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就业产生了很大冲击,金融、房地产、保险、广告、进出口等行业的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国际国内就业受到很大影响,从安徽省来看,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城市新增失业人员三支大军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据调研资料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达到了最低点,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期望从经济危机前的1500元降低到了目前的1000左右。“从全国的情况看,根据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2008年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缓慢。”〔1〕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困难反映了我国教育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如何使教育适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意识相对薄弱、创业意识较差
调研资料反映高校大学生职业和创业意识淡薄。面临目前的就业形势,一直有创业打算的占19%;有创业想法的占34%;先创业后就业的占31%;无创业想法的占16%。(详见表1:随机抽取100名大三学生创业意识情况统计表)
资料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薄弱的原因有:第一,部分学生职业观念滞后性。“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对学生科学职业观和创业意识的形成发展极为不利。第二,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许多家长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缺乏整体性,注重眼前,如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考上大学之后许多大学生在学校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缺乏人生规划。第三,就业和创业的社会环境相对较弱。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不愿到基层、农村去创业;社会观念中普遍流行追求稳定、缺乏创业精神,如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
(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获取就业和创业信息的能力差
调研资料反映:93%的学生不会积极经常的关注创业政策信息,只有7%的学生经常关注创业政策,这就说明了大多数学生获取的创业信息相对较少,只有7%的学生一直有较强的创业动机(详见表2:《高校学生对国家和安徽省出台的扶持自主创业的政策法规的了解情况表》)。另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大多通过家庭、亲戚或朋友获得,信息来源不畅通;就业市场(招聘会)多以盈利为目的,赚取中介费,就业中介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就业和创业经验不足,技能不过硬
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管理经验和投资经验,对项目选择、企业计划书、到成功的市场运作,从建立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到内部管理与工商税务等外部部门的沟通协调了解较少。调研资料反映:41%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主创业时最需要的条件是有明确的创业计划书。这表明,41%的学生在制定创业计划书方面并不清楚。明确的创业计划书的完成需要相关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26%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详见表3:《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所需条件统计表》)。在校大学生实际操作性的创业知识不足,并且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不足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困难的重要因素。
(四)就业和创业的社会环境差
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影响因素的调研发现,72%的人认为是创业环境因素。这些不利于创业的环境因素包括:1.社会观念环境差。学生自身具有追求稳定工作的思想;受社会观念环境的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地区就业或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2.政府政策环境差。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和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过于宏观,可操作性较差。国家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不够成熟、完善。3.地方保护主义时有发生,没有任何背景的创业者无法在当地立足。从《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影响因素信息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更加凸显了创业的社会环境问题。
二、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和创意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就业指导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者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观念导向方面的作用,避免一般性号召,注重实质性的指导。一是,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就业和创业方面的资源,将其与学生的就业方向的选择、专业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二是,通过开展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举办就业指导讲座、优秀毕业生创业经验报告会、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创业思想。三是,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创业基地,招聘会,创业孵化基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见习。
(二)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开设就业和创业课程
高校应把“就业和创业指导课”设为专业选修课。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创业方式,把就业和创业课设为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就业和创业教学内容,使各专业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要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使其明确创业程序等。调研资料反映,学生的创业与所学的专业有很大关系。在目前就业形势下,84%的学生有创业意愿; 29%的学生要求将创业课纳入专业必修课,因此34.5%的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将创业课纳入专业必修课。其次,学校应举办各专业的创业报告会、创业大赛,让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等为学生的创业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最后,加强创业宣传,培养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去基层、西部、农村就业或创业。
(三)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首先,高校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提高专业未来需求的预见性。根据未来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招生规模、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设置就业和创业内容。大一年级开展就业和创业启蒙教育;大二年级重视就业和创业体验,参加就业和创业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发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和创业方向;大三年级根据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知识,深入研究业务知识,培养业务能力。大四年级,对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创业过程进行具体指导;最后,加强教育实践,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应避免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方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见习和实习在大学四年要全程贯穿。调研发现,对大学生从大三大四进行培训,效果尤为明显;就业见习或实习不能只注重整体的集体活动,要给每位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四)完善就业和创业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整顿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见习、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对于基地的建立、整顿和完善,政府部门应出台专项文件进行规范和管理,政策应细化,便于落实,具有可操作性;政府组织成立专家组研究创业项目,建立项目库,设立项目咨询机构;校企联合搭建平台进行孵化;对合作的企业进行扶持,对其税费,补贴等实行优惠,政策应灵活;对创业学生在创业期间也要给与适当补助。政府对创业成功者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其次,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社会宣传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农村、西部就业和创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清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杜绝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事业和公务员岗位,为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农村、西部打开路子;对于下基层、农村、西部的毕业生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呆得住”;在信息、技术、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落实各项政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1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