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当代的高校已经不是传统的关起门来传授知识,与社区完全隔绝的“象牙塔”,而是需要与社区发生更多的沟通、融合。加强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是国际社会的共识。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学者奥森就指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问题。60 年代以后,学校开始与社区进行互动,增进学校与社区的融合成为了世界性的潮流,到了90 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倡学校与社区紧密联系,使学校与社区走向融合。
一、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内涵
高校与其所在社区、城市间最为直接的联系是通过它与社区间的互动而建立起来的。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是指高校与社区和社区成员、机构、组织之间双向交流与合作关系。互动是双向的,既要使社区成员和组织理解、支持、帮助高校,以便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又要让高校支持社区,向社区开放并服务社区,发挥高校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作用
1. 对高校的作用:一是实现教学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高校与社区互动中的双赢将会是高校走出校园走入社区,并
最终使高校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促进高校进一步开放。只有在与社区的互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社区对高校发展的意义,才能检验高校办学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在与社区的互动中,高校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教师在社区讲座和咨询中也能进一步获得真知,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了素材,也促进了科研与专业发展,使高校科研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使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牢固树立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理念。高校与社区互动使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校园文化充分吸收了社区文化中的精髓,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向上及多元化发展。二是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高校在与社区互动中,会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整体要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会以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这必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使其通过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素养,为顺利向岗位过度奠定基础。三是实现教师与学生零间隙。社区实践的开展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发展,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带着问题学,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方面进行了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也促进了教学相长。此外,参加社区实践活动的学生在社区里服务,不仅代表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学校,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母校和集体的荣誉感。
2. 对社区的作用:一是可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目前社区居民参与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区文化建设落后和不适合社会发展要求所致,高校利用自身先进文化的优势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在活动中相互了解增进感情,表达自己对社区发展的愿望及自身的需求,引导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高校参与社区建设会把高校科学和民主的气氛带入社区,无形中也使社区居民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社区组织也必将大大改进服务的质量。二是可以提升社区居民完善自我的意识。高校可以围绕着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服务,为社区管理者提供培训,组织社区群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法律知识、生产经营技能、文明生活方式常识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更多的居民关心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使人们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掌握现代知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可以提升社区及居民的文化品位。高校对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高校文化的生命力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统一,既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也提高了社区的文化水平。高校通过与社区互动,用自己的特色文化来影响社区文化,对社区文化给予辐射引导,使社区文化得到全面进步与发展。高校师生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加强同社区文化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发挥了以文明、科学的校园文化积极作用于社区文化的作用。
3. 对学生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社会活动中的学生与校园活动相比会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当然也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困难和挫折,这样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从事各种职业的社区成员进行互动,可以观察到学校里所学的内容如何与各种职业相联系,可能形成多样的职业期望,同时对于通过努力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去实现梦想会有更切实的认识。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大学生服务社区促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为社区提供良好的服务。在服务的实践中,便能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与社区成员合作、交流的快乐,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对于尊重的需要,加强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责任意识。三是可以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养成意识。在服务中,学生学会负责、诚实和关心,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最重要的是,学生发展了服务精神,养成了一定的服务社会的良好习惯或品格。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意义、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养成团队与合作意识,特别是在社区繁杂的工作中定会增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
