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3-0095-05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强调“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1]随着社会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期盼和呼吁,全程职业生涯教育备受关注。站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典型经验,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国高校全程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界定
20世纪末,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成为国内部分大学发展的新标杆,其核心之一便是培养能够引领提升产业发展的人才;21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社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应试教育背景下所诞生的知识型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社会呼唤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型人才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在突出、强化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现代高素质人才,指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操守,具备突出的创新意识、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团队精神、诚信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本研究仅探讨本科生)。这里从品德、能力和意识三个层面界定该人才资源。高校所进行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初衷在于深入发掘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促进他们个性释放、和谐发展,使他们不但拥有胜任岗位的能力,而且具备创造岗位的潜质,毕业后无论求职就业、自主创业或学习深造,身上蕴藏的这种潜质都能成为其成功的催化剂。
二、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对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要求
西德尼?马兰(S. P. Marland)率先提出了职业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目的在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间人才需求的衔接。[2]作为职业发展领域的集大成者,萨帕(Donald E.Super)历经20余年实验研究将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成长阶段(Growth stage,0~14岁)、探索阶段(Exploration stage,15~24岁)、创业阶段(Establishment stage,25~44岁)、维持阶段(Maintenance stage,45~64岁)、衰退阶段(Decline stage,65岁以上)。[3]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和创业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期就是在大学阶段,[4]它应具备如下特点:关注人一生的发展、贯穿大学四年、内容上全方位、形式上多样化。[5]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对全程职业生涯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要求:在目标导向上,从新生入学到学成毕业的四年中,职业生涯教育不间断,使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内化为学生应有素质的一部分,创业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外化为创业行动;在培养重心上,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创新意识、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团队精神、诚信意识及实践能力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在教学改革上,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统筹安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育实践等环节,根据学生个性与兴趣提供各类资源与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学科支持上,探索创业学学科建设,以创业机会的识别、发掘与把握为主要研究领域,探讨创业过程的商机、资源和团队三个驱动因素的相互匹配与平衡[6];在文化支撑上,形成自由包容、助人成功的和谐氛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协同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国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典型经验及启示
职业生涯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史已逾百年。总结国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典型经验,从中汲取精华,对国内高校不断完善职业生涯教育意义深远。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
素有“硅谷心脏”之称的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成功典范。该校作为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名校,师生合力创办了惠普、谷歌等美国硅谷过半的公司,在硅谷收入创造的贡献度超过50%。该校推崇创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育。首先,学校拥有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创业管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20余门创业型基础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的,而并非仅限于某个或某几个学院及专业。其次,富有特色的“双师”教育模式给学生课堂带来思想碰撞的火花。该校除要求本校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外,还积极邀请校外企业人士兼职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改善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一些特定课程由一位校内的理论知识深厚的教授和一位校外的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同台授课,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为学生带来创业教育的视听盛宴。[7]再次,该校强化了校友群体对产学研合作的助推作用。该校创业教育所营造的浓厚气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志学子和有创业意向者前来硅谷,这样的“创业”集群效应使得风投公司或天使投资无意中增强了对硅谷初创公司的投资意向,形成创业与投资的良性循环。统计表明,旧金山湾区市值规模在100亿以上的公司中,一半以上的公司创始队伍里有该校校友。[8]
(二)英国里丁大学特色职业生涯教育
