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供给侧改革即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我们常说的“新常态”。在不考虑临时性的经济波动而只考虑经济增长问题时,中国已经从一个“需求决定型经济”转变成“供给决定型经济”。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一个经济体是供给决定型的,则其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的供给基本上接近充分就业状态,从而成为产量的约束。正因为如此,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供给侧,这是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起点。
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问题,由经济增长方式的错配所致。当经济社会总体存在着劳动力短缺问题时,即使增加那些过剩产能行业的需求,也只能使劳动力因为工资差异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其结果必然导致某些行业的产量增加,某些减少,总体增加量则十分有限,甚至不增加,但工资的上升将引起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正因为如此,只要劳动力短缺,经济社会基本上就是一个由劳动力供给所决定的供给决定型经济。
本文将探究劳动力区域结构调整对供给侧改革所产生的意义,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流通对供给侧改革所产生的的意义。
二、现状调查
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7》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些一线城市在城市规模、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国际化进程等方面都占据中国大陆城市水平的制高点,在各种领域全方位领先其他城市。
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达765万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告别了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与时俱进地转变。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持有只到大城市就业,只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就业等过高的就业期待。高校要教育毕业生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总量矛盾长期存在和两种结构性失衡(技能、区域)突出的双重困难,而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区域性配置不均衡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症结,而这种区域配置的不均衡会加重总量上供求失衡的矛盾。
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人才供给却越来越少。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就业几近饱和的一线城市仍然是许多高校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点,他们宁愿“漂在”一线城市等待机会,也不愿意去二三线城市谋求发展;另一方面,许多新兴二三线城市缺乏人才的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甚至已经成为阻碍这些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果不妥善处理,不仅会在原本就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上雪上加霜,而且可能影响我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三、数据展示
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比例为1.38∶1,到2010年这一比例就变为0.99∶1。也就是说,2010年我国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已经首次超过了一线城市。
智联招聘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报告显示,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三线城市就业形势出现好转。2016年第二季度不同城市用工需求增长情况表明,二线城市上升29%,三线及以下城市上升27%,而一线城市仅上升16%。
四、二三线城市就业条件优劣对比
1、二三线城市就业的有利条件
(1)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相比较大城市的劳动力资源饱和状态,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升级和大量外来人口所聚集的新增需求,不仅为二三线城市带来更多商机,也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名牌或大型企业已经逐渐把眼光转向了二三线城市,他们带动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这些二三线城市在迎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加需要来自高校优秀的毕业生,更加渴求人才。这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就业政策比较宽松,优惠条件多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出台了很多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就业。比如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都享受到多项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等等。在这样优惠的政策条件下,很多年轻人的自身能力有了更好的、更丰富的发挥平台,对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人生理想等都打下了很好的优势基础。
(3)就业的竞争压力较小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二三线城市的优势还在于就业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相比一线大城市的人才趋近饱和的状态来讲,二三线城市的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没有一线城市的竞争力高。同时很多二三线城市也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有能力的大学生在这种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环境中,也更容易受到安置和使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4)生存成本较低
住房压力可以说是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一线大城市的房价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在二三线城市,住房方面的经济压力就会小很多。除了住房成本低,二三线城市的物价,交通等生存成本都要比一线城市低一些。 (5)二三线城市宜居城市较多
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对中国289个城市进行的调查,评选出了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这十佳宜居城市中,除了排名在第十位的香港是一线大城市之外,其余九个城市均是二三线城市。“宜居”这一特点现在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人们选择城市生存的重要考虑因素,那么很多二三线城市在这一点上面的优势也就显现了出来。
2、二三线城市就业的不利条件
(1)信息沟通不畅
二三线城市不如一线大城市发达,信息沟通不畅。例如在就业信息市场中,由于信息沟通不畅的原因,很多身处大城市的大学生不了解或者不知道二三线城市的就业信息。这对于二三线城市吸引人才,以及大学生去二三线城市发展,都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2)当地人观念滞后
很多二三线城市的人民,接触新鲜事物、新?r信息的机会比大城市少,也就导致了观点相对滞后。当地人观念滞后也使消费观念、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很多大学生从大城市带来的新鲜的理念和项目等,不是很容易让当地人马上接受,这也成为了一个不利因素。
(3)现代化的推进延迟
二三线城市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都阻碍了当地现代化的推进。比如二三线城市的商贸圈,大型影院剧院的数量都远少于大城市;一些新兴的科学技术也更晚的推广到二三线城市。这也对二三线城市发展新兴的产业造成了一些阻碍。
五、大学生就业向二三线城市流动的意义
劳动力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有助于解决二三线城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二三线城市的人才和劳动力的充足,也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缓解一线城市的人口压力。
如果毕业生是回生源地的二三线城市就业,将有助于缓解中国的养老问题。由于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实施,我国很多80、90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年在外地就业,导致父母成为或即将成为空巢老人。如果他们回乡就业,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92960.html