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构建和谐高校的三个伦理视角分析

构建和谐高校的三个伦理视角分析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高校的和谐有序运行必须依赖于良好的校园调控。校园调控的主要手段不外乎道德和法律,其中法律的控制是根本的。法律因其刚性而使得其控制最具普遍性和最有效力的,但法律也有其只依赖强力的一切弱点,弥补其弱点的是道德。因为法制再健全和完善,如果人缺乏自我道德要求和自我约束力,就不能自觉遵守法律制度,那么,再好的制度也会形同虚设。而通过道德教育进行引导,提高人的良知,可以使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进而内化为一种自我约束力量,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因此,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特殊效用。

  

  1 加强个体道德修养教育,确保个体身心和谐

  学校的存在依附的是个体的存在,学校的和谐离不开个体身心的和谐,个体身心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心理基础。从内涵上讲,个体身心和谐既指自然人意义上人自身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和谐,也指社会人意义上人的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1]从外在表现上来看,个体身心和谐是指个体能正确处理感性和理性、欲望和道德、灵魂与肉体、情结与行为的关系,能使各种欲望皆发而中节,让身心处于平和而无内心冲突的状态中,其生活状态表现为恬淡宁静和幸福。

  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管理手段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社会失序、道德失范、收入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不断侵扰高校校园。高校生活群体中的少数个体未能抵挡住来自社会“八面来风”,导致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取向扭曲,行为选择自我化、趋利化,道德认知和行为极为不和谐。[2]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足可以证明这点。如,所有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都懂得且应自觉履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准则,但现实却并尽如人意。有的高校管理者利用职权损公肥私,置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整体利益于不顾;有的高校教师不能安贫乐道,无心授课,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办公司、“走穴”;有的高校教师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或把学生的成果据为己有。就学生方面来说,有的青年大学生一方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在认知和观念上认同理性和高雅,在行为和现实中又践行着世故和庸俗,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日益下降,心里问题日益严重。在2007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召开的自杀问题媒体报道论坛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樊富珉教授在题为《高校自杀预防》的报告中提到,中国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人数每年为600人。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达到个体自身身心和谐?中国先哲儒家学者们提出了“安身立命”的主张,强调个人通过自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即可以达到善的境界,实现身心的和谐。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应当坚持以德治校的和谐校园理念,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以道德主体自律,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秉持道德原则,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行为示范”。就学生来说,则是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自觉主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锤炼道德品格,增强抗压能力,增进心里健康,确保身心和谐,为构建健康活泼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加强人伦道德教育,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伦者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理者条理,就是事物的法则,引伸为社会道德。伦理合称,就是人伦道德。人伦道德强调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应遵守相应的道德义务,旨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毋庸置疑,在全国各类社会组织中,我国高校还是属于比较团结、和谐、稳定的组织,高校师生员工能够友好、坦诚地相处。但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随着高校办学体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变化,高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最突出的变化有三点。其一,干群关系疏远。由于少数干部作风漂浮,态度傲慢,服务意识不强,致使高校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关系不融洽。其二,师生关系淡漠。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冷淡”的占到了74.1%,认为“很冷淡”的占到了11%。[3]究其原因,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还有学校、社会及其他因素。其三,生生关系淡化。“弹指一挥十几载,同窗友谊最真诚”。“同窗”一直是传统描述同学情感的美好词汇。然而成都一所高校人际关系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不喜欢的人,33%的学生认为寝室里室友不能互相关心,相处不融洽。同学交往渐渐淡化,同学关系不容乐观。[4]社会学研究表明,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理解都来自密切的社会关系,社会亲密性一旦瓦解,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实际研究表明,高校群体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恶化,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体抛弃或背离了基本人伦准则,忽略了亲情、友情的交流和培育。

  高校生活群体人际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核心。人际关系不和谐,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破坏学校的稳定,损害学校的和谐。加强人伦道德教育,坚守人伦道德准则,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氛围的良策。一是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学生管理、招生就业、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公正的现象,损害了一部分师生员工合理的利益需求,这是导致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对所有个体平等对待和尊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是职工,都能通过公平竞争、民主选择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二是倡导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互惠和互谦互让的“四互”人伦准则,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环境的基本方法和途径。[5]互相尊重可以确保高校群体之间平等相处,形成健康向上的人际氛围。互相信任要求高校师生员工在交往中诚实守信、忠诚坦荡,“言必行、行必果”。(《礼记?中庸》)。互助互惠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大力提倡奉献、友爱、协作的精神,反对利己主义行为。互谦互让要求人们懂礼仪,明荣辱,“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礼记?礼运》),从而形成宽厚友爱、风清气正的人际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谐。

  

  3 敬重环境道德,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处于平衡与协调的状态,表现为不以征服自然环境为满足,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乐事,而是顺其圆,随其环,因势利导。具体到高校而言,表现为学校政治稳定,校园井然有序,师生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当前,我国高校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局和谐稳定,形势很好。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校园内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日渐显现,有的甚至很尖锐,主要表现在“三环境”的不和谐上。一是教学环境不和谐。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竞相扩大办学规模,并取得显著成就,但高校实际的容纳能力、资源条件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如食堂、宿舍、图书馆面积紧张,实验设施短缺,师生比过高等。二是人文环境不和谐。有的高校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建设,却忽略了人文环境的塑造。校园内不文明行为和举止随处可见,一些“现代”的校园建筑缺少人文气息,与学校的传统建筑和整体风格不相称。高校周边,黑网吧、娱乐场所、无证经营的小饭馆及社会不良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时时刻刻威胁者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三是生态环境不和谐。一些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区高楼林立,却形单影只,校园内“野岭荒山”经常可以见到,美化、绿化不到位;学校招牌设置、雕塑布置与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不协调,有碍观瞻,无法让师生员工在工作之余真正放松心情,愉悦精神。

  建构高校和谐校园,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风光,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必须尊重环境道德,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何谓环境道德?环境道德就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人们遵循环境道德规范的实质,要求我们在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发展之间关系问题上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针对高校校园“三环境”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有的对策和方法是,一是改善教学环境。这要求高校必须寻求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走规模适度、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学校规模的扩大、结构的完善以及效益的提高都必须服务于、服从于、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二是重塑人文环境。这要求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协调周边利益关系,营造和谐舒适的人文环境;三是调适生态环境。这要求高校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将校园绿化、园林化、植物园化、艺术化。要广种树木,铺植草坪,点缀建筑,使绿树、园林、建筑物相得益彰,让整个校园幽雅和谐,逸趣横生。

  根据中华民族恒久精深的谐思想,我们可以把个体身心的和谐谓之“心和”,人际间的和谐谓之“人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谓之“天和”。“心和”是基础和前提,“人和”是核心和重点,“天和”是保障和追求。“心和”、“人和”、“天和”三个向度应成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三和”,须臾离不开伦理道德的价值功效和实践功能。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践行之,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178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