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尤其是在新世纪背景下,传统的班级管理已经暴露出各种弊端,所以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创新性,创造以人为本的教书育人氛围,让学生成为达到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其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以下方面:第一,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为将来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也要求和谐发展。第三,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学要针对每位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
2“学生为本”下高校班级管理机制的构建
班级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升能力的主要路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构建高校班级管理的长效机制,能较好地体现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目标,可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2.1建设“服务型”班级管理组织
“学生为本”理念下构建班级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促进班集体内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全面地发展,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所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积极树立服务型的班级管理组织。服务型的班级管理组织具有独特的管理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班级内的每位学生都有其义务、权利与机会,交与学生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增强学生的责任心。第二,让班级全体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比如班干轮换制,或者采取自我推荐、民主测评以及集中讨论等相结合的手段来选取班干部,也可以定期或定阶段评出较为优秀的班干部,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服务意识。
2.2“学生为本”的班级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秩序观念与规则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第一,班级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班级制度的制定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要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制定的班级制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认可,也会较为容易被自觉遵守,其对于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二,班级制度的内容要体现“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富有人情味,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惩戒的条文,尽量扩大内容的覆盖面,不要过于绝对化。第三,班级制度的执行方式要体现“学生为本”。班级制度规范的对象是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在学生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执行规定的过程中,应该多些理解,多给学生几次机会,让其在错误中不断成长。这样就可以实现班级管理的良好目标,让每位学生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3“学生为本”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具备较强的育人功能,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班级管理应该致力于班级文化的构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较多地体现学生的内在价值追求、理想理念,以此积淀深厚的班级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在制度层面上创新思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努力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范体系。班级文化在制度层面上一般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指学习常规、个人行为规范以及各种其他的相关奖惩制度等。在班级规章制度的规划、决策等一系列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的个人意志与愿望能够在其中得以较好的体现。
2.4“学生为本”评价机制的建立
“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与价值的认同,在建立学生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让每个被评学生成为自身评价活动的主体与自主参与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评与被评双方能够真正建立起平等关系这一目标。在构建学生评价机制中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力求多元化,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评价的方式要尽量多样化,可以采用观察、访谈、自我报告,“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再次,评价的主体要确立学生的参与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的价值功能。
3结论
班级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生为本的理念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因自己学术水平有限,论文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根据具体学校具体分析,这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剖析和探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2602.html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