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透彻把握教材内容和精神
对“基础”课而言,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首要的就是透彻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精神,这也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尊重教材,讲清原理,同时还要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其编写与修订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工程,且教材的编订一旦完成,对文本进行诠释的权力就交付给教与学过程中的师生主体。思政课教师须深度研究教材内容,认真体会教材编写者的用意,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价值主线有清晰的认识。新版“基础”课教材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将15版教材的章节顺序重新调整,理顺了关系,增加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新的章节,此外新教材中还增加了很多领导同志的相关讲话内容和精神。故“基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泛泛而谈,用太多的故事和案例来支撑教学,对教材的理论逻辑视而不见。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闹,却剥夺了学生理性思考的空间,流于表面,难以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到“基础”课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数显得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各个章节平均分配时间,结果可能既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在透彻把握教材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明确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要重点讲述,详细展开。对非重点、难点部分,可略讲或由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如在讲述法律部分时,教材第六章第二节中有关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和程序法律部门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学,没有必要对具体法律部门一一介绍。但对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的相关内容要重点讲述,尤其是2018年3月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一名优秀且认真负责的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其授课内容须来源于教材,同时又要异于教材,要在透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或轻松幽默,或稳重严谨。
二、摸清学生关注点,增强教学针对性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2012年教育部高校教指委成立会议上强调,“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紧密跟踪社会变化,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感。”“基础”课与其他三门思政课相比,更侧重于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课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位,关注学生的成长、生活,摸清学生的关注点。
“基础”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作教材的“复读机”,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如在讲授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时,一些简单的理论问题如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可一带而过,但对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如“为什么人要有理想?”、“理想与欲望与生活目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问题要进行仔细剖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理想信念并不空洞,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锤炼教学语言
思政课的教学语言,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发挥着传播理论知识、加强情感交流的功能。对教学语言进行锤炼在体系的转化中至关重要,既可以提升理论的颜值,也可以让理论更接地气,更有底气,让书本上冷冰冰的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学生更易接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视了对教学语言的锤炼,语言过于抽象化,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些教师的语言缺乏真情流露,没有亲和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迎合学生的娱乐需要,盲目滥用网络语言,不够严谨,甚至有的暗含消极不满情绪,对学生不但起不到正确引导作用,还造成学生思想混乱。以上种种情况都应该注意避免。“基础”课教师要学会用轻松而准确的教学语言来解读复杂、抽象的理论,如习近平主席用“让各族群众想石榴仔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生动地阐明了民族大团结这个道理。“基础”课教材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章理论性较强,如果在讲课中照搬教材语言,会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此章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要通俗易懂,尤其在讲述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及强调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时,可将理论与现实对照起来进行讲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创新教学方法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课程,而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精神育人课程。这种特性要求思政课教学要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信仰体系为终极目标,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渐运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中。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开始尝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學方式或使用诸如“云课堂”、“雨课堂”、“蓝墨云班”等教学软件。这些新技术手段的使用为思政课课堂注人新的活力,也为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提供了方便。但其本质上只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辅助工具,却因无法解决学生在面对知识时的思想困惑而不能取代传统课堂。 传统课堂仍有其独特的魅力。当然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教学发展需要。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交流非常重要。教师要当好课堂的“总导演”,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如讨论法、辩论法、再现情景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在讲到某些重点、难点理论问题或某些社会热点时,随机设问,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和讨论,可实时掌握其思想状况,在点评时,教师可有的放矢地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提高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基础”课第三章中的爱国主义时,可先提问“大批明星、名人纷纷加入外国国籍而放弃中国国籍,是否是不爱国的表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新时代的爱国行为都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哪些方面”。学生在讨论中对爱国有了理性认识,知晓了如何将爱国落到实处。
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和培训
思政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理论水平直接决定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效果。2018年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突出教学质量,加强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指导和培训,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学养深厚、学生热爱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加强教学工作指导,除了可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上定期邀请名家、大家为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和培训外,还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组建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的微信群、QQ群或开设教学指导微信公众号,邀请一批全国教学名师和广大思政课教师加入或关注,在群里所有人都可就教学设计或具体的教学内容甚至某个观点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共享各种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间的互动,共同学习和成长。群里的教学名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对广大青年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指导,帮助青年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
在线下,各学校可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导。在寒暑假时组织教师去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基地或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参观。思政课教师只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才能在授课中发自真心的去感染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83406.html上一篇:高校青年一代党外人士统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