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据教育部人事司统计,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为123.75万人,其中35岁以下教师为59. 13万,占总数的47. 78%。显而易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一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压力太大”、“提不起劲来”、“情绪不高”等情绪反应,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和人员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上述状况的出现与青年教师队伍中隐含的职业倦怠问题密切相关。“职业倦怠”最早是由Freuden 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之后,Maslach等学者进一步将职业倦怠分为3个亚成分: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人格解体(指对服务对象作出冷淡和没有感情的反应)、降低的个人成就感。职业倦怠在高校青年教师身上的突出表现是:工作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无意从教,厌烦工作,想另谋他职。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能否引起高度重视并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发展前景。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归因
1.主观因素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外界刺激要经过人们的主观评价才能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个性品质则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一些青年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与自尊需要,却又缺乏自我认知能力,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现实,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导致心理上的巨大失落;有的则固执偏激,遇事不冷静,较容易冲动,对情绪情感的控制不强,往往导致过激行为,这些都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
没有经历过艰苦磨难和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不少青年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另外,大多数青年教师独立性比较强,富有竞争性,正义感强,对不合理现象不愿迁就和屈从,很容易被他人误解甚至排斥,这就造成青年教师厌倦与同事交往。这些因素显然影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并波及工作、学习与心理健康等方面。
2.客观因素
导致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产生倦怠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期望与自身素质方面产生矛盾、学校内部因素方面、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以及个体特征都有可能使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急剧变化,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受到了严峻挑战。首先,文化的急剧变化给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但分析判断、自我控制和调整能力不强,个人内部观念与人际间的价值冲突在所难免。青年时期所特有的强烈的主体意识、成长欲望,使得他们迫切希望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和途径,以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身价值。这种随社会变革带来的个性化要求和价值功利化表现,与青年教师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以及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很容易产生冲突,造成心理压力。其次,心理期待值与实现值之间的差距。青年教师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往往带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然而,理想的期望值与现实生活的实现值却难以统一。受各方面的影响,其所获得的实际利益比预期的要少,加之社会上对个人价值多以收入多少为主要评价方式,极易引发青年教师与外地、外单位“比待遇”、“比收入”的“攀比意识”。偏低的收入使不少青年教师自尊心、自信心受损,由此造成心理压力。第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有时超过了青年教师的接受能力和适应性。外界过高的期望使青年教师在竭力维持正常工作运转、保持自身形象的同时,深感力不从心,疲惫不堪。
(2)学校因素
高校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过分注重教师的考核等级,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等级运转,甚至规定对于年终考核等级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教师,轻则取消当年岗位津贴或延期晋升职称,重则有被分流下岗的危险。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的工资、职称本来就低,加上教师评聘分开与竞争上岗造成了职业的不安全感,因而倍感压力之大。相反,有少数高校年终考核时所有教师的考核等级都一样,干得好与干得不好没有多少实质性差别,这种状况挫伤了部分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追求上进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此外,不少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措施不力,其成长处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使青年教师感觉前进没有方向,前途很渺茫,产生了职业倦怠。
(3)家庭因素
青年教师面临的家庭问题也不少。青年教师相对职称低,工资不高,有的要买房,有的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有的要面对经济负担重而收入却不高的尴尬。再加之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影响最大的也是青年教师。许多青年教师住房条件不好,经济收入过低,从而对生活状况不满意,这些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如配偶对教师的期望值较高,致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半数以上的青年教师在忙完一天的教学科研任务后,既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还要照料老人、辅导孩子学习等,深感力不从心。处于这样的境遇,如果青年教师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难免会情绪化,使他们在本职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倍感身心疲倦。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1.专业发展与自我调适相结合是源动力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职业已经基本确定,但他们仍处于职业的不稳定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职业目标,制订实施计划,实现职业理想,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健康地成长,也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客观、全面、公正的自我评估,青年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坦然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青年教师还能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发展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通道类型有:教学管理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管理型。究竟选择哪条道路,制定什么样的目标,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特点,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制定出切实可行、明确具体的职业生涯目标。清晰的目标定位指引了明确的方向,青年教师才会在前进的路途中会充满动力和热情。
2.高校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是主渠道
地方高校在抓住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时机,增强学校“硬件”实力、追求办学效益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地方高校要关心青年教师的个人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量满足他们在生活条件方面的基本需要,以稳定队伍,使之能安心工作;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对待已经出现的心理矛盾,充分认识和了解其表现特征、形成原因,分析其存在的范围、失调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注意优化学校人际环境,使教师群体保持团结协作、和睦共事的良好氛围。
高校要丰富青年教师业余生活,拓宽教师人际交往。工作之余,让青年教师丰富他们业余生活,多参加一些文化、体育活动。这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从而让他们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人抗御职业倦怠的有效保障。
3.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是助推力
政府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扶持力度。在省厅级教学成果奖项的申报、科研项目经费的资助、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数量、国外访问与进修名额等方面,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扶持力度,提高其待遇与社会地位,使他们产生对工作更高层次的追求。
社会应对青年教师多些理解与宽容。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科学研究,还要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其承担的社会职能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因此,社会应该对青年教师多些理解与宽容,合理评价、切实尊重青年教师的角色活动,为其营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减轻其职业压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2212.html
上一篇: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下一篇:浅议加强高校离退休党支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