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坚定崇高理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心尽力干好工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这给我们高等学校选任干部工作以深刻的启示。高校干部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顺利运转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领导、管理、组织和协调职能。[1]高校干部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干部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的内涵
1.高校干部要树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世界观
对高校干部来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我们党一直都把办学方向当作关系教育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早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抗战时期的抗日军政大学,以及建国以后国家重新恢复和新建的许多大学,都重视办学方向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等都对办学方向做过深刻的论述。[2]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服务方向和育人方向的总和。
首先,高校干部要树立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是硬道理,加快经济建设要靠发展,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由此可见,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要求高校干部在实践工作中引导高等教育的服务观,使高等教育不仅在发展规模、专业结构、类型结构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还要在教学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与专业设置、招生与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其次,高校干部要树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念。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毛泽东提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江泽民提出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等。深入理解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方向,在其思想脉络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就是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我们党的先进性体现在高校办学方向上,就是始终坚持把培养人民需要的合格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点。[2]因此,高校干部在引导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设置,学时设置,各学科之间教学衔接,课程重点和难点,新课程的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要充分考虑并落实培养为人民服务人才的方向和目标。
再次,高校干部要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政治标准,确保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这要求高校干部在确立教育形式上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要通过党校、团校等主阵地及灵活多样的形式,让青年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并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高校干部要树立忠诚于高等教育事业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权力观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对高校干部来说,“民”就是教育事业、学生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要树立忠诚于高等教育事业,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权力观。然而一些高校部分干部的权力观发生了扭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做到:
首先,高校干部要忠诚于高等教育事业。优秀的教育管理者都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终身追求和奋斗的事业,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一种使命,一种忠诚热爱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做干部是为了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局。高校干部忠诚于高等教育事业,就是在教学、科研、育人的管理实践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振兴高等教育事业为己任。
其次,高校干部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的需要层次同样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学生服务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高校干部要保障校园环境的安全,重视教学制度的人性化调整,创造软环境和硬环境;重视学生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创造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3]保障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让学生在与其相关的工作中,能够行使自主权和决策权,如由学生投票表决校区建设方案、校风校训等。
再次,确立为教师服务的理念。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实施者,是学校确保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创造力的心理基础是生存的安全感、职业的稳定感、生活的舒适感以及工作的和谐感。[4]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高校干部要为教师创造优越的教学工作环境,引进竞争机制的同时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从而激发教师传道、授业的美德。在科研管理中,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要当科学家的“后勤部长”。高校干部要树立为科研服务的意识,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尽可能地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繁琐的办事手续和工作程序。[5]在政治环境方面,高校干部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完善决策的民主程序,充分发扬民主,使广大高校职工知情、理解、支持高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3.高校干部要树立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努力工作的事业观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对高校干部来说,正确的事业观就是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努力工作的态度和行事准则。
首先,高校干部要有牺牲精神。高校行政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干部必须有奉献精神。高校各级干部,包括中层干部和学校领导,都无权为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学科谋利益,反之更要有牺牲精神,包括牺牲小团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等。因为高校干部是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科研人员及众多的学生服务的,要以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实现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
其次,高校干部要有团结和协作精神。每名高校干部都应该认识到,学校工作是一个整体,离开哪一个岗位都不行;学校工作是一个流程,缺乏哪一个环节也不行。[5]高校干部要乐于并善于团结协作,在与人交往时,要从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了解别人的难处,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与别人交流合作的人。那么高校干部在工作中遇到某件事,好像归我管,又好像归他管时,就要求大家来共同协作完成。
再次,高校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局面,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的要求显著提高,然而培养的学生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倘若没有不断的学习来提高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服务和管理水平,[6]就难以建设高水平的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校干部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的途径
高校干部掌握着高校发展规划、学生培养方案,教师工作机制和科研运行体制的制定与实施、监督与完善的权利,在招生录取、文凭授予、校办产业、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方面,其手中行政权力的不正当行使会带来额外的收益。这时,少数干部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发生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导致权力行使失衡。从思想根源上看,就是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脱离了“人民”这个本位,理想信念丧失,公仆位置颠倒。如何用正确观念提升高校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是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课题。
1.思想教育是根本
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进行“三观”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有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7](P225)邓小平也在1980年提出了要加强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价值观教育问题。[8](P369)由此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也是“三观”教育的起步阶段,目的在于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根基。[9]
2002年1月召开的十五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在传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问题。[10](P669)2009年1月召开的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这也被称为新“三观”。习近平在2010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纵观“三观”教育的历史演进,习近平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突出了核心的世界观教育,在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中突出了起决定作用的权力观教育,在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中突出了首要的事业观教育,这既是对以往“三观”教育的总结和提升,又是在坚持与传承历史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三观”教育深入扎实的开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同样需要进行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教育。“三观”教育对新形势下于高校干部来说,具有更强的政治必要性和实际工作的针对性。只有高校干部明确了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才能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看得轻,看得透,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
2.业务素质是关键
业务素质是指高校干部从事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所应具有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要以过硬的业务素质为基础。
首先,掌握文化知识,提升业务素质。高校的行政工作主要分成党务、教务、行政、后勤、科研开发等几大部分,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职责。文化知识是高校干部做好工作的基础,有利于帮助高校干部在工作不断应对新形势、形成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拿出新举措。
其次,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理论向实践转化。高校干部不仅要掌握基础的业务知识,还要将它运用到其分管部门的工作和本部门的工作大局以及学校的工作全局中去,并要随时跟踪和吸取国内外兄弟院校在办学、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升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再次,培养开拓创新精神。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社会,高校在发展定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不仅要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更要有预见性地开展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工作,[11]以解决前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创全新发展的局面。高校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高校是难以大踏步前进的。
3.制度建设是保障
首先,健全选拔机制。2010年7月,习近平在唐山考察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四有”标准,高校要建立和健全干部选拔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确立高校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和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事业观的用人导向。
其次,规范考评机制。考评机制是“风向标”,高校每年年终的干部考核中,要把干部树立和正确运用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确定衡量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具体要求,并逐一进行细化和量化,以形成对高校干部的激励和引导。
再次,理顺权力运行机制。自2008年昆明首个市长接待日受到热切关注以来,民众一直把很多可以在基层或部门解决的问题反映给市长。这不仅反映了公民的表达渠道要进一步畅通问题,还从另一个侧面还反映出各级政府要依法放权。权力过分集中,只有一把手才能解决问题,造成民众过分依赖人治非法治。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其权力运行同样需要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和责任,理顺权力运行机制。
最后,强化落实监督检查机制。高校监督检查机制包括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制度监督,这三方面要相互结合,形成立体的监督网络。一方面充分尊重和维护高校教师和广大学生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另一方面高校干部也要大力发扬民主,遵守各项监督检查制度,切实接受监督,使监督检查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高校干部是协调高校各部门围绕高校总体发展规划运转的指挥者和协调者,是高校实施发展规划、工作任务的组织者及完成任务情况的督查者。世界观是其思想的指南,权力观是其内心的指令,事业观是其行为的指导。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才能明确如何看待人生、权力和事业,如何立身、用权、做事,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