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注重学校的整体发展,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学校管理层对工作重心的把握不够全面,经常会出现一些学校抓卫生、管纪律,却忽视学生教育的情况,高校的管理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无论卫生多么干净,纪律多么严谨,这样的教育方式都是失败的。
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交流互动,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形成呆板、压抑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很多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优等生和差等生中,进而忽略中等生的教育,形成中等生进步慢、信心不足、集体意识差等现象,对整体的教育事业造成困扰。
注重课本知识教学,摒弃学生特长天赋。对于一些体育生、艺术生其他科目老师往往会缺乏重视,导致他们的专业技能过硬,综合成绩较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后升学进修。教师在常规管理的同时,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难免会出现叛逆、不成熟的行为,老师却加以苛责,导致师生关系恶劣,影响正常的教学。
二、以人为本在高校中的重要性
教育事业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诉求,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社会,人才成为竞争的绝对优势,新兴行业的发展,对人才多样性提出更大的要求,因此,成绩的优异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拥有特长及高端的技能,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显而易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更加注重个性的培育,促使合理就业,避免出现一些行业人员极度膨胀,一些冷门行业无人问津的状况。
人是知识的承载者,是传承文化、创新发展的主体,人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知识储备的数量,个体的人组合到一起便是整个社会文化水平高低的体现,所以,人的发展对时代具有重大的影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应该顺应潮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每一步骤之中。
三、以人为本在高校中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管理模式,对待学生以引导、鼓励为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建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同时注重典范学习干部、优秀班委成员的带动作用,经常组织参加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劳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难免会出现思想波动,老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想法,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以情感为调和剂,避开制度冷酷的锋芒,采用学生易接受、能理解、有共鸣的情感方式开展教育,即达到教育的目的,又增进了师生关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教育应因材施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征,在面对差异时,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或许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进而制定合理的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融合到集体环境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把学生作为工作重心。高校的教育中,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到平等的地位对待,不可压抑学生的思想,在对待不同学生时要一视同仁,面对难以驯服的学生,要慢慢劝导,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重视,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做好教育工作。
(五)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通过三观教育在无形中感染学生的,每所高校只有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才能在思想上达到共鸣,在学生迷乱之时,能找到归属感。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为学生创造舒适的校园环境,使教学管理与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厚重的文化底蕴、自由的思想感染学生,共同创建校园文化。
(六)增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成绩的优异,还涵盖个人素质、价值观念的培养,目前出现很多高智商、低情商的人,他们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建树,但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交往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校的人本管理模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只有各高校全部响应,积极实施,才能在整体上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对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这重大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85689.html上一篇:浅谈高校后勤非编用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