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藏族大学生文化调适下的音乐文化身份
藏族大学生身处在两个或多个差异迥然的社会文化形态中,其中母体文化对其影响尤为深刻,以母体文化所建立起的种种“文化符号”,成为他们游离于各种文化形态之间建立“文化飞地”的身份名片。然而身处不同的文化形态中,自身的文化身份也会随之调整并适应。
1、家乡的民遥你是从哪里学来的?为什么会去学习他们呢?
央:没有刻意学习,家庭聚会或者节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唱歌,我跟着跟着就学会了,有时候觉得某首歌特别好听,就主动学唱。为什么会去学习家乡的民歌主要应该是觉得好听吧。
旺:我小的时候生活在青海安多方言区的农耕区,家里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歌者,对我学习家乡民谣影响很大。很多歌谣都是自然习得的。
2、长辈们对你的音乐发展有怎样的看法,你会不会把自己定位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习者?
央:他们从来没有刻意的要求我去学习本民族的音乐,认为音乐是自然的流露。虽然生活中离不开音乐,但是音乐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是我们生活的一种附属品吧。我很希望自己民族的音乐可以传承下去。
旺:学习专业唱法的同时不能忘记本民族音乐的学习与发展。我会把自己定位成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习者,将我所学到的歌唱技巧、音乐知识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相结合,使本民族的音乐有个更好的发展。
3、在学校期间的演出情况是什么样的?演唱的曲目多为什么?
央:在学校期间的演出还是很频繁的,我们自己的藏族小组合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演出与比赛。
旺:在大学期间我们的活动是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晚会、比赛、义公益演出、商业演出等等。我们的小组合会演唱我们本民族的音乐作品,这是我们的特色我们擅长的。
从问答中我看到了几种文化身份: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习得者、本民族文化传承者、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等等。历史造就了我们的音乐文化并以自己的方式择其“善者”保留下来,当今社会又以不同的方式(社会演出市场、音乐教育的需要等)激发今人去学习改造这些音乐文化,然而不管是持以何种目的(考学、出名、猎奇等),在时间、场域的变化之下,暗藏着一个不变的文化传习。文化调适下的不同身份的转变或许是传统音乐文化当今发展的一个出路。
二、藏族大学生生活中的音乐文化调试
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体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生活材料。在母文化圈内,劳动(建房子、牧牲畜等)时需要音乐;祭祀时需要音乐;娱乐时更需要音乐。在“飞地”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音乐文化虽不能完全与生长的环境共存,但通过文化调适却以不同的形式保存下来。
1、你从小就喜欢唱歌吗?音乐在你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央: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时学习的一首《我要上学校》。初中是在外地上的,班级里就我们几个是藏族的,其余的同学都是汉族。这时我开始注意我们本民族的民谣。高中阶段除了学习钢琴之外,还接触了不少西方音乐知识。
旺: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应该是受爷爷的影响。我还没有上学之前只会讲藏族,学习的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儿歌。上小学之后便开会学汉语,学会的第一首歌是《青藏高原》。初中高中学习紧张只有假期回老家的时候再去学唱歌谣。
2、对于今后的教学演出,你更倾向于什么样的歌曲?为什么?
央:还是看情况来定吧。就像我在家里放牛的时候、看到美丽的风景我会忍不住唱歌,这完全是随着我的心走的。然而演出的话考虑的客观的因素会比较多。
旺:我更倾向于本民族的歌谣,我是一名藏族人,我学习的和擅长的都是本民族的音乐,而且我觉得我们民族的音乐很有潜力。
3、家乡演出会选择哪一类歌曲?为什么?在学校同规模演出中有会选择哪一类?为什么?
央:我会选择像《青藏高原》之类的大家熟悉的歌曲,原生态的歌曲只有家里的老人会唱了,家乡很多人都不会唱了。选择大家都熟悉的歌曲,演出的效果会好一些。在学校大部分情况是按照老师的要求选择歌曲。虽然我是嘉绒藏族但也会演唱连语言都不懂的其他方言区的歌曲。自己选歌,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感觉的原生态歌曲。
旺:还是要根据听众来选择歌曲,比如在爷爷奶奶面前,我会选择藏族的山歌,假如我唱的是《在那东山顶上》、《青藏高原》一类歌曲时,他们往往会觉得这不是我们的藏歌;对于城市生活的听众,我会选择通俗性的、带有藏族元素的歌曲;在学校里的演出老师会要求我们唱一些赞颂性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甘巴拉》等。自己选歌会选择前段是山歌悠扬,中段是快板说唱,后段又是山歌特色的歌曲来演唱,歌词多数以母语为主。这样会使歌曲更有味道,不同的听众都能在歌曲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
4、学习本民族歌谣,长辈们会教授自己技巧吗?这些技巧是什么?
