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仅对高校的发展甚至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老师授课的比重有所降低,而科研的比重有所增加。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而高校学报则是研究生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在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一篇规范的、有较高水准的学术论文的过程中,除导师的悉心指导外,学报编辑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有时学报编辑对研究生的指导远超过其导师。因此,高校学报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高校学报的地位和属性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续、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术品牌的重要途径,在推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承担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中,占用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术载体
作为重要的科研单位,高校是学术成果最集中的地方,高校学报也因其反映教学科研成果的定位而成为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正如原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长、原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教授指出,我国的大学学报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目前全国有近1000家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相当于文科的“实验室”,通过连续、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实验”平台,为培养和发现学术人才营造了重要园地[1]。
高校学报不仅是展示学术成果的载体,而且也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的载体。如学生通过阅读学报论文汲取知识;学者通过查阅相关论文了解学术动态,读到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论文时,甚至会撰文争鸣。而且随着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和传播,这种交流更密切,更畅通。
(二)培养学术人才的园地
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学术人才因为数量少、培养周期长而尤其珍贵。一名研究生成为学者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报为其提供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使其能够吸收学术精华,加深自己的学术积淀;另一方面,学报也为其提供了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很多研究生和年轻学者首次发表论文都是在其本校的学报上,学报编辑的慧眼识珠使他们受到肯定和鼓舞,犹如为他们开启了学术研究的大门,使他们进一步坚定了走学术之路的信心。
(三)展示科研实力的窗口
目前,各高校都在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自身的实力,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展示本校的形象。一个高校的实力包括多个方面,其中科研实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高校既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科研机构,其科研实力与其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作为展示学术成果的载体的高校学报,无疑如同一个窗口,一张名片,展示了本校的软实力。
二、 研究生教育的功能和特点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处于整个体系的最顶端,是高等教育也是整个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研究生教育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或其它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如参加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调查等,使其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是从1935年4月当时中国政府颁布“学位授予法”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制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明确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研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培养质量也逐年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9.0万人,在学研究生172.0万人,毕业生48.6万人[3]。
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研究生科研的规律,科学合理地把握和组织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对研究生成为成熟的研究主体、对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统一的特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基本分类体系如下:(1)课堂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2)现场教学方法:参观、调查、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3)自学与自学指导方法:阅读、复习、练习、课外作业、辅导。(4)科研训练方法:平时科研活动、论文与设计(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5)学业检查与评定方法:平时检查、总结性检查、论文(设计)评审与答辩、评分[4]。从这一分类可以看出,论文在科研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方面,论文写作是科研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论文也是科研成果的体现。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基金,这对研究生来说是极大的激励,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热情。有的高校明确要求研究生毕业前必须至少有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有的高校甚至要求研究生的论文必须发表在核心刊物上。这些对促进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都是有效的措施。大量研究生都需要发表论文,相对来说,规范、学术含量高的高校学报就成为他们的优先选择,也成为展示他们科研成果的载体。 三、学报的教育功能
(一)提供前沿学术信息
研究生获取学术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课堂,如导师授课或学校的学术讲座,二是学术著作,三是学术期刊主要是各高校学报。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单纯依靠课堂授课已无法满足研究生的需求,他们需要在课外广泛阅读,既要通读本专业的经典著作,还要了解前沿的学术信息。相较于学术著作,学报具有出版周期短且连续出版、更新速度快、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往往对一些前沿学术问题或热点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都是首先发表于学报或学术期刊。因图书出版周期长,出版时间滞后,因此失去了前沿的意义。在通读经典著作之余,研究生们通过学报了解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所作的研究,使他们对某一学术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对他们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二)指导学术论文写作