三、我国高校与社区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高校与社区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本世纪前,与其所处的社区间关系较为淡漠,很少发生互动往来。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理念的革新,城市竞争力的增强,知识经济概念的被广泛接受,创新型城市理念的提出,高校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由以前的次要愈来愈转向中心和主导,走向创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台。作为联系二者的桥梁或中介,社区的角色也日益受到重视,因而如何处理和发展高校与社区的关系已经提上高校和城市管理者的议事日程。而在现实生活中高校与社区双方对彼此的期望落差,容易引起高校与地方社区之间的摩擦冲突,甚至影响双方的发展。就目前我国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关系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管理理念的局限,高校与社区的互动缺乏利益平衡机制,部门利益难以协调。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管理者和高校领导者尚缺乏明确的互动观念。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他们往往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过分追求任期内的政绩,不愿发挥和设法调动高校对于城市发展的强大潜力。高校领导者则往往以高雅的象牙塔自居,不大愿意涉足所谓的尘世。即便偶尔为之,也是个别项目上的合作,不愿意从战略的角度、以更新理念的思维将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命运与城市、城市社区共同进步联系起来,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的研究和构建。
目前市区两级政府对高校和社区互动的统筹规划和支持力度也不够,各级政府尚未从理念到实践层面形成依靠高校、支持高校与高校共同发展的认识,市区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都有各自的利益预期,从事实上看,这种利益确实难以协调。如政府希望高校校园的实验室及公共设施开放,但政府投入上缺乏维修费等方面的补偿机制。政府尚未从理念到实践层面,从根本上为学校解决困难。由于缺乏一种利益平衡机制,部门利益难以协调,高校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另外,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有关促进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具体的政策措施出台。
2. 管理体制的障碍,高校、社区之间缺乏互动的交流平台,沟通管道和交流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虽处于某一行政社区,但管理上、运作上二者互不干涉。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管理权限的归属不同,高校只需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社区只能在户口、卫生、健康、税收、环境等方面为高校作些服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因而各自的强项和关注点无法互融互通,如高校强调高雅、精深的学术文化而社区注重实用的市民文化;社区注重投资以及文化生活和市民素质的提升等,而高校则强调自身的主导权、规模的扩张等。这种管理体制必然妨碍双方进一步互动和交流。
目前社区对高校的支撑也是不够的,高校与社区缺乏互动的交流平台。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发展要依托区政府及公共社区的支持,靠区政府因势利导的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创设互动的环境。但目前一些区政府尚未能因势利导的搭建交流平台;社区、地方政府对高校周边环境建设、统筹规划以及主动服务仍存在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要素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难以发挥,不利于高校师生参与和开展多种服务活动。
就高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管道和频率而言,仍然有待加强。居民和师生遇有问题时,对学校是否有和社区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对策的管道并不清楚。在高校和社区之间,至少应让社区居民和师生了解到一旦发生问题,可以遵循哪些正式的管道来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
3. 高校尚未形成与社区有效合作的激励约束机制,传统的高校评价制度制约了高校形成内生的、制度化的为社区服务的动力需求。
高校尚缺乏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觉醒和一种内生的、制度化的服务社区的品格。高校受机构特性、评价体系、导向机制和自身利益需求的驱动,在办学理念和实践方面,尚未形成直接为社会服务、融入高校所在地区和周边社区、逐步推进资源共享、引领地区和城市创新发展的强烈冲动。尽管高校管理者及其阶层希望高校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希望在地区发展中发挥高校的创新引领作用,希望以服务和贡献寻求扩展高校经费的来源渠道以及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但这些愿望和理想仍未变成高校教授、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实际行动,高校校园内并没有形成服务社区、服务城市的强烈的意识和氛围。
高校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缓慢,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的评价制度过于强调论文、专利,较少关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机制缺乏导向和激励功能,致使高校师生服务社区的热情和能力未能充分释放。高校的人事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缺乏一种激励与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业界人士到高校任职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在教师的流动和管理方面,高校与企业、政府部门之间,依然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利于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
4. 互动层次和级别较低,高校与社区之间资源共享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高校内部的学术文化与社区实用文化的冲突有可能会形成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区隔。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高校和社区逐步意识到加强彼此合作的益处,遂展开交流和沟通。然而,互动仅限于一些低级别的低层次的生活琐碎事务。以同济大校和其所处的四平街道互动情形为例,进入新千年以来,二者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包括社区每年到校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几次诸如修补、理发等义务服务,学生定期为社区提供维护交通安全、家教辅导、政策文件的学习、茶话会、文娱晚会等活动,以及社区委托同济高校部门或院系搞些研究项目等。虽然这些活动也是需要的,但这与合作、互动、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同时,高校校园及其设施、课程的开放性、兼容性、共享性、辐射性和影响力也不够。高校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高校的文化教育功能向社区的辐射和渗透不够。高校和社区之间表现在观念、制度、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的“围墙”亟待拆除,实现“学校”与“社区”有机的对接、良性的互动机制亟待完善。高校应把服务社区作为身为机构公民的责任,建构高校和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应是高校社会良心的延伸。
此外,高校的文化特质不同于社区和城市文化。这种精英文化与平民(大众)文化间的冲突,有可能会形成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区隔。高校特别是知名的研究型高校,往往极少参与社区事务,反倒是一般的高校,对社区的贡献更大。然而,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少些地方主义观念,在间接意义上,某种程度上更有益于地方社区的发展,甚至带来地方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品质的彻底变革。因此冲突并不意味着两者间的对立,而是于冲突中有可能实现一种利益上的整合,而且唯其存在文化冲突,才有可能为各自赢得最大的利益。
(二)对策思考