英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归宿点是提高学生的“受雇能力”,即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能向雇主展示并提高受雇概率的技能。[9]里丁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现了这一特色。其一,以职业生涯管理技能课程(CMS)激发学生内在潜能。CMS课程为SODT模式,分为“了解自身专长”、“认清就业机遇”、“作出就业选择”及“培养过渡能力”四个层次,这一递进教育激发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深入了解 行业状况及自己的技能水平、职业爱好后作出恰当的职业选择,从而顺利就业。其二,谋求高层次雇主市场的份额。学校一是通过电话、邮件及登门拜访等方式密切与雇主的联系,及时向他们传递就业动态;二是与职业中介周密合作,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招聘服务,如专门举办校园招聘会、选聘商务代表专门服务等,以便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定期邀请雇主来校召开宣讲会和开设工作坊,或进行职业生涯技能模块课程授课,强化学生与他们之间的联系,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其三,创设专业化的职业辅导。该辅导既包括能力和职业倾向测评及点对点的专家咨询,也包括专家现场讲课和网上在线指导。
(三)日本鹿儿岛大学重视校外教育资源的职业生涯教育
日本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包括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与讲座、体验式就业及课外支援活动三个核心点。[10]早在2004年,日本便有59%的大学将以产学合作为基础的职业体验作为正规课程赋予相应学分。[11]以鹿儿岛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所在地区,与所在地区媒体及企业协作,开展综合职业规划教育,致力于培养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这是属于实践型的职业规划形成课程。该大学在已有必修、选修和自选科目的基础上,从以下三方面构建职业规划科目群并促使学生通过4年学习形成职业规划蓝图:一是从地方获取情报。该大学与所在地区12家媒体协作开设了《媒体论》课程;基于职业规划视角,重新审视实习科目,开展地域实习和离岛实习等。二是提高自我表现力。该大学紧扣人文经法等学科专业实际制定自我表现开发课程,即聘请实务人员开展职业人和实践伦理讲座;与政府机关、企业合作开展行政企业体验实习等。三是想象作为职业人的自己。任课教师秉着助推学生人生发展的原则,通过课堂与学生探讨如何把握大学学习使毕业后缩短调试期,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不可忽视的是,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产学官”的通力合作,即日本产业界、高等教育界和政府的联合协作。
(四)国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上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尽管只是一些缩影,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一是教育对象全覆盖,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面向全校学生;二是课程体系较合理,如英国里丁大学的CMS课程、日本高校多层次的课程设置;三是政产学合作较紧密,如斯坦福大学依托丰富的校友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里丁大学提升与产业合作的层次,日本鹿儿岛大学产学官通力合作;四是职业辅导个性化,如里丁大学开展的点对点咨询和专家现场把脉,鹿儿岛大学关注学生人生发展。
四、中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案例分析及问题透视
1923年清华大学设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这意味着中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和就业困境的凸显,“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渐入人心、渐成共识。[12]这些年来,中国部分高校勇于探索,职业生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清华大学Excelerrate职业生涯教练计划
2006年,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首创了“Excelerrate职业生涯教练计划”,它从开办起便受到学生好评。通过聘请企业高管,架构了“企业―高校―学生”三位一体的沟通平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素养。[13]该计划邀请的企业高管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冶集团、国家电网、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Intel和IBM等,涉及众多行业。这些来自企业第一线的教练凭借自身丰富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化的指导技能,通过座谈、企业参观、实际项目策划执行、模拟面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教练辅导的主题包括如何发掘优势和兴趣,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公司对所需人才如何定位等。该校这一注重产业体验和实践的互动模式对国内高校个性化职业生涯教育有一定启发,但也存在师资有限、受众面窄等问题。
(二)香港中文大学富有连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香港高校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已较成熟,本研究将视线聚焦于香港中文大学。该校倡导“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为重要载体,以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为有效方式。该校除拓展职业规划及发展中心(CPDC)的功能(不局限于就业辅导)外,还对学生开展分阶段、连续性的辅导:大一一入学即通过自我定向探索(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等免费进行专业化的职业倾向测评和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大二、大三时通过“寰宇暑期实习计划”、“师友计划”、“领袖培训计划”等多类别、多层次的实践和实习引导学生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通过讲座、模拟面试等形式帮助学生就业;学生毕业后,学校采取电话、邮件及问卷等途径跟踪调查统计,力求增进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但该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也存在主导价值观引导不够、功利性过强等问题。[14]
(三)福州大学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福州大学2008年初确立了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的办学之路,致力于探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闽台合作等多方位合作育人模式。[15]该校以学生就业创业为引擎的职业生涯教育不断发展:在课程体系方面,分别为大一、大三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方面的必修课;在咨询辅导方面,有专门的就业咨询室,咨询师定期值班,学生可提前预约;在校园文化方面,有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各种竞赛。此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闽台合作等制度日臻完善。该校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渐趋明朗,即大学四年实践教育不断线、创新教育不断线,一年级重在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科学研究前沿和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情况;二年级进实验室开展基本训练;三、四年级在导师引领下进入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大学四年,实验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竞赛训练项目、设计训练项目紧密结合,不断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该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也显现出没有全过程、全员覆盖,教育成效有待提高等不足。 (四)中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仍驻足于起步阶段,表现在:第一,内容上主要局限于基础性课堂教学指导,形式呆板、时效滞后;第二,时点上大多在大一或大二时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在大四毕业前夕进行就业指导;第三,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鲜见个性化辅导;第四,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有偏差,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增强;[16-17]第五,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缺少受过系统性教育和拥有职业生涯辅导资质的教师,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互动不多。
