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习近平在201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可见,高校党组织能否坚持领导核心的地位,能否发挥重要主导作用,从而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服务者、推动者和保障者,这关系到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因此,如何凸显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如何充分利用党组织来确保与提升高校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内容的积极性以及手段的创新性,构建出两者互动促进的作用机制与实施途径,进而提升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党组织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部分高校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失位”“失语”的现象。这种现实困境的出现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构成:
第一,在价值观上面临着多元文化冲突的挑战。在当今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校园文化舆论域中,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碰撞与交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此舆论域下更容易受到挑战、削弱与消解,从而导致党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权受到破坏。
第二,在工作方式上面临着互联网“双刃剑”负效应的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使得我们在信息接收上更加便利,但另一方面却因为其信息交互的虚拟性、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等特点,西方敌对意识形态往往挟裹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通过互联网来迷惑、影响和控制大学生,进而导致部分高校党组织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丧失。第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面临着高层次人才流失的挑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工作压力上,一线的党建工作者往往也是辅导员、思政教师、团委老师等“身兼数职”人员,因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中,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会造成党建工作人才的流失;二是在工作报酬上,部分学校的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高付出低报酬甚至是零报酬,工作待遇过低也会造成人才流失的加剧;三是在工作管理上,部分高校在人才管理上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官本位”思想严重,这也是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
第四,在发展机制上,面临着扩大规模与资源有限性矛盾的挑战。当前,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号召中,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的统领性作用得到加强和重视,然而在扩大高校党组织的规模以及影响力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了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尤其在部分的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党建经费相对有限的制约下,党建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展开。
第五,在党的自身建设上,面临着改革创新的挑战。部分高校的党建工作没有紧贴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工作创新,如部分高校的党建网站长时间没有更新,形式单一死板。
综上所述,当前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有一定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重塑、凸显和深化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就必须构建具体的、可行的以及创新的实施路径。
二、党组织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保证“一”原则
保证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不动摇,这是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脱离这一基本原则,这就违背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就不可能培育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因此,要坚持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一方面要落实和贯彻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只有巩固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才能确保高校文化建设在政治方向上的导向、引领与把握不会出现偏离。另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高校文化主体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才能自觉辨别、剔除、抵制社??不良思潮的影响与蚕食,才能确保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二)落实“两”保障
第一,落实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党组织能否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高素质的党建人才队伍。这首先需要高校提升一线党建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的薪酬待遇,基本解决他们在物质生活层面的“后顾之忧”;其次是构建党建工作队伍培训与再教育机制,高校应根据党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职责类别、岗位需求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实施相关的系列培训课程;再次是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深化落实竞聘上岗机制与退出机制。从而逐步形成一支“思想进步,行动奋勇争先,作风率先垂范”[1]的年轻、活力的党建工作队伍,为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第二,落实高校文化管理制度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党组织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若没有一套高效严密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是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理应强化和细化高校文化管理制度,如可以进一步在育人目标上构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在育人的反馈机制上制定《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具有量化性、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并且以章程的形式明确党组织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树立“三”理念
第一,树立文化育人理念。高校党组织通过对“文化活动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特色化”为原则组织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并且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衔接与贴合,从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同时让各个系部、班级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全力打造若干精品校园红色文化项目。推出校园红色文化活动超市,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扩大红色文化活动参与面,用丰富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来感化校园文化主体。
第二,引入朋辈教育理念。党组织从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出发,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实现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核心文化的传承与沉淀。
第三,确立体验式教育理念。党组织可以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相关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关的红色情景模拟,让他们能够在校园生活中体验、感悟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核,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培育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
(四)构建“四”课堂
高校党组织应深化四个课堂联动,打造高校文化的立体化育人环境。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实现校园文化的正确认知。高校课堂教学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渠道,加强高校课堂教学的建设,尤其是思政课的建设,增强与提升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政治引导性、手段新颖性,能够有助于校园文化主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更为全面、客观和准确的认识。
第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实现高校文化的自觉认同。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组织应当制订覆盖整个学习生涯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计划,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让校园文化主体在校园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觉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第三,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实现高校文化的深度内化。要检验培育出来的高校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否可靠,唯一的标准是他们是否能够“践行”。因此高校党组织应当开辟出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园,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深入与清楚地把握中国具体国情,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并用其来指导实际行动。
第四,以网络空间为依托,实现高校文化的蜕变升华。党组织应当结合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来拓展“线下”高校文化育人平台,借助虚拟网络提供的文化交往空间,以校园文化主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开发与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校文化育人在形式上“质”的蜕变与升华。
(五)打造“五”载体
通过以党组织为核心,全面构建与打造出筑梦工程、青马工程、红网工程、标杆工程、核心能力培养工程,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制定高校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第一,扎实推进“筑梦工程”,通过“思想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五大育人项目使高校校园文化主体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注重强化“青马工程”,立足青马工程视野下的学生骨干培养,完善青马工程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培养措施,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
第三,拓展提升“核心能力培养工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整合校内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胸怀博大”的校园文化人。
第四,?_发打造“标杆工程”。围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德智体美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为目标,坚持“多元长才、人人成才”“榜样带动,朋辈引领”的育人理念,通过远学英雄模范、广学成功校友、近学身边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来凝练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往,引领校园文化主体“自我超越,成长成才”。
第五,建构完善“红网工程”。党组织根据“找准学生活跃的网络空间、运用学生常用的网络工具、发挥党团学组织的整体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以网上思想引领、舆情收集与分析、开展网络文明主题教育为主要任务,构建涵盖微信平台、微博、网站、QQ、论坛的网络思想引领与教育平台,从而占领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制高点。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