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互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在相互矛盾和冲突之中,不断形成新的平衡和新的协调的过程。高校与社区的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一种战略的合作。战略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共同的智慧和胸怀,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谐互动,从而通过区校互动发展走出一条促进周边社区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的新路子。
1. 高校与社区要明晰自身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在互动发展中各自承担起自己的社会功能,寻求利益平衡和构建战略合作平台的关系。
从文化层面看,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反映了彼此的包容、承让和吸收的一种文化内涵。从利益的角度看,二者的互动发展是一个不断寻求彼此之间的合作要求,借助彼此间的优势,最后实现共赢的过程。这需要政府、高校、社区三个主体在观念、战略取向、行动方式等方面发生相应的转变:从一方强势、相互独立转向彼此包容、共存共处;从注重各方利益转向合作和寻求共同的利益;高校从注重土地等校园拓展的需求转向加强学科建设等内涵发展;从高校、社区各自单兵作战转向构建合作平台、实现共同发展。
政府要以平台建设、政策激励、改革创新为抓手,建立有利于高校与社区互动的社会环境。高校要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贡献和智力支持;社区从高校所获得的受益主要通过高校成员的消费、社区环境的改善、原居住民的土地和房产价格适当上涨来实现。社区要承担为高校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交流、休闲的生态、社会环境。
2. 政府要创新对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决策、运作和实施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和交流互动机制,为高校与社区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政府主导下,创新政府对高校与社区联动发展的决策、运行和实施机制,建立利益平衡机制,通过明确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以人、财、物、信息、情感的交融,推进高校与社区实现实质性互相融合、协调与发展。政府要从作为城市和谐发展微观基础的公共社区着手,将高校与社区互动、融合发展从区域层面提升至市级层面,贯通市及区政府部门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强有力的市级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和保障机制,为高校与社区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公共服务环境。将区校互动、融合发展,纳入城区布局规划、科技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形成多部门、多方面共同推进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基础保障。作为推进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关键,市区政府要大力鼓励和引导高校进行改革,通过制度和机制保障高校师生主动融入公共社区,为高校与社区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
建立有效的交流互动机制和沟通协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撤除高校有形和无形的围墙,打通高校人才、科教资源、研究成果、校园文化向周边企业和社区辐射的通道;建立人员流动机制,从制度建设和推动各主体协作出发,大力推动高校与社区的人员相互交流,使企业界精英、政府相关部门官员、高校教研人员可以互相交叉挂职、转任职,并以此形成推动高校与社区深入合作的人员交流基础平台。围绕依靠高校、支持高校、充分发挥高校发动机的作用,通过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为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知识、科技和人才服务,扩散高校的智力资源及文化影响力,以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引领新一轮城市和社区的新发展。
3. 拓展高校与社区联动发展的模式,推进社区与高校资源共享机制建设,释放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创新能量。
拓展高校为社会服务、联动发展的内容和模式,使高校真正走向社区。高校针对自身的学科特长,实现对地方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互动;高校对周边社区的弱势群体、失去教育机会的人进行教育扶贫、济贫教育;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适度开放公共设施,和公共社区融合在一起,使高校在城市建设、城市多元化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不仅要为周边企业、园区提供研发合作、科技成果、重大设施设备的开放、知识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应主动参与区域发展规划、社区重大社会项目、社区文化及环境建设,通过师生与社区建立各种各样的广泛联系和人员交流,努力形成“高校中的城市,城市中的高校”浑然一体的高校社区合作、联动发展模式。
围绕“开放、兼容、共享和辐射”推进高校机制创新,推动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激励导向机制建设。鼓励高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建立高校校园、科教设施、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课程的开放、兼容和共享的支持与保障机制,主动为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无论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服务社会,或是帮助学校做好公共关系,从事社区服务都具有其正面和积极的教育作用。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讲,在学校任务与资源竞争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在考虑学校师生立场以及增进学校与社区居民互动关系之间作平衡,是高校善尽机构责任时的必要考量。同时,怎样将社区服务透过适当的设计成为高校潜在课程,让学生从公共服务中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对学校地方的认同情感,让教师从带领学生进行社区服务能获得适当的奖励,激发高校师生的热情,形成为社区服务的长效动力机制,这些都是现代高校为破除学校与地方社会藩篱必须面对的课题。
4. 公共社区要加强为高校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一个适宜居住、交流、休闲、研究、创业的生态、社会环境,共同推进城市和谐社会建设。
社区应是互动发展与高校之间各类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拥有良好的服务、广阔的公共发展平台以及健康、文明的社区环境,各类创新要素才能不断向地区流动和形成集群效应,高校师生与社区居民才能共建和谐及一体化的社区生活。地方政府和社区需要从共同的利益出发,从学习、生活、工作、交流、休闲、创新创业等高校师生的基本需求入手,努力完善相关设施、优化社区环境和为师生提供优良服务。与高校一起共同推进资源共享、共同创造良好的师生和居民的生活环境,通过互动和共同组织多种活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并发挥高校与社区之间信息交流、媒体宣传的纽带作用,加强彼此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区产业、企业建设与发展“门槛”及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周边集聚研发类、高新技术产业机构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入驻,关闭、搬迁或改造部分高消耗、有污染的生产企业,以形成适宜社区与高校携手共同发展,并体现一定特色与魅力的良好地区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
总之,高校与社区互动不是单纯的社会交换,而是相互间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互助双赢的,是一种共生存、共发展的关系。目前,高校在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还存在着诸如缺乏高校与社区深层次互动的理念、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互动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因此,借鉴国外互动经验,在我国进行互动的思考、探索与实践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应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而急切的工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