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公共课的教学效率,尤其是公共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优化教学流程。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是公共课概述
高校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基础必修课,也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课和学生模仿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逐渐更新,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为了完成个人学习目标,我们必须主动帮助这个小组的成员完成共同的小组学习目标。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意识,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我院改革了药学本科生基础计算机科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合作不佳
在团体合作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出现他们不知道如何合作的情况。这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合作意识。一方面,一些优秀的学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任意行事,不听群体其他成员的意见,缺乏集体意识;有些学生喜欢喋喋不休,取笑,不尊重别人,打断别人的发言,甚至打断一些学生的态度。否定的,拒?^讨论合作,显示结果时不一样。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合作方式,没有找到自己的立场。例如,在社会调查过程中,谁负责组织内部的总体指挥协调工作,谁负责调查问卷的编辑,谁负责调查,谁负责数据分析,这些问题是集体合作的基本问题,是因为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知识储备和个人技能都是不同的。
(二)分组不够合理
分组是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目前,很多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对分组的合理性不太重视。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群体是否合理的两个重要指标。数量是指团队成员的数量和组数。这两个数量不应该太大。太多的会员会降低集体合作学习的效率。太多也是结果呈现或评估中的主要问题。有学者提出,在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时,最好的小组成员是4到6人。实际上,团队成员的数量往往超过10人。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组织实施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建立合作小组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关系到未来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成功。因此,该小组的成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构分组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性格等方面均配置同一组,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应该有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责任。另外,在分组和组织小组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温和原则:一方面,有必要考虑团队成员的参与机会,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参与行动。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考虑团队成员的分工。理性,太多或太少的人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研究小组的学生人数通常为4至6人。2.互补优势原则:按照“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和群体间的同质性”的方法,班子成员要合理分配和组合,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最好弥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补性。一个合理地评定协调,竞争和其他能力水平的团队。这将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并调动每个学生的动力。3.及时调整的原则:即保持团队成员相对稳定,以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还要注意不同阶段在不同学科的差异,及时发现影响由于小组成员的问题而学习以每个学生的发展观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要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灵活安排。一般过程如下:
1.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这个过程通常由老师口头解释,形成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必要时为内容提供必要的讲座,这需要全班学生为知识铺平道路。
2.教师任务。教师将其预先设计的任务放在口头或书面的策略上。行为松散,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发生了一些违法违纪行为,严重损害了学生党内形象。
(三)学生党员教育缺乏创新,党员教育和监督落后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督导的形式要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育主题,选择恰当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目前,由于缺乏培训机制和监督机制,中国高校学生党支部大部分仍以听取报告,阅读文件,脚本等形式出现,习惯于“讨论讲”。总结这个简单的过程,教条有着明显的痕迹,过于严格和过时,并没有与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它忽视了年轻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党员的认可。通常起点非常好,但效果不大。这是因为党建工作力度薄弱,观念单一,我们不能齐心协力。让学生感受到党的魅力,了解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激发学生热爱党。但是,一些高校基层组织活动不灵活,不注重成果。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有效地进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2330.html上一篇:高校建筑安全防火测评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