指导研究生写作论文本来是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但是有的研究生导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对研究生只能进行宏观的指导,如确定选题方向、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等,有的研究生甚至长期处于自学状态。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刚刚踏上学术之路,处于启蒙和摸索的阶段,虽然有了一些积累和沉淀,在导师缺位的情况下,往往是学报编辑部承担了导师的部分职责。笔者实践中经常收到一些研究生的投稿,尤其是初次投稿的研究生,这些投稿初具规模,没有专业上的硬伤,但在论文结构、规范、论述深度等方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审稿专家提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意见后,经过修改,这些作者往往能有较大的提高。有的作者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心悦诚服,表示获益良多。
(三)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学术素养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学者的立身之本。学术道德对于刚走上学术之路的研究生和年轻学者来说尤其重要,是否尊重学术道德决定了他们的学术之路能走多远。从笔者实践中处理研究生稿件的情况来看,研究生作者的学术道德水平整体偏低,很多研究生的稿件经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重合率高达30%,个别甚至高达50%。有的稿件其中某几个段落文字流畅,逻辑清晰,论述非常透彻精辟,其他段落则言之无物,苍白无力,东扯西拉,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整篇文章到底是否全部是作者自己的成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整个社会缺乏诚信,造假行为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受此大环境影响,有些研究生也将别人的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剪刀加胶水,复制加粘贴,东拼西凑,修修补补,改头换面,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二是研究生学术积淀不够,功利性太强。有的学生论文选题很新,也确实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但是没有将别人的精华完全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只能是论点摘编,作为平时的习作可以,但是要公开发表则欠火候。走学术之路需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坐冷板凳,厚积薄发,而有的研究生为了申请奖学金,为了争取博士名额、出国名额,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通过抄袭剽窃等违反学术道德的方式拼凑成一篇论文,企图蒙混过关。
三是监督处罚机制不完善。现在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针对研究生科研和学术规范的规章制度,也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但是未能建立针对研究生科研的完善的诚信体系,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够,使部分学生心存侥幸心理。
学报编辑在处理研究生稿件时,首先要看文章是否违反学术道德,除了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还需要自身的学术功底和实践经验。对于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选题好、内容合理、论述充分的文章,才予以通过录用,这对于恪守学术道德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和鼓励。而对于经过检测系统重合率较高的文章,即使文章选题再新,有责任感和学术良知的学报都应将其拒之门外,这不仅是简单的退稿,而且是一种态度,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遏制。相反,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学报和期刊,为了经济利益,将是否交费作为唯一的选用标准,只要是交费的文章来者不拒,这无疑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姑息和纵容。
四、学报处理研究生稿件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增强人才培养意识,结合国家以及本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并将这种人才培养意识贯穿于学报编辑的各个环节,同时充分调动学报编辑部审稿专家和编辑的力量,一方面提高研究生稿件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有大幅提升。如编辑部在收到研究生投稿时要善于发现其创新点,不能因投稿者的研究生身份而弃之不顾。在专家审稿环节,应尽量请专家指出稿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在编校环节,应不厌其烦地与作者沟通,指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请作者修改。有时甚至要进行二次创作,如调整文章的结构,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严谨清晰;删除文章中重复冗余的部分,使文章更精炼,创新点更突出;补充例子,使其论述更有说服力;以权威的新数据更换其陈旧的数据,等等。 虽然很繁琐,工作量也很大,但是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有的研究生稿件经过专家提出意见、作者自己修改、编辑修改后有了质的飞跃,研究生表示收获非常大,这种收获不是课堂和图书馆能学到的。曾经有博士生的稿件发表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为此作者特意致电编辑部表示感谢,这也让编辑部非常欣慰。
(二)学报编辑部在处理研究生稿件时要有严谨、专业、负责任的精神。严谨和负责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对于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培养学术人才不仅仅是向其灌输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其学术道德和学术品质。学报编辑部严谨、专业、负责的精神对投稿的研究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要对研究生的稿件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规范的稿件必须退给作者修改,直到符合规范为止;对稿件中出现的问题,哪怕是一个数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不易察觉的笔误,也要向作者提出,请作者核实或修改。
(三)要有耐心的态度,艺术地处理研究生的稿件。很多投稿的研究生都是初次投稿,不知道投稿的流程,有的甚至对论文的基本规范都缺乏了解,为此他们会反复地发邮件或打电话到编辑部咨询。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耐心的答疑解惑,如果置之不理,极有可能扼杀其投稿的热情,并给作者留下冷漠和不负责任的印象。如果是本校的研究生,则可请其到编辑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在给研究生打电话或发邮件时,应注意沟通的艺术,以鼓励为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85588.html下一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