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1966年 6月1日,新华社播发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攻击学校党委和北京市委的一张大字报。同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从此“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6月2日,西安高校一些学生上街游行,欢呼“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发表,陕西“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
1966年 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决定,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但因“文化大革命”,各省、市、自治区未能办理招生工作。从1966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6年之久。
1966年 8月中、下旬以后,红卫兵运动在陕西迅猛兴起。高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和大串连活动。在“破四旧”和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活动中,学校完全停课,图书馆藏书被焚烧,老领导、老专家被公开点名批判,学者、教授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遭到批斗和迫害,师资队伍受到很大冲击。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停顿,教育教学秩序陷于混乱状态。在这一时期,全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经历了造反、夺权、清队等种种磨难,有些高校还被迫搬迁、改制、合并、撤销,包括人民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停办。在陕西,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大学被也迫停办。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发出了高教改革的重要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废除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的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学制缩短为二至三年。1970年开始,“七•一二”工人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及经过洗礼改进后的各类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许多大学按照这个指示招收“工农兵学员”,一批批来自农村、厂矿、部队的工农兵学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继续革命的新战场,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据统计,文革期间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当时的教育体系,包括学校的招生制度、基本学制、教育内容来说是一次大的颠覆。 “文化大革命” 使大学理念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大学的独立性受到了削弱,大学缺少了兼容并包的大度与灵性,高等教育在文革期间变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作为舆论主阵地,高校校报在文革中彻底成为斗争和革命的传声筒。
在陕西,许多高校校报或停办,或时办时停,或更改报名。不仅如此,为了紧密配合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这时期的高校校报,不再由校(院)党委主办, 各院校文革筹委会或革命委员会成为校报的主办单位,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高校校报的指导思想,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坚决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上,忠实地捍卫毛主席,捍卫毛泽东思想,捍卫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高校校报首要任务是热情颂扬和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对国内外阶级敌人,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作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同时要配合院校文化革命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斗争经验,为夺取学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彻底胜利而努力奋斗。
在文革前,校报是以新闻价值大小来排版的,文革中,校报的报道早已背离了新闻规律,完全按照当时的错误指示前行。这个时期的校报没有明确的内容和体裁的分工,版式设计千篇一律。每期一版都是配合“文革”形势发展选登的主席语录、诗词,毛泽东主席的活动照片或画像最多。与全国报纸“山河一片红”的形势一样,毛主席活动的照片越登越大,有时,第一版就是一张照片和一条语录。新闻稿件的数量较少,一般都是反映师生学习毛泽东思想、贯彻“五•七”指示、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及全国各种运动开展情况的报道。有时一期报纸没有一篇消息,通版都是转载的“两报一刊社论”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或大批判文章。这些大批判文章既有批全国的、省内的和校内的“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也有造反派内部不同派系互相攻击的。但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均出自“两报一刊”诸如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倒保皇派等等…… 所谓“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可以说,文革十年,校报虽在,但灵魂已亡。
校报偶尔也有文艺版或文艺专刊,但内容也多是歌颂毛泽东主席、反映广大革命师生学习毛泽东思想、造反夺权、深入批判资产阶级、改造世界观的感想。
这一时期,各高校校报的期数有增无减,增版和专刊是校报的家常便饭,内容多是配合当时运动的形势需要。文革时期,西北农学院校报更名为《新西农》,1967年10月出版的第31期,是批斗“三反分子”习仲勋专刊。这期报纸用对开4版的篇幅,报道了西北农学院召开批斗“三反分子”习仲勋大会的消息。在这片报道中,已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被造反派扣上“刘邓黑司令部的一员干将”、“野心勃勃的‘西北王’”等大帽子,“揪到”西北农学院,接受到武功及周边县三百多个单位的一万四千余名“无产阶级革命派战友”的挂牌批斗,“西北农学院革命委员会批斗三反分子习仲勋大会”勒令他于“9月29日前向西农革命派交出一份认罪书,老实交待三反罪行”,消息之外,一版还配发了照片和短评,其他版面还同时刊载了师生撰写的大批判文章,四版的“文艺作品”则是批判习仲勋的“对口词”和“顺口溜”。“文革”中,高校校报如此“高规”报道的一次批斗会,仅此一例。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1851.html
上一篇:电脑音乐对高校和声教学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