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的现状
通过对河南省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调查,具体针对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的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普遍按照个人申请―班级推荐―院系审核―认定上报的程序进行。在认定过程中,主要对学生个人申请材料和学生在校生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靠主观评价、欠缺客观依据,由于信息不能准确获取与人为因素,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最终容易造成认定不公等后果,引发资助各方的质疑。
2影响贫困生资格认定公平性的因素分析
2.1贫困生心理方面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许多本身并不贫困的同学为得到奖助学金,故意掩盖家庭真实经济情况,捏造虚假贫困,甚至一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将家庭贫困状况夸大,以期能够得到奖助学金。然而,真正家庭困难学生却因为自卑心理,未能将家庭贫困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还有真实家庭贫困学生,总是认为自身条件符合,可以获得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如果只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补助,而不关心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2.2认定程序方面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都是由班级成立评议小组,进而根据当地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以及学生本身在校消费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家庭实际经济状况来评定困难生。但这几种评定标准都过于主观化,缺少客观评定。部分高校会采取??地走访调查的办法,由于申请贫困生基数较大,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支持调查工作,故而随机抽取若干困难生调查并做出代表性结论,解决不了高校资助公平问题,也做不到公平公正。
2.3评议小组成员方面
班级评议小组一般是由辅导员担任组长,班委与学生代表共同组成。但是,认定过程中小组成员会将个人情感带入其中,造成权利责任感缺失不利于公平认定。例如,某评定小组成员因为个人喜好随意的把票投给亲近同学,不能充分考虑资助机制的实际用途。正是因为对权利责任感与公平意识的淡薄才会造成真正的贫困生得不到助学金。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也是资助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之一。
2.4社会风气方面
申请高校贫困生过程中需要提交一份家庭经济证明。此证明需要当地民政部门确认并盖章,以政府相关证明的可信度维系认定公平化。但部分地方工作人员的懒政,导致学校对学生贫困程度无法辨别真伪。虚假证明的随意开具,真正的家庭贫困学生得不到帮扶,伪贫困生却能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教育帮扶资源。说明目前相关法规和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政府真正重视高校资助问题,通过优化资助政策与方针,才能确保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不被侵犯。
3贫困生资格认定的优化举措
3.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追究责任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假贫困生的频频出现,高校也开始陷入了诚信危机。为了减少假贫困生的数量,各高校应加强在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信做人。积极开展诚信教育讲座,组织诚信教育活动。同时,建立责任监督制度,出现虚假证明情况将严查到个人。不仅如此,同时上报有关部门,协查盖章工作人员的权利责任。
3.2改善评定小组评定管理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目前的认定小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虚假与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高校必须严肃对待,加强监督评定小组的管理工作。增强评定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在评定过程中,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每一位真正的困难生都能感受到正在被公平的对待。改善认定管理,人员变动要做记录,保证贫困生的权益。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3.3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关注贫困生心理
现在普遍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都很低,贫困会直接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他们不敢与别人谈起自己的家庭,不敢与别人交谈自己的一切,不敢将自己家庭的真实贫困情况告诉给辅导员,甚至将自己包裹起来不与任何人交谈。所以,平时加强与这些自卑贫困生的接触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该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可以更加迅速地推动贫困生的认定,也可以对自卑的学生有更好的治疗,加强他们的心理帮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3.4建立更完善的贫困生认定制度
现在的贫困生认定制度过于单一化,仅靠民政部门相关证明就做认定,造成整个认定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大多数高校只做了前期的认定,而忽视后期工作。高校评定过程中,应让辅导员在一旁起到监督作用。等确立了贫困生名单之后,再对贫困生进行核查、走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所以这项后期完善制度必不可少。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