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地方性高校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生源不足
由于地方性高校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其办学经费由地方财政划拨,因此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密切关系。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地方性高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等方面都与重点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地方性高校多数是刚从专科升为本科不久的学校,在教育理念、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处于一个学习阶段。再次,地方性高校为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的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方向转型,每年积极申报的一些新增专业,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原有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新专业的需求、教学设备落后、教学人才难以引进等现象,从而造成新增专业的教学受限、发展受限、竞争力不足。第四,地方性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重点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选择面拓宽,使得地方性高校与重点高校以及地方性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对于重点大学而言,由于办学底蕴深厚,地域、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性,每年都能够吸引大批量的考生报考,生源富足,而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特别是地处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校,考生往往将地方性高校作为“保底”志愿填报。第五,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拓宽眼界,接受到更多的新知识,就算成绩不能满足当地重点高校的录取条件,也希望孩子能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其他普通大学就读,因此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性高校的生源。
(二)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由于地方性高校和重点高校之间在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导致生源的多少、生源质量的好坏趋于两极分化。从省内方面看,地方性高校的生源主体来源于本地区的学生,而学校在本地区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地方性高校在招生中努力寻求优质生源,但在原本生源方面就存在一定的不足的情况下,努力完成招生计划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生源质量上就被迫的选择放弃。从省外方面看,地方性高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在总招生计划相对较少的基础上,省外投放的招生计划也相对较少,加之学校本身的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教学观念的陈旧,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等原因,在外省的生源情况并不太乐观,更不能将生源分布范围盲目的拓宽,从而不能吸引到较多的外省优质生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源质量的提高。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
虽然地方性高校不断的试图跟上地方经济发展的脚步,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努力申报新专业,但学校中仍然存在着过多的老专业,同时,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绝大多数也是围绕着老专业的教学而服务的,对于新专业没有足够的、较强的师资队伍去担任教学任务,因此制约着新专业招生计划数的投放,而老专业也不能“一刀切”的停止招生,甚至有部分预警专业(限招专业)也在限招人数的范围内招生着,导致专业设置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另外,地方性高校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滞后的现象,申报的专业往往停留在当下用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上,忽略了时效性,现紧缺专业未必就是将来的紧缺专业。
(四)人才培养与实际相脱离
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培养的质量,地方性高校普遍存在着培养方案较为陈旧,未能切实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虽说各地方性高校都在提倡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出发,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制约着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增加及范围的拓宽,不能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提供可靠保障。对学生的教学方面还是过多的停留在书本上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实操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学生毕业后未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不能做到“上岗即上手”。
(五)就业指导、创业课程相对滞后
由于地方性高校正处于各方面不断完善的阶段,就业指导、创业相关的课程也刚开设不久,因为缺少专职就业指导、创业课程的教师,在开设此类相关课程时,均由就业部门行政人员及各系辅导员来负责此类课程的教学,但对于他们来说,一来没有系统的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培训,二来为了干好行政方面的相关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或辅导,并未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好当下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及形势,多数为使用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定制的书籍进行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二、建立招生、培养及就业相结合机制
(一)结合地方经济需求,明确学校发展方向
地方性高校是以培养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因此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得牢牢抓住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特别是当地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战略等方面,高校可以以此来进行学校的定位及进一步明确今后长远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素质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时效性。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合理申报新增专业,同时,学校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一方面创造更多在岗教职工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大量引进高素质人才到校担任教学工作。其次,加强学生能力技能方面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安排,可结合实际情况延长学生实习时间,注重书本教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真正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大学院建设投入,提高招生宣传力度
招生宣传工作主要是将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告知给考生,最常见就是将学校最优秀的一面、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印刷成册用于学生高考结束及填报志愿前各省组织学生相关活动时发放,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所以招生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高考前后,也不能停留参加各地区组织的高考招生咨询会等活动中。招生宣传工作应该是长期的,贯彻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当然与当地政府、学校全力推动基础建设密不可分,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教学所需场地及设备、提升学生后勤保障等,以此为基础才能让学校用实力说话,用好口碑宣传,生源问题自然解决。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是帮助学生们给自己找准目标,为自己将来的道路指明方向,制定自己达成该目标的计划,并为此目标努力奋斗,学生将带着目标学习,不再盲目。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使该课程始终贯彻于整个大学教学中,普及到每个院系、每个学生,进一步引导学生准确的诠释自己,明确人生目标,制定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业务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专业师资队伍,定期进行知识更新或委派教师进修学习,并做好教学质量监督工作,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的转变学生当前较为陈旧的就业观念,提高他们求职能力和求职竞争力,做到积极主动为自己找工作而不是等工作。此外,学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开设创业相关知识课程,不仅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求知的渠道,还可以将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进行推广,并和当地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更多创业优惠条件,更好的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邀请成功企业家到校举办创业专题讲座,分享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创业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如何更好的创业、帮助学生选择创业项目等方面进行指导或扶持,助推想创业的学生创好业。
(五)建立学院独立的就业市场
现大学生就业制度由计划分配改为自主择业之后,这对高校在就业方面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就业政策服务的同时,不仅仅只局限于每年举办的短期大型招聘会,还应在校内提供一定规模的场地用于建设就业市场,并长期提供用人需求信息,积极加强与各地用人单位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扩宽用人单位涉及的领域,这样能有效的避免短期招聘会存在的诸多弊端,以及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的同时,也能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六)做好招生、就业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
高考时能够掌握学生的很多基本信息,对此做好分析工作,特别是针对生源结构,可以对学生毕业后是否服务于当地经济需求提供依据,地方性高校提高就业率要做到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变化,怎么样掌握好人才的需求也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可以通过对就业信息的搜集,以此来作为基础,时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合理的制定专业设置,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方面,对学生招生录取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学校生源情况,特别是生源的具体分布情况,此数据与学生毕业后就业相关数据相结合可以一目了然的掌握到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高低,同时可以以此分析出学生的就业观念,掌握学生的就业意向,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另外对用人单位相关数据的统计,通过对用人单位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可以掌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情况、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学校教学方面需改进的地方、以及用人单位的长期发展规划,能给学校在合理的专业设置、提出更好的教学方案、更好的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依据。从学校方面,将招生数据和就业数据想结合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分析结果对招生的专业、招生的计划、招生的省份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提供学校的生源情况的同时,还能大大提高学校的新生报到率,可以以此数据为依据,对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限招甚至停招,这样不仅能一定程度上让各系参加到学校的招生以及提高各系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关注度,全校参与进来,共同为学生毕业后找出路,此外,还能够激励各系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经济需求情况的调查,进行合理的新专业申报工作,从而推动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招生就业就是学校的进出口,出口通畅,进口也不难,两者息息相关,合理的将两者连接起来,加之学校对教学、学生培养方面的高度重视,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循环,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才能提高学院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及更好的推进地方性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86031.html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