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相关定义阐述
(一)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区服务。“社区”一词,是社会学上的专用术语。最早把“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从滕尼斯第一个提出到现在,各家对于社区的概念形成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社区构成有六个基本的要素:一定规模数量的居民,一定的地域,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特定的文化,共同的认同心理和归属感,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机构。按照基本要素论点,高校学生社区指的是在高校内部或者周边这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高校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组成,学生群体之间形成一定的文化生活活动及各种关系,且形成一定的生活学习方式和文化心理,并具有一定的成员归属感的校园实体。这个概念就是社区概念在特定的大学环境中的延伸。
学生社区服务,顾名思义,指的是高校学生社区为入住大学生所提供的服务、管理和教育等工作。学生社区提供的服务与一般的高校的学生公寓、学生宿舍提供的服务有着区别,学生社区提供的服务是在为入住学生提供物业服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行为习惯、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成长成才教育。
(二)自律和大学生自律。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大学生的自律一般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相关制度、教职工、校园环境等的引导下,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自律意识。
二、学生社区服务与大学生自律关系界定
(一)学生社区服务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的实践课堂,良好的学生社区服务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能提供指导和帮助。学生社区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指导入住大学生开展党团活动,如违规电器的检查、夜不归寝检查、晚归的检查、卫生检查等检查,以学生宿舍为主题的寝室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加强大学生行为习惯、个人养成的教育,促使他们形成自律、自我服务的意识和习惯。
(二)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可促进学生社区服务的进步和完善。在学生社区的教育和服务下,大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律意识和生活学习习惯,能主动地维护好寝室卫生和团结,能做到按时上课,养成科学的作息生活习惯,自觉爱护公共财产,可减轻学生社区宿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促进学生社区服务的提升。同时,为调动同学自律和自我服务意识,团学组织在学生公寓成立大学生公寓自律组织委员会,协助学生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学生社区管理,促使学生社区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
三、共同发挥学生社区服务和学生自律联动效益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生社区服务质量,创建寓行为养成、学习、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学生社区。学生社区应在为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基础上,集学生住宿、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因此,学校要在制度设计方面,加大对学生社区的管理,建立学校―院(部)―班级纵向管理和学校―学生社区―寝室横向服务的工作机制,发挥学生社区育人作用;学校加强学生社区工作人员选拔和培养,注重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通过文化、环境、制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实现在学生社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管理意识。
(二)加强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发挥学生民主管理、自我服务在学生社区服务中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社区服务的发展。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和建设,通过团委学生会、社团、讲座、相关的宣传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自律意识树立的指导。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生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的主动性,要通过指导建立全面的社区自治组织,如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吸纳学校管理方、社区物业方、学生代表、社区内的学生组织和其他第三方以及周边单位、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学生社区共同治理的联动机制,提升学生社区全面服务的质量。同时,要完善内部衔接,充分发挥社区党工委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院(系)对口共建楼栋、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干部对口联系楼栋等措施,促进学生公寓内部治理。建立学生社区党组织、学生社区团学组织、学生社区自律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开展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检查,如卫生检查、晚归、夜不归寝、违章用电等行为相关检查,促进学生社区服务全面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86241.html下一篇:高校中青年干部培养机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