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洋溢着创业热情的时代,个体、组织及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聚焦在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准确把握住时代脉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而高校作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失的环节,要把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固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努力创建出具有竞争力的创业文化氛围。
1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开展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要缓解此局面,首要是转变就业观念,从过去传统的就业思路中跳出来,不能只将眼光死死盯住公务员、国企及事业单位等所谓稳定或光?r的铁饭碗,要学会不能理想就业时可以自谋出路,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对学生就业思路的转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队伍中去,从而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1.2 有利于培养高校管理者的创新创业理念 通过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可以使得高校管理者转变传统单一的办学理念,不再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就业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办学中来。在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教会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与人协作的团队意识等,让他们在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能更加独立自强,更具竞争力。当高校管理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开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时,我们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才能真正的开展起来,才能协调高校其他各方面教学与管理工作为新兴创业教育做好铺垫。
1.3 有利于发挥高校创业文化的辐射作用 高校创业文化具有一定的辐射功能,一旦形成,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深远的影响。从学校本身发展来说,高校创业文化的传播,使得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期望达到一个良性的状态,并将需求再次真实的反馈到高校当中,形成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的良好机制,从而使得高校的竞争力以及适应性得到良好的提升。从整个社会发展角度来说,高校创业文化确实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本着育人的职责,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开展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各种创业基地、创业园,各地方高校还放眼校外,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在增加学校竞争力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整个地域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1.4 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对于地方院校来说,进行创业文化的培育不仅是推动创业工作的前提,更是促进大学生转变观念,更大程度挖掘自己潜能的必要手段。传统观念,学生只要在学校学好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课技能就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了。而当下的高校创业文化,要求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初步的创业意识。在虚拟或者真实的创业训练中,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意志与能力,如坚毅的品质、与人协作的能力等等。这些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与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更好地促进高校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高能人才。
2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大力营造创业氛围,转变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 创业文化的发展首先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束缚,营造敢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创业的大氛围。那么,立足高校来说,首先要转变师生的观念。很多高校教师一直沿袭着“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由于自身缺乏创业经验与创新意识,很难给学生营造出好的创业氛围。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鼓励教师自身参与创业活动,派送教师参加相关创业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的创业技巧,从根本上培养教师的创业文化理念。要推动高校创业文化的建设,高校首先要大力进行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其次转变学生的观念。我们很多好学生甚至“学霸”都是只会看书和考试,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几乎未被开发。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创业实训中来,多听相关讲座,多参加相关比赛,对他们会有极大的提高,并会在短期内竖立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2.2 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健全的创业支持体系 制度保障是创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建立一个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够使得高校的创业文化在建设上获得坚实的保障和动力,并拥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因此,高校应当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指导整个学校的创业工作部署,将大学生的创业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当中。有很多地方高校在教务部门设立了创业科室,还有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高校还应该在教师的人事制度和考核制度上进行相应的创新,通过人事制度和考核制度,引导教师在创业实践上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制度鼓励教师,把专业的知识或者科技的成果,作为创业的基础,并且积极地走出校园参加相关的创业活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开展。学校应该整合一切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设施和启动的资金,对于专门从事创业的教师,学校应该为其保留事业编制,解决他们参加社会创业的后顾之忧。在职称评定和人事考核上,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不单纯以论文数量可是作为评价的标准,可以根据教师从事创业实践的情况,将上缴的利润、企业的规模作为新的考核标准和维度。对于参与创业的学生,学校应该灵活进行学生学籍的管理,适当地延长他们在校的学习年限,在学生进行创业期间,允许他们按照相关的计划来进行课程的学习,如果他们能够把学分修满,同样允许颁发相关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1]。 2.3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创业实践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注重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同时把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人才培?B的首要位置,把教育的空间拓展到课堂外,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推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更好开展。此外,高校应开设以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必修课使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得到良好的提升。在课程的设置上面,还要注重新颖性和实用性,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创设相关的模拟公司、创业论坛等,根据相关的特殊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创业愿望得到良好的激发。高校还可以聘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或者创业经验的人担任教学的讲师,举办创业入门创业计划书撰写等相关培训,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水平,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创建文化的形成[2]。
2.4 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是搞好地方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推进地方高校顺利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前提。可以引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学校除了开设适当的创业培训课程外,还可以建立就业创业咨询中心,中心的成员可以从优秀的校内创业师资队伍选拔,也可以从政府以及校外的企业中聘请,这是引进来。走出去效果更为显著。除了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的比赛之外,很多地方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科技园入驻科技项目的引导、支持和奖励,有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指导,资金由市财政和示范园区共同安排,是非常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这样一来,让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更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时的渠道和更有效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创业型经济模式下,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的必要保证。各高校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与研究,设计出适合自身状况的创业教育体系。并联合政府、企业的多方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供多方面的技术及资金支持,让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单单成为学校的责任,更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最终,在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作出有效地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