑能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反之,则会挫伤甚至毁坏民办高校的发展。
(二)操作层面
主要指各民办高校自身,对广大教师包括辅导员来讲,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学校小环境、小气候也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教师的影响,对辅导员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民办高校的投资者、管理者必须真正懂教育、真心办教育,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和类型的转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对象———大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这个群体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办高校的投资者、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这一根本性的变化,凡在民办高校工作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现在招录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部分学生厌学,不愿学,行为习惯差,自动退学、流失现象严重。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同学情感出现问题或心理出现问题甚至厌世。一旦这些极端事件出现,承受巨大压力的就是辅导员老师、班主任。可以说,在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压力是非常大的,除了课堂教学(事实上,课堂教学辅导员也要管,如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拒做作业,上课违反课堂纪律等),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辅导员老师都要注意监控、管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具备相当的工作能力,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有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因此,对民办高校来说,要打造一支这样的队伍,投资者、管理者不重视,是不可能办到的,没有这样的队伍,民办高校的学生就很难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其次,民办高校要出台好的政策,吸引和留住辅导员老师,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如前所述,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时间最长,学生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及各种情况,辅导员最了解。但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质,前面已提到,因此,管理和教育好这些学生,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耐心。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辅导员老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帮助他们履行职责。大到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小到辅导员的个人生活、心理困惑,系部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学校领导都应关心,要让辅导员老师觉得工作有意义,有奔头,同时要推出优胜劣汰机制,优秀辅导员要及时晋升职位、职级,提拔使用。笔者一直有个观点,在民办高校不应再死守论资排队、职称官阶的传统,一切以工作实绩说话,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的待遇要超越一般教师,优秀教师待遇要超越中层乃至高级管理人员。在这方面,江苏有所中外合办高校的做法值得学习,在该校,所有岗位分为三大系列,即教学、学生管理类,行政管理类,后勤服务类,薪酬向教学一线、学生管理一线倾斜,该校辅导员工资高于一般教学行政管理、后勤管理人员。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辅导员队伍,可以说,不管哪所民办高校,只要它在学生管理这块善于创新,管理到位,校园安定有序,这所学校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深知,对这些学生而言,帮助他们矫正不良的行为习
惯,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人,比单纯教会他们技能和知识更为重要。
最后,民办高校辅导员要树立敬业意识,不断学习,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学会思考,学会研究。
本文前面罗列了制约和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诸多因素,总的来说,那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属于外因,而真正影响和制约民办高校辅导员建设的内在动因是辅导员自身的素质。2006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始施行。该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3]这是党和国家新时期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要达到这一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辅导员,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的磨练很难实现。结合笔者多年的学生管理及教学经验,在与同行多次切磋的基础上,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几点:(1)辅导员老师必须树立敬业意识,喜欢和热爱自己的工作,教书育人,率先垂范。(2)要善于学习,既要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又要学习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专业知识,既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要学习高职教育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多面手,从而在带领学生从事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拥有话语权,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3)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生活、情感方面对学生要爱护、关心,尽可能提供帮助,学习方面提供指导,对不良行为习惯、违纪行为严加管教,督促改正。以情感人,以德服人。(4)注意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针对不同对象,设计工作方法。(5)学会思考,学会研究。要把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失败的教训、积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剖析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总之,高校辅导员位卑职小,但责任重大,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辅导员队伍看上去技术含量不高,实则奥妙无穷,乾坤无限。要胜任这一角色,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更是如此,要把相当部分不爱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引入正常轨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得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个中的艰辛,外人无法体谅。总之,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更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民办高校正确的办学理念作为支撑,更需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部门、人员和广大辅导员长期的艰苦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以相信,经过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积累,那些敢于站在潮头的民办高校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谱写出新的篇章。
下一篇:资产评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