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薄弱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方法不科学
科研预算是科研项目申报及执行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整个项目的方向及范围,合理、科学地制定预算有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国科研经费的预算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各级管理核心与关注的重点不同,预算成了经费提供方到高校及项目负责人所忽视的问题。首先,目前的科研项目的申报普遍存在着重申报轻预算的现象,在实际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并没有意识到预算的合理性与重要性,认为科研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并未对科研活动逐项地进行测算,导致预算编排缺乏合理性。其次,科研人员对经费相关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缺少基本的财务知识、对科研项目各环节中的经费使用情况预估不足以及出现申报经费总额符合标准但明细凭经验判断的问题,最终造成预算与实际脱节。最后,需要对未来事件的未卜先知给预算的编制带来了不少困难,例如实验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实验结果失败的可能没有充分预估或过分估计,设备及材料的采购也就无法进行较为准确的预算。另外,科研人员的变动也会对经费预算带来不确定性,例如差旅费一栏必须填写调研次数、人数、目的地及调研所需经费数额,随着研究进度的推进,可能存在追加调研次数或目的地更换等情况发生。
(二)科研经费审批与使用过程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2012年12月1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中要求,高效科研经费管理须建立分级管理体系,特别强调学校主体责任。在学校层面,大部分高校同时设立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承担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这一体制容易导致管理体系的脱节以及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全凭项目责任人自觉。此外,我国大部分科研经费的审批基本上采用初审、同行专家评议、学科评审组评审“三步走”的方式,对具体的审批过程及标准也不予公开,甚至对于课题是否申报成功的原因也没有说明,难免会存在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有些高校把教师的课题经费与教师的考核和各种利益挂钩,无疑会导致科研人员为了更多的项目经费走后门,浪费科研时间,降低研究效率,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与管理。另外,年末课题已结题而未结账和课题经费被随意浪费的问题愈加严重,一些科研课题并未按规定结账,导致大量经费闲置,而某些科研人员为了下一年能申请更多的经费在年末突击,随意浪费经费,使得科研经费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科研项目结题环节管理不规范
近几年来,国家对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据统计,2016年,中国高校的年度科研经费以清华大学位居榜首,科技经费高达50.79亿元,年度科研经费前100名高校的均超过2亿。部分科研项目确实取得了丰功硕果,但不乏一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项目,未能带来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效益。由于缺乏监管,很多项目逾期多年不结题,或是仅满足最低结题要求,甚至结题时“文不对题”,结题的科研成果与项目申报课题打“擦边球”。而科研经费管理人员与项目负责人存在沟通不及时、不全面等问题,造成“管理真空”。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系统
推广预算管理模块。早在2010年中科院在已有的ARP系统上开发的科研预算系统,可使科研人员根据研究经费的类型选择相应的预算明细科目,规范了预算管理系统。科研人员对不确定的预算也可查询类似项目,加以参考。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科研人员因缺乏财务知识对预算造成的偏差,让不专业的预算变成了专业的经费预算,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也让项目活动的每一步预算都有据可依。此外,高校财务可积极与技术管理部门配合,建立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系统,教师可登录校园网使用,利用专业化的系统进行预算和申报,信息化系统自动上传至上一级审核,并作为申报项目的依据。最后,在预算控制方面,系统能自动更新各个课题的经费结余情况,使科研人员能随时控制科研经费的支出,建立财务短信服务平台,对于超过预算或者是不合规范的支出,系统可以短信方式实时发送提醒,同时设可立信息反馈平台,科研人员对于经费超支或者不足的具体原因进行及时反馈,属于合理范围内的可通过系统进行二次申请,如属于不科学地支出科研经费,系统可自动冻结其账户。
(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对于初审环节,要更严格地把控申报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同行专家评议制度方面,随机客观地增加专家评审对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评价,最大程度地减少审批过程的人为干扰因素;对于学科评审组评审方面,可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评审,考虑该项目的实际性,以及是否对社会或者学科带来显著的效益,减少审核时的“暗箱操作”。建立互联网审核平台,省级申报项目由该省抽选专家,国家级申报项目则由国家分派专家,将申报的课题统一上传至互联网进行盲评,规避申报人员找关系走后门的风险。同时应适当披露评审环节的规章条例、评选标准、立项信息和验收结果等,对不合申报规范的项目也应指出其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接受社会的监督,使项目审批环节更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制定本校的结余经费管理条例,对科研经费有剩余的,可用作后续的研究工作或转入学校科研发展基金,也可返回给拨付单位,对于科研成果突出者可适当给予奖励,促进高校教师对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年末的经费使用和报销更要严抓紧管,弄清每一笔经费的去处,对科研经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差旅费、会议费等的审核流程可适当公开,确保科研人员能更有效、合理的使用经费,防止滥用经费的情况发生。
(三)构建科研项目指标评价体系
可根据科研项目获批、项目进度汇报、项目结项、科研经费管理人员考评等指标对科研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全流程评价,如从项目完成情况来看,可设计以下具体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载文期刊影响因子、是否出版著作、结项日期等。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的实质审核:科研方向与申报课题是否一致、科研成果是否紧贴申报课题、并制定较为灵活的结题要求。建立审计和监察部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科研项目的中后期进行审计和督查,将审计和督查结果作为工作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并将结果及时报告给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再根据其课题的预估进度督促其科研项目的完成,由此及早发现问题,规避有意拖延结题的风险。项目负责人要定期汇报科研进度,相关管理人员也应主动了解科研情况。多管齐下,对科研进度的完成与经费的使用有效地进行动态跟踪。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奖惩机制,对科研项目按时完成、科研经费合理支出、并有良好的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应给予年终绩效奖励;对科研经费大量超出预期、无故未能按时结题或科研进度不及时的科研人?T,应在院系或者校系网页上公开批评,情况严重者可追回已拨款项,终止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申报科研经费;对于违规违纪的科研人员,严格按照违纪章法进行处理,以儆效尤。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