五、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趋势催促着我们加强全程职业生涯教育。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新形势下推进全程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稳步推进。
(一)理清教育阶段,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可建立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四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第一阶段为大一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培养期。该阶段应重视通识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性课程设置,如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基础》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使学生对职业生涯有所认知。第二阶段为大二的创业意愿增强和创业能力培育期。该阶段应重视在学科内部形成创新创业能力的投资乘数效应,使学生创业能力逐步提高。如开设《创业管理》、《创业实务培训》等必修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使他们不断校正发展定位。第三阶段为大三的创业能力提升期。该阶段应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计划”等专项计划,通过预创业竞赛、实习等形式让学生在前两阶段所积淀的创业能力得到实践检验。该阶段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计划与实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组织学生参加创业竞赛,通过让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参与模拟创业实战等提高学生应对复杂创业环境的能力。第四阶段为大四的创业实践期。该阶段应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战,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模拟创业提供所需的资源和平台,给学生创业或就业施以援手。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就业面试技巧等为主;注重个性化辅导,加强对学生创业实战进行点拨,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经验积累和提升。
(二)加强师资建设,凸显“双师”素养
大学固然需要大楼大树,但更需要大师。教师是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引路人,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具有“双师”素养的教师,这就为加强师资建设找到了突破口。首先,要丰富教师实践阅历。引导教师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教师要了解科技学术发展前沿,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更高层次的理念、平台和空间;鼓励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支持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本单位科研资源和自身科研技能开展社会服务;[18]聘请业内资深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家适度参与创业教育,丰富师资结构,因有丰富经验的从业者已经是职场专家,企业专家可以为学生展现真实的职场,准确描述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19]其次,要加大教师激励效度。从考核、职称评定、培训、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加强梯队建设,打造人才高地,构建富有持续创新力的职业生涯教育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再次,要强化教师辅导成效。改变传授知识满堂灌现象,积极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MOOC、SPOC等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吸引高年级本科生参与课题,寓教于研、研中有教,实现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格局。
(三)增加社会资本,提供全面保障
社会资本是个体或团体间的关联,表现为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信任,它隐身于社会结构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提高社会效率和整合度。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全程职业生涯教育渴望强大的社会资本作保障。其一,政府要加强激励引导。要根据大学生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在要求动态修订现有政策,改善政策环境,并在具体举措上有创新、在实施过程中有成效;要加强宣传,主动占领舆论阵地,广泛造势,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舆论氛围,倡导“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精神和文化氛围。[20]其二,高校要主动对接产业。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全程职业生涯教育不应仅囿于高校圈子,而应积极拓展视野,走向产业前沿,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生命力。具体来说,高校应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参与区域决策咨询,构建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应努力拓展外部办学资源,用活用好爱心人士、企业家等社会资源,主动争取基金、场地和智力支持,助力全程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其三,高校要创设创业文化。一是要细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指标,使全体师生将此指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造性、自觉地融入其中,[21]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软实力支撑体系;二是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条件,结合本专业创业,并为不同创业主体搭建良好平台;三是要建好创业育成中心和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增加师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感悟;四是要建好“创业校友联盟”,因为创业校友对在校学生来说是最可亲可敬的群体之一,他们的辐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要结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力宣传校友的成功事迹,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强有力磁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8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