央:不会,就像之前所说的,家族里的人认为音乐是自然流露,对于音乐的学习也是顺其自然的,长辈们只是让我跟着他们唱,唱会了就可以。 旺:学习原生态歌曲大部分都是口传、口述不会关系到很专业的术语。技巧上也多是情感上的处理,没有要求气息、共鸣等问题。唱本民族的歌谣要求的是感情到位,感情到了声音也就高亢嘹亮。
藏族大学生的音乐生活变迁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他们受“他文化”影响颇深,从接受的教育和早期学习演唱的歌曲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一现象。藏族人民对于音乐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不会刻意的去使自己的后人沿袭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当藏族大学生处在以“他文化”为中心的生活学习圈中,文化调适会使他们有意识无意识的去寻求文化上的独特性与认同感,此时母文化圈中的音乐文化便被有意识的挖掘出来以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呈现。时间维度虽无法真实跨越,但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与传播,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得以沟通,音乐文化得以活态保护。空间维度中,藏族大学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下转第214页)
(上接第212页)
母文化圈中对于歌曲的选定受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演唱者心理。传统民谣的演唱拉近与传统文化持有者的距离,获得文化上的归属感。另一种情况通俗性歌曲更能展示出演唱者符合潮流的演唱风格,通过歌曲的演唱也是自我歌唱能力的展示。2.听众心理。听众多为本民族的人民,传统民谣的演唱会升起文化的认同感。但有的文化持有者往往对自身文化由于太熟悉而习以为常,对于演唱通俗性歌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猎奇”。但对于汉化很严重的母文化圈中人,母文化的印记已经很少保留,这部分人更愿意接受通俗性的带有本民族音乐元素的歌曲,这样既可以达到文化认同,又不会使自己置于文化缺失的尴尬境地。
他者文化圈中歌曲的选定因素:1.外界因素的制约。他者文化圈中歌者会受到来自各方的约束(学校主管、演出定位等)。但不管约束程度如何都不会偏离传统,这体现在歌曲中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曲风等等。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演唱传统音乐作品中的演唱者未必就是本文化的持有者,很多情况下方言歌曲只是简单模仿。由此看来在他者文化圈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定,选择传统歌曲进行演唱,只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呈现。文化符号的展示更多的具有表征意义―吸引他者的关注。文化持有者来不认为此种音乐为本民族音乐。2.演唱者心理。在抛开外界因素的影响,演唱者往往会有“文化自觉”的意识,他们多数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传统歌曲。远离“母文化”生活在“飞地”的他们更希望演唱带有浓厚文化的传统歌谣达到文化认同的作用。通过文化调适,传统音乐与当代情趣融合在了一起,不敢断言这种现象是好是坏,但广泛的传播使更多人认识到藏族音乐的存在,这理应是值得肯定的。
三、藏族大学生文化调适下的音乐价值观
藏族大学生多重文化体验的经历,使得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获得不同的话语权。在此过程中更多的理念与思想在这一群体中不断融合,其内在的价值观也与单一文化身份的藏族人有着不同的倾向。
1、对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你是全部喜欢还是有所侧重,标准是什么?
央:我是有所侧重的,有的音乐是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标准应该是歌词与旋律吧。
旺:我是有所侧重的,毕竟藏族的传统音乐实在是太多了,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做好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2、本民族中很大一部分音乐面临失传的境地,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的传习?
央:有些东西的消失是很无奈的,不是通过一两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挽救的。急功近利的挽救并不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去做一些切合实际的事情,引起大家的关注吧。
旺:应该依靠的是那些热爱民族音乐的人们共同来保护才能做得更好。尤其是利用好高等教育学府的教育优势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传播与教授。
藏族大学生自身的喜爱偏好,这可能是他们将来所从事研究的大体方向。他们都带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不同文化境遇的体验使他们深知发展“大传统”主导下的“小传统”文化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在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层面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起社会的重视,发动更多的力量给予民族传统音乐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总 结
藏族大学生在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上拥有着兼备“局内人”与“局外人”双视野的高度。他们更加懂得如何使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以一种更为大众所接受的、活态的方式保护与传承。他们拥有母语、汉语等多语种的语言优势,拥有“边界生存”的生活经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将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83992.html下一篇:对高校游泳教学方法的探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