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2014年,教育部决定将50%的本科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改革对接市场需要,以培养日益紧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此举凸显出国家对职业教育领域史无前例的重视,也引发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深思。“职业”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职业指导提升职场人的职业幸福感,培养大学生职业化素养,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一、职业指导的概念和作用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从概念中看,职业指导涉及指导者、被指导者和用人单位三个主体。浓缩在高校范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需要大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三个主体共同努力,同时需要外部社会环境和高校环境的大力支持。职业指导是个纵向存在的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密不可分。高校的职业指导仅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其任务体现在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方面。就业指导侧重于毕业生初次就业时的引导,因此高校职业指导通常称为就业指导。
通过职业指导,高校帮助大学生客观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掌握基本求职技能,合理进行职业决策,为顺利就业做好铺垫。通过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人力资源,帮助企业节约用工成本,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建立现代化就业服务体系。同时为专业建设和教学建设提供支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大学生端正态度积极就业,正确理解学业、职业与事业的内涵,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对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各高校日益重视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帮扶作用,开发开设了相关课程,建立起开放式职业测评网络学习平台,定期搜集职业指导信息以反哺教学实践等,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就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因面向对象的不同,高校职业指导与职场的职业指导存在较大差异,更强调初次就业的引导,侧重面试技巧和求职方法的介绍,并以就业作为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事实上,高校仅完成了职业指导链条中的初步环节,未能紧密追踪大学生的职场变迁,引导大学生职业技能向纵深发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职业指导起步晚,学生接受程度低
相较于国外,我们国家的职业指导课程起步较晚,2008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才正式全方位走人高校课堂。学生在人大学前,职业指导教育几乎为零。很多同学的专业意识是从填报高考志愿开始的,对专业学习以及专业发展没有清晰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比较淡漠。直至毕业求职时,同学们对职业和岗位的选择仍然非常迷茫。职场上,当员工遭遇职场困境时,求助职业指导师的意愿也不够强烈。全社会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理解和接纳,导致大学生对高校的职业指导措施接受程度较低,需要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支持。
(二)职业指导模式单一,效果不够深入
高校多采用班级授课或讲座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节等活动。存在知识普及一刀切,活动受众有限,听课效果不佳的问题。高校缺乏职场的模拟训练,当前课程设置未分年级进行,指导目标没有层次,未形成立体化知识技能培养体系。加上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自制力差,对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因素,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意味着在校职业学习的终止,很难保证工作效果。只有一对一进行个性化指导,尝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和利用校内外以及网络内外的资源,才能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人职匹配。
(三)职业指导内容较粗浅,精细化程度低
高校职业指导内容以理论灌输为主,仍停留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初次就业指导的粗浅层面,对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等无法做到精准把握,指导效果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个体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等因素对职业选择有巨大影响。官二代、富二代的出现都从侧面反映出家庭因素对个体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尤其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大背景下,贫富程度的代际遗传导致普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能力日益受限。社会和学校有必要与家庭联合,使职业指导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弥补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短板。
(四)职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化水平低
职业指导在各高校中的受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在以就业率为考核标杆的背景下,高校将更多人力物力投放在促进学生初次就业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投入相对较少。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多是由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担任,专职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匮乏。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对企业类用工单位的情况没有直接体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多是纸上谈兵的状态,课堂传授内容与一线职场存在差距,缺乏精细化管理和系统化建设,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
三、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措施
克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弊端,突破既往工作的限制,需要高校始终以学生为本,放眼未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措施,以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
(一)结合思政教育,培养规划意识
职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发挥课程育人职能的同时,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职业指导渗透进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的思想走在时代前沿,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方法。高校要利用好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实践的热情,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尽早建立职业规划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增强对职业指导的悦纳和认可。引导学生把握职业发展的大方向大原则,摒弃一切向钱看的庸俗价值观,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增强家校联系,借力心理教育
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渐进性和深入性特征值得职业咨询借鉴。高校做到精细化职业指导急需融合借鉴心理教育的模式,深度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职场外因素,了解家庭和家长对学生求职的要求和期待,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务实的指导和帮助,开发学生的职业潜力。紧密的家校联系能增强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信任,使学生更乐于接纳老师的建议,让老师能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指导的效果。
(三)营造社会氛围,利用社会资源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通过政策制定和舆论引导等方式,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社会地位,合理扶持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发展,将简单的岗前培训延伸至职涯长效管理,形成重视职业指导的浓厚氛围。其次,高校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借用社会师资学习培训经验,借助社会力量提升职业指导专业化程度。再次,利用企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深入了解用工需求和就业走势。设置足够的时间让指导老师和学生走进企业学习实践,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拓展顶岗实习的功能,开发体验式教学。真正实现课堂与职场、学校与企业的融通,化解高校职业指导课时短、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的问题。
(四)开发创业平台,创业带动就业
当前,创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推崇,很多人将其列为个人职业奋斗的目标,为高校推动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路径。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深化对大学生的创业引领服务,分级培养创业团队。从引导组建创新创意工作室做起,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澄清创业梦想。对创业梦想不坚定者转换培养思路,引导其积极就业、择业。对创业项目较成熟,梦想较坚定者,引导其进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从资金、政策、场地等方面对创业项目予以深度扶持,建设初级学生工作室与高级孵化基地相对接的创业孵化模式。更有效地发挥高校的服务职能,有区分的对学生加以培养,真正做到创业带动就业。
(五)重视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随着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增强和职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职业指导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对师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的师资队伍可以及时关注职业发展动态,结合高校实际探究职业指导规律,跟进市场需求,更新职业理念。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打造一支业务精炼、岗位稳定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将其作为人才储备的一部分,是提升职业指导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现代化就业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教学相长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工作职能。
四、结语
对高校而言,应该积极满足大学生的求职需求,围绕就业,不断改进职业指导教学模式,实现单一化向精细化的跨越。对学生而言,职业指导应是动态漫长、贯穿校内外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因此职业指导不能仅存在和停留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小学和全社会都有责任提供帮助和支持。需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企业等共同维护的职业指导